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环境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反思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发现其突出问题有三:城市规模过于庞大,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城市生活质量下降。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活"主题,重视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将"乐居"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最高层面。其二是突破"围城"模式,将大城市化分为若干个生活功能齐全的小城镇,以星罗棋布的城市规划模式取代众星拱月的城市规划模式。其三是确立"美学主导"的原则,在环境美学的指导下,实现城市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将城市建成具有个性魅力的美好温馨的家。  相似文献   

2.
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以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美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环境美学不只是环境美化学,还是环境保护学,它为环境保护提供美学理念和新的高度。没有人文精神包括美学观念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有时会造成对环境的另一种意义的破坏。环境美学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最高的美学追求。这和谐包括诸多利益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美学将"乐居"视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注重生活环境的软件建设。营造"乐居"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这就是环境美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建筑美与城市环境空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而当代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不合理布局对周围空间造成破坏,给人以压抑感,与城市景观环境不协调。应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景观环境设计及城市历史地域文脉的延续等方面强化建筑美学在城市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以营造和谐美观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4.
《白噪音》是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它以“声音”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噪音与消费及环境伦理的关系.通过小说中听觉意象及声音景观的描写,德里罗指出,后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媒介文化的过剩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白噪音”——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生态的失衡,从而导致广泛而深层的死亡恐惧.同时,德里罗提醒读者,树立生态整体观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之美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主题,它蕴含三重维度:一是生态维度,因为城市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环境的重心,自然景观是城市环境的向往;二是个性维度,因为城市必须是具有个性的,应保持地方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统一,景观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三是设计维度,因为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包括城市设计要符合人的认知方式、能够释放人口潜能以及能够完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美学是针对世界性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而提出的,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生态环境亦面临严峻的考验。文章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美学,并阐释了环境与生态审美观对于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对艺术的审美,尤其是对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等景物的审美,是和生态环境分不开的.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生存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美学探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都要有助于对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天、地、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身体是欲望、工具、智慧的综合体.身体美学是对身体感性存在、超越性可能的发现和肯定.身体是个体存在的"小宇宙"与社会存在"大宇宙"的统一.身体美学作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焦点,同时也应该成为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关注点,因为从身体美学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生态批评的理论根基及其启示意义.身体美学的生态批评内涵体现为:将身体作为思考人的逻辑起点可以发现人的在世存在的多重属性;肉身与精神的和谐可以外化为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生态学原则;身体的感性愉悦和自由解放是我们思考天人生态关系的起点与归宿.其意义体现为矫正身体伦理、弥合物我分裂、创造身心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环境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但是它超越了人类与环境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精神上的愉快。环境伦理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抗争,对立是它的关键词,如何消除这种对立是它的职责;环境美学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谐是它的关键词,如何将这种和谐转化成精神享受是它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由于魏晋时期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归隐、羡隐的士人及士大夫得以发掘、鉴赏环境美,并经由审美超越的途径构建一种至美至乐的环境美境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与城市环境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的摹仿,因此,农业环境是准人工的自然环境;城市则是完全的人工环境。在城市,自然被排挤出去或只是作有限的点缀。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园林城市则是人工与自然相统一的环境。尽管园林城市也属于城市类型,但它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因而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园林化是人工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人本来就是具有“道身”的人,因为自私或因为被欲望所蒙蔽而极力离开道、违背道,成为拥有“肉身”的人。拥有“道身”的人,得到道的保护,长生久寿,幸福自然,远离祸患;拥有“肉身”的人,被道所惩罚,不得善终,痛苦恐惧,与祸患同在。脱离“肉身”回归“道身”,需要遵从道的旨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又需要在效法道的属性的前提下守雌、修身、虚心,需要个体的主动自觉,乃至圣人的引导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环境美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环境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与人的审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它的兴起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可以用"舒适安逸"和"发展机会"这些关于"人"的概念来诠释城市的属性?因为其实际上揭示了"城市"这一概念所蕴涵的一对最核心的关系,即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城市及其环境无论在其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城市发展及其环境在给城市中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基于城市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等悖论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城市及其环境舒适安逸——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价值取向。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真善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城市的生活逻辑——人与城市及其环境的和谐、城市人际关系的和睦、城市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2010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中国进入"后世博时代",基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与人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当今社会城市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必然造成其空间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因此能够帮助城市环境与人之间顺利沟通的城市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标识导向系统通过"标""识"-"导向"的过程顺利地实现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使城市环境真正地为人服务。具备功能性、人性化、美观性并且能够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标识导向系统必然能够帮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节目是一种综合节目。"真"是根基,它比其他大众传媒形式更富有影响力;"善"是其灵魂,它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它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美"是其魅力。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就是主持人节目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许兴海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3):69-70,48
人文价值作为设计美学中新的价值标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灵魂。它为设计审美提供了新的思考点与切入点,成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亲近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波德莱尔一生生活在19世纪的世界之都巴黎,但自然却是他的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这为分析现代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案例。波德莱尔的自然观建构在他对现代性城市化进程开端的原初体验之上。他认为,自然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风景,也非纯粹的主体想象,而是个体内心与城市环境相互对话的结果。他通过城市空间中的"移动性体验"和时间中的"回忆性体验"来建构他的自然观,对现代生态、环境美学如何建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城市。在当前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如何有效、高效地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一大难点。从和谐管理的角度入手,以崇明生态新城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和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与现代科技传播密切相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为建设"和谐成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和谐成都"、"智慧成都"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是提升广大市民科技素养的重要力量;为传播民生科技,实现和谐成都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城市科学管理,高效运行,推动人文成都、田园成都加快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