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形成的时代使之有借鉴墨家思想的可能,《唐虞之道》“爱亲”与“尊贤”的统一是其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绝大部分兼采儒墨之善而成的,其“利天下弗利”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墨家思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正>墨家思想是墨子和其后学所创立的价值理念,其蕴含着完整的逻辑和高度的可实践性。墨家思想以“天志”作为最高信仰,墨子以传承“先王之道”为己任,以“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为奋斗目标和宗旨。墨家学说在先秦时代乃至整个华夏文明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其著名的三表法中“查百姓耳目之实,观其百姓人民之利”更是紧紧贴合现如今的“实事求是”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尊“禹”是《淮南子》与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契合之处,但其具体内涵有同有异,深刻反映出《淮南子》对待墨家思想的复杂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求治”意识是《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政治共识,在此基础上《淮南子》对墨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有所反思和汲取.“圣王之治”是《淮南子》与墨家相同的政治理想,墨家蕴含“利民”思想的“圣王”现对《淮南子》影响深刻,成为后者“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淮南子》并未完全认同与接受墨家的“圣王”观,而是站在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有所取舍和融会.  相似文献   

4.
孔墨思想是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的,墨家借鉴并改造孔子的节俭思想,形成了其“节用”思想;墨家思想对孔子思想中“泛爱众”及“孝道”思想有所借鉴,并进一步改造成了其“兼爱”思想;墨家思想对孔子思想中“举贤才”的主张有所借鉴,并进一步改造成了其“尚贤”思想;墨家思想对孔子思想中“义”及“利”思想有所借鉴,并进一步改造成了其“贵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6.
“侔”是中国古代墨家在论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论说方式 ,含有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从墨家对“侔”的定义(“是而然”)可以看出其对语言意义的阐述。由于自然语言是意义丰富的语言 ,墨家又从“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一是而一非”等多种角度研究“辞”与“辞”的语义关系。“侔”的语义学思想产生与中国古代汉语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古汉语重语义轻形式的特征使墨家在研究”侔”时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语言意义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7.
“侔”是中国古代墨家在论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论说方式,含有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从墨家对“侔”的定义(“是而然”)可以看出其对语言意义的阐述。由于自然语言是意义丰富的语言,墨家又从“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一是而一非”等多种角度研究“辞”与“辞”的语义关系。“侔”的语义学思想产生与中国古代汉语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古汉语重语义轻形式的特征使墨家在研究“侔”时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语言意义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的“礼治”、“德治”、“人治”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这个过程便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它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决狱是其开端,以经注律是其深入,以经立法是其完成。《唐律疏议》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 ,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认为“天”是现实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人必须顺天意才能得天之赏 ,才能达到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的目的。墨子的宗教思想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也并非墨家学说的主体 ,但却是为其主体学说服务的。探讨其宗教思想价值 ,是研究墨子学说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在山西这块热土上诞生的杰出思想家。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还吸收了法家思想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相结合的法律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实际的贯彻。因此,要准确地了解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不能不研究荀子的法律思想。本文就荀子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关于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学说,关于“隆礼”、“重法”的主张,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见解以及人君在遵守法律方面的示范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荀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一生好学不已,学识渊博。其学涵概百家,“开张万法,而本末兼该,内外交养”。蒋伯潜称孔子为“我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划时代之学者,周秦诸子之开祖”。蒋说虽非定论,但孔子之学说含道、墨、名、法等家思想,却是千真万确的。墨子是儒家弟子,墨家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发展产生的。孔子讲“爱人”,墨子讲“兼爱”;墨子美禹之苦己利人,孔子赞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孔子讲“君子怀刑”,《大戴礼》也有“刑名相参”的思想。此正与法家之思想相契合。孔子讲“正名”,讲“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都可见孔子对“名”与“正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论辩之风使争鸣各家非常注重逻辑思想 ,而尤以墨家将“辩”作为一门学问而达到先秦逻辑学顶峰。人们对于墨家逻辑学的成就是较有共识的 ,但在研究过程中将墨家独特的“辩”学简单比附古希腊之三段论或印度之因明学说 ,忽视了墨辩形成的根本根源 ,那就是墨家成员重实践、重科学技术的实际活动与心理历程。墨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综合与总结。墨辩之达到先秦逻辑学的最高成就是与之直接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宋时存六十三篇,现仅存五十三篇。《墨子》一书是墨翟和他的弟子根据墨家的言论、笔记先后整理集成。其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对社会自然科学均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就墨家的政治思想作一刍议。“有为”是墨家政治思想的基石,这是一种与道家(无为)根本对立的观点。墨家的政治思想可分为“治国”与“为政”两个方面。论治国,墨家首先重视“身行”的社会作用。《墨子·经上》云:“令,不为所作也。”《墨子·经说土》云:“令,非身弗行。”墨家认为,号令是从我这里发出的,那么我自己就要首先带头去执行。在《公孟》篇里,墨子对告子说:“政者:口言之,身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之精华,一言以蔽之,即是“仁民爱物”,而以“民”为本。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其理念与儒家思想相同,俱是以“仁”为中心,讲天人合一的协调关系,去解决人生之各种基本问题。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革命史》一文中,谓其谋中国革命,所持之主义来源有三,其一即为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中实以“孔学”为中心,职是之故,孙中山先生的学说与儒家思想确有脉络可通之处,两者皆具同根之源,吾人试就二者加以比较研析。  相似文献   

15.
墨家学派是先秦两大显学之一,其思想对后世的侠文化亦有很大影响。探讨“墨家者流”的言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对于墨学及中国侠文化的研究都有着积极意义。“墨家者流”以“义”为先的生命准则,在行为上体现为为兴天下之利而自身历尽其苦,在思想上表现为明知目标无法实现却不放弃的生命体验与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对“墨家者流”的言行、...  相似文献   

16.
战国初期,墨家从社会下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蓝图。围绕“兼爱”这一精神内核,墨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阐述其和谐思想。重新发掘墨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但儒、墨两家的和谐思想内涵和实质是不相同的。儒家以“仁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礼和谐”,是以“周礼”规范的有序和谐,不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墨家以“兼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义和谐”,是以“义”规范社会秩序的平等和谐,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相比而言,墨家的和谐思想更能贴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思想丰富 ,它曾被无数的学者和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 ,将它作为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但是 ,也一度被排斥、被批判。对儒家思想的研究 ,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作为指导 ,有所继承 ,有所扬弃 ,而不是绝对地否定或绝对地肯定。同样 ,作为儒家思想之一的“礼”,我们也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 ,使之能够为我国现代法律及法律思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儒家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但并未被当时统治者所接受。秦朝法律法家化明显,但秦律中仍然包含儒家法律思想成分。汉代中期废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儒家法律思想遂成为长期影响中国法制进程的正统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黄庆丽 《东方论坛》2017,(5):120-125
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特征,使先秦诸子的生活实践彰显了各自的政治理念与哲学思想.墨家哲学分有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一文化精髓,以义为核心并统摄起其整个哲学体系.对思想学说的“述而作”立场、学派独创的钜子组织制度以及贯彻了其文教精神的生活方式,既为墨家哲学的社会实践,亦是其思想实验.以此入手,探讨其生活哲学的以行践义和政治哲学的舍生取义,可以进而了解墨家哲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