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侗族文化的建构是立足于对所处环境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其主要内容就是从社区的"时空规序社会共识"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地调控,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侗族社区地名命名制度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地方性知识。通过研究该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侗族居民是如何通过文化的调控去延续自身的激励机制、对农事活动的精心组织,以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延续自己的生计方式,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加以创新的。  相似文献   

3.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散杂居湖北侗族最关键的族群象征,他对湖北侗族生计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限定、引导和影响。对其进行阐释有利于概括处在“文化孤岛”的湖北侗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整个侗族地区出发,以"侗族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对"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设计了贯穿全区的七条主要旅游线路,并提出了发展"侗族文化圈"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行歌坐月"作为侗族一项重要的婚恋习俗,学界并不缺乏关注。目前,就该习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民族志第一手材料的广泛收集和描述上,有待进一步分析探讨。本文选择一个侗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民族村落"阳烂"开展田野调查,立足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认为侗族"行歌坐月"习俗活动进行的半径与其"婚姻圈"的大小是重合的,此外,还分析了该习俗与侗族传统婚姻制度文化之间的联系、变迁中的"行歌坐月"习俗等。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从明清时期就进行林业经营活动。几百年来,以林木为主要商品的生计活动成为苗族、侗族人民的"文化基石",这里有独特的林业经营技术和生态传统,也有传统的"生态补偿"实践与经验。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我国林业政策迭经变化,但由于林业经营的特点所决定,地方政府为了林农的生计,发展当地的经济,一直进行"生态补偿"的探索与实践。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今天,清水江流域地方和民间林业经营活动中自觉摸索"生态补偿"的措施和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南侗“鼓楼对歌”文化模式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于明代之前,就以正式的鼓楼对唱形式出现在南部侗族聚居区域,从古到今始终履行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鼓楼对歌形式可以分为"请姑娘"和"吃相思"两种形式。鼓楼对歌体现了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文化样态,其蕴意了侗族人对自然、农事、生活等百态的认知与朴素的文化情怀,并以行为示范的方式成为侗人文化传承的特殊模式,丰富发展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9.
生存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本要求,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如何理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保障手段等一系列概念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侗族社会的田野考察,对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系统进行了分析,不论的资源培植、资源利用、生产与分配、社区管理等方面运行都是在特定文化下实现了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提出了社会生存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相似文献   

11.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配置和权力的分配极为重视,而资源的配置与权力的分配又必然会渗透到婚制这一文化中。通过对黎平黄岗的田野调查获知,黄岗侗族的婚姻无论是从恋人的确定、通婚范围及其规则的界定还是到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等等一系列婚制环节中,婚姻当事人不仅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度性规约,而且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更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村落环境一方面受制于营建地的自然环境,是一种生态物理形式;另一方面,村落环境也是营建族群的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与依托,是一个体现意义与象征功能的符号。侗族村落环境作为一种空间物理形态,其结构布局是按照侗族的生态观和文化观营建的。侗族村落环境中的田园、山水、林木、道路、村落、人家是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侗家人的生态观、生命观、文化观和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显在的传播方式和文化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传至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并与当地侗族文化相融合且完整保留至今的抢花炮文化仪式,已流传500多年之久,它已成为三江地区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承载着当地侗族群众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构筑着三江侗族群体的精神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乜贴”是回族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其扎根于回族当中,世代相传,在回族内部有始无终、周而复始地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加强了回族共同文化心理,体现了回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侗戏《金汉列美》是对美好爱情永恒追求的一首赞歌,是侗族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金汉列美》的原始戏文版本已经遗失,在戏师的代代相传中,出现内容相似、特色各具的不同版本。对比这些版本内容的同异,挖掘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发现《金汉列美》具有创作年代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保留丰富侗族文化信息的特点,既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又体现了人类永恒追求的普遍价值,堪称"本土原创第一侗戏"。  相似文献   

17.
华款是明代五开卫等地汉族移民效仿侗款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明中叶,华款的活动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遇命案按照侗款款约处理,二是联合侗款共同打击五开卫官员的腐败统治。明朝末年,随着地方叛乱的增长,官方比照侗款推广华款,使之成为整合地方各种武装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侗款不仅是侗族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周边汉族社会。这对我们反思明代汉侗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