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军 《华人时刊》2020,(2):92-92
近年来,随着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以"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教育引导,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结果显示,社会干预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对照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度等方面有积极的转变,甚至基本达到了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之家"干预模式的可行性说明,政府应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实施代理家长制度,以切实构建起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4.
全永光 《社区》2008,(6):23-23
福建省建瓯市共有留守儿童1236名,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有一个和谐温馨的活动场所,与同龄人共享同一片蓝天,建瓯市专门成立了15个社区留守儿童工作站。工作站派专人负责,为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建立动态式档案和联系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同关爱、管理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区营造-儿童发展”的框架,从社区共同体视角审视乡村教育贫困问题,尝试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来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以国家级贫困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个案研究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发展、社区营造和贫困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以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满足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形塑和谐共生的乡土社会成长模式为着力点,培育村民社会创新精神和贫困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通过教育扶贫”与“扶教育之贫”的互助互益机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地方性社会福利供给有机结合,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关注的新阶段。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领域得到了较大关注和发展,但难以有效的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服务,根本原因在于构建理念、社会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困境。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需要尊重和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各种教育本土资源,以及建立共同参与的教育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立完善的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一体系的建设要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几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即坚持政府的全局引领作用、释放学校的教育关爱活力、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以及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8.
对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机制构建中纳入社会性别需求和儿童权利视角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做法.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及政策要与目标群体的现实和战略性需求相吻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应该纳入社会性别需求和儿童权利思想,以儿童需求和儿童权利为本,构建能够有效回应和满足需求并尊重权利的关爱服务体系和机制.从社会性别、儿童自身需求和权利视角切入研究,可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其机制的理论构建和实际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路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关爱留守儿童,最终营造公平制度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湖南省"十县百村千户"调查资料,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现状。据此,提出应通过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职能,制订约束性政策等来实施家庭教育补偿机制;通过加强社区(村)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体系,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社区成长环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来实施社会教育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全面实行农村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建立家长、学校、社会间畅通的联络机制,建立乡(镇)心理咨询辅导站,全面提升初级中学寄宿制规模和管理水平等,通过学校教育的补偿性措施体系构建学校教育补偿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西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逐年增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家长要尽可能和孩子进行更多精神交流以弥补父母关爱的缺失;各级政府要密切参与,形成分工明确,上下一体的完善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以建立更为多元化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并要采取切实措施以尽力消除城乡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由此而生。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在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本文结合实际,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及特点,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通过以家庭为切入点、学校为主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等多样化的合作,形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村委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平台,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减轻留守困境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铁成 《新少年》2014,(7):14-14
义县西部山区瓦子峪镇10所村小学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设心理邮箱,建代理家长监护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为留守儿童解疑答惑,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心理、学习、安全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的政策和数据为例,对已有的解决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进行分析,试图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具体政策建议:(1)政府牵头设立相关权威机构,促使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2)制定相关的暂行法规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提供法律支持和机制保证;(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4)完善城乡社区环境和教育政策体系以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环境;(5)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15.
通用分析框架不足妨碍留守儿童问题的比较研究、学术对话及精准干预,文章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多层级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全息分析模型,并借助NVivo对137份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据此建构留守负荷系列指数及留守保护系列指数并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类别及综合留守负荷对留守儿童发展结果具有局部影响,但留守保护发挥更关键作用;家庭因素具核心地位并决定人格发展,学校及社会因素则具补位作用并决定行为取向与学业成就。因此,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制订需规避按类施策的简化思维,基于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综合评估作出精准干预和支持。上述发现有助于后脱贫时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优化,也对儿童主任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珠三角和长三角2 385名80后外来工的调查数据,在倾向值匹配基础上,考察留守经历对外来工精神健康的影响。 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外来工的精神健康具有调节作用,在学前、小学或初中的某个阶段有过留守经历者更有可能处于精神健康高危状态,其中又以学前及初中阶段的留守经历的影响更大;但长时间的留守生活反而可能增强个人的抗逆力,显示儿童具有一种比较强的自我调适功能。 此外,与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成年后的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需综合考虑客观外在的“留守负荷冶“留守环境冶及主观内在的“留守适应冶因素。 而针对已成年的有留守经历外来工,需从劳动自由、团体关怀、柔性管理、身体保健、业余生活改善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高校应发挥服务地方的优势,通过组建组织机构、形成专业工作模式、建立服务队伍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四个途径,建立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5年河南叶县初中生调查数据,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特征和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个人力强于支持力,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关爱关怀多于冷漠拒绝,鼓励自主多于过度保护,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高弹性留守儿童父母给予子女更多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低弹性留守儿童父母更常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子女;父母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与之显著负相关;父母关爱关怀显著正向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是保护因素,而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显著负向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是危险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在留守儿童情感关爱、心理疏导、行为规范、学业辅导、生活照顾、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主体规范化、托管内容科学化、托管方式精细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