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极重要的理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一个极重要的内容。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具有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思想。一八七五年,马克思在其光辉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更是明确地、精辟地阐明了这一思想。马克思不仅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对个人消  相似文献   

2.
人物性格是由各种性格因素构成的完整的复杂的系统。既表现为丰富、复杂、千变万化,又有其质的规定性作为主导、统摄,使人物性格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就象大型的交响乐一样,各种配器的音声交织组合,却围绕一个主旋律。人物性格的“多”和“一”是对立的辩证统一,是多重性与一元化的统一。只有丰富性、复杂性的“多”而没有主导因素的“一”,人物就会成为各种性格因素的堆砌、拼凑、不能成为有机的性格整体;反之,只有  相似文献   

3.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主导的创作方法。这一创作方法的主导地位并不是凭个人意志所随意规定的,而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符合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质的规定性作深入的探讨,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弄清它与其它创作方法的根本区别,也有利于在创作实践中,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是否坚持按劳分配,是要不要在分配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人对按劳分配提出质疑,认为我国现阶段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主张取消按劳分配。他们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称得上科学形态的理论,其基本范畴和概念的规定,都必须是相对确定、统一的。唯其如此,才能造成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当然,任何理论的基本范畴和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典型”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但是,现在关于“艺术典型”的规定,却很不确定,很不统一。典型理论和评价艺术典型中的一些分歧和争论,与“艺术典型”概念的不确定、不统一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先行者的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典型概念的规定性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一原则是对几千年来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劳而不获,获者不劳”的人剥削人的分配制度的否定,实现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但是,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仍然以表面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所以,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逐步由“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那么,“按劳分配”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历史作用及  相似文献   

7.
经济理论界的部分同志在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租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憾:他们不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证地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质的规定性;而是完全从书本出发,演绎地推导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质的规定性。这就很难避免理论上的偏差。 地租是工农业产品价值或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质的理解上的偏差,必然会价值或价格理论的探讨,乃致于对价格改革的实践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必须按劳分配,这点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了。但是,对按劳分配原因的理论说明,应当承认,至今仍然存在着某些混乱。这种混乱的深刻根源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还缺乏具体的理解;因为,正是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着分配的形式。因此,对按劳分配客观必然性的研究,其理论上的意义绝不限于对于社会主义个人消费按劳分配作出科学的解释,宁可说,这一研究是揭示和论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特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八七五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针对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的谬论,科学地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规律.他说:“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1页)按照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数量给予劳动者相应的报酬,实行“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这就是按劳分配规律.马克思还说,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法权的狭隘界限,社会才能在自己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这里,马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的存在形态和质的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存在着两种形态:不可传递的非物化体育是体育存在的第一形态,可继承的物化体育是体育的第二存在形态。体育是物化和非物化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物化体育是非物化体育的真实反映。这都昭示着通过自我运动实践获取运动效果是体育的质,是体育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是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人为割裂体育,只将非物化或物化体育视为体育,则是十分片面的,对体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同一水平,由社会中心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直接把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这一基本设想,是以未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高的发展,消除了社会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只存在劳动者劳动能力差别的产品经济的社会为前提条件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按劳分配的尺度——“劳”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提出了贯彻按劳分配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分配领域中引进市场机制,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适应企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整,正确处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商品生产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是我国工资制度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本文拟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一) 众所周知,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的某些篇章中,明确指出,代替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之间商品交换的,是产品(消费品)由联合的生产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仅仅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量直接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彻底破除平均主义,真正贯彻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客观经济规律。近几年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各行各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提出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涉及到:按劳分配的“劳”是什么?对“劳”如何计量?现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计酬办法和分配形式?弄清这些问题,无疑对当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责任制,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如何进行按劳分配,并通过它充分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产生出最佳效益,是理论界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它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按劳分配的经济价值效应关系方面作些分析,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应有的规定和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按劳分配的经济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朵光芒四射的“奇葩”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中 ,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观马克思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只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结果。”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以劳动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 ,对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思想进行了革命改造而创立的 ,是在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方式,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所具备的特点、实施的条件和采取的具体实现形式等方面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拟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结合我国现今的按劳分配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深思。  相似文献   

19.
质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质作出了准确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以此定义为基础,对质做了精辟的阐述。国内出版的绝大多数辞典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质定义为一种“内部的规定性”,这是不符合理论的逻辑和马克思原意的。实际上,质应该定义为:与事物存在同一的,并将一物区别于他物的直接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按劳分配是个新事物,加之“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它有不少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着要敢于探讨问题,弄清是非的精神,谈谈坚持实行按劳分配与限制按劳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