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青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诸多定义普遍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涵盖不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宜界定为:受民事诉讼法调整而在任何两个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主体除通说认可的外,还应包括审判委员会、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再修订<民事诉讼法>后审判委员会不应再包括进去.二是"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区别不当,导致概念之间容易含混不清,这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其他诉讼参与人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称为争讼法律关系并不妥当,宜称为助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3.
徐利英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60-63
系统范畴具有普遍性,以系统论的观点考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可发现这一关系所内含的种种系统特质。其中,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构成系统的主体要素,因彼此间的权利、义务结构而相互影响,形成两个层次,并始终与以人民检察院为主要代表的环境因素发生信息交换,促使系统整体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演化,并保障社会各项事业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在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对诉讼法律关系内容和范围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模式,并对学说和司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及其民事诉讼法理论,需要在适当完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充实.本文拟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涵、主体、内容和客体加以分析,以求得民事法律关系的完善定义.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民事诉讼法学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对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 ,学界有不同的认识 ,但各种学说均有其内在的缺陷。欲正确反映我国民事诉讼中各种法律关系的本质 ,且对民事司法公正的实现有所助益 ,无疑应将其置于我国的宪政语境下加以考察。鉴于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体系和民事诉讼中的特殊地位 ,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定位在由审判法律关系、争讼法律关系和检察监督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较为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行为要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SHAO Ming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诉讼行为问题在民事诉讼领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涉及民事诉讼的性质和原则以及程序保障等民事诉讼领域的核心问题。直至今天 ,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很少关注诉讼行为问题。有鉴于此 ,有关民事诉讼行为的一些主要问题 ,民事诉讼原则与诉讼行为的内在关系以及民事诉讼行为的瑕疵及其处理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各国诉讼时效制度在诸多方面存在法律冲突。传统国际私法解决诉讼时效冲突的方法是采用定性制度,将其识别为单纯的实体问题或者程序问题,被识别为实体问题则适用相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被识别为程序问题则适用法院地法。传统解决诉讼时效法律冲突的方法产生了诸多问题,也不符合诉讼时效制度本身的特点。因此,应当采用二步定性的方法解决诉讼时效的法律冲突。初步定性为国内公共秩序法,第二步定性为以实体法性质为主。从而,其法律适用应当以适用相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为主,特殊情况下适用法院地法。 相似文献
8.
刘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3):426-431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地位(文中简称为诉讼地位),是建立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干预说、反思、学术争鸣和理论整合4个阶段。公益法律诉讼监督说是确定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以及诉讼监督权行使的自身特征是界定检察机关当事人地位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9.
论中西方民事诉讼的法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31-35
在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解决纠纷的方式和机制是不同的。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立在儒家思想意识形态所构成的社会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法律文化,以及美国人有着极强的权利观念,对法律有强烈的依赖所形成的法律文化的比较分析,指明了分析研究法律文化对于当前中国进行法治建设所起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新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9):98-102
我国民事诉讼"由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转变"的大背景对律师代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是律师代理生存的最佳环境。同时,律师代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为彻底实现诉讼当事人主义这一宏伟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主张律师代理在某些特殊民事案件中的垄断地位即是本文突出强调与重点设计的一种途经。 相似文献
11.
诉讼的价值定位也即是司法的价值定位。本文通过分析民事诉讼的性质和功能 ,提出民事诉讼的价值定位应从先前以适用法律为核心转变到以解决纷争为核心上来 ,从而为司法改革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余康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21-123,136
民事诉讼主体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对抗关系。由对抗产生的影响常常不限于案件本身,其负面影响所造成的伤害,不仅危害着民事诉讼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危害着其所联系着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不和谐因素。在诉讼中应结合和谐理念与规范的指导思想来调和、缓解、重构或消除这种因对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和谐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下的证据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如巧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2):85-92
诉讼模式从“辩论主义”向“协同主义”转变的历史背景,为民事诉讼各主体在证据收集领域的协作奠定了正当性基础.民事诉讼证据收集的主体包括当事人、代理律师、法院三者,而并不包括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当事人居于主导地位,代理律师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而法院则对当事人取证行为予以阐明和指导,并可弥补当事人取证能力之不足.证据收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应定位于分工与协作,其中分工是前提,协作是本质与核心.证据收集程序中的协作具有两层含义,其中取证主体与对象间的协作具有更为实质的意义.各取证主体与对象所负担的协作义务其法理依据并不相同,但其共同的深层根据为各诉讼主体所担负的“诉讼协助义务”. 相似文献
14.
15.
赵泽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8-133
越来越严重的诉讼拖延问题无疑是促使法院寻求快速审结民事案件的直接动因,但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缺陷和漏洞已成为法院快速裁判的主要法律障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该是完善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缺陷的程序和制度,弥补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的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6.
沈寒冰 《今日湖北(理论)》2007,(5)
本文从法理学的法律关系理论出发,对刑事侦查法律关系进行探讨,明确了刑事侦查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以及内容。明确刑事侦查法律关系有助于完善侦查学的基本理论和构建科学的侦查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邱爱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2):87-91
质证是民事诉讼证明过程中的重要活动 ,它是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针对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材料进行的质疑、说明与辩驳活动。质证的程序性要素应当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和时序四大方面。质证的程序性保障离不开直接、言词、平等原则的贯彻执行和交叉询问规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Li Haijio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4)
诉讼制度的本质是由诉讼价值最终决定的,仅以诉讼形态的差异作为民事诉讼本质不同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客观真实诉讼价值是我国民事诉讼构造具有交涉性的决定性因素,民事司法改革只能在诉讼价值改变的前提下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者关于法律关系客体的论述,多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认为,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只限于行为,而且这种行为限于程序性行为。这种行为同实体法中的行为在法律根据、实际内容、主体范围、表现方式、法律性质以及法律意义等方面,均有区别。这种区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技术法律控制问题是STS研究的重要问题.从技术主体利益多元与法律公益确定、技术客体变动不居与法律相对稳定等两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技术控制的法律困境,认为超越困境的关键在于技术与法律的协同,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超越困境的法律协同机制,指出协同机制主要靠技术行动者来实现,并从技术的结构分层角度从技术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等三个方面对法律协同机制进行了构建,为技术法律控制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供选择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