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万华 《文史哲》2007,(2):16-21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讲话》对左翼文学的吸收与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中州学刊》2007,1(4):217-220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红色的年代”,知识分子纷纷“左转”,“以俄为师”加快了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文学思潮与社会运动的一致。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吸收左翼文学的党性、阶级性的同时,也在改写着左翼文学的自由性、松散性,确立工农兵文学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左翼文学的发难凸显了其反抗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和压迫的政治倾向与思想立场,其发难成功还受助于"五四"以来文艺效用的强化和工具理性的泛化。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新文学在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叙述方式、艺术体验、精神意向和思维方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左翼文学不仅是一种"过渡",其本身便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最为活跃和顽强的一股文学力量,它与其他文学形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批评一起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文学生态圈,进而使得1927-1937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4.
1932年后,左翼文学渲染工农反抗、鼓动阶级斗争的内容急剧减少,这表明此时的左翼文学已消减了其战斗性和热力。转向的发生在于左翼文学外在的生存环境和左翼文学阵营内部的变动。这表明左翼文学与当时中共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保持相当的距离,从另一方面也表明30年代左翼文学并不能被笼统地视为服务于党的政治实践的党派性文学,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商业化生存语境,从文学生态的角度揭示了30年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等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中所蕴含的商业化倾向因素,重点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30年代文学传播和文学流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左翼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末及30年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批判性的文化品格和对抗性的政治立场、底层道德立场和大众政治想象、党派功利性与新兴意识形态的建构自觉等构成了左翼文学的精神要素,其间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矛盾的因素和逻辑.左翼文学在后来的变异就是其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革命英雄理念是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毛泽东虽没直接领导左翼文学运动,但探讨革命英雄理念却绕不过他的英雄观.其实早在20年代革命英雄理念已提出来,到了左翼文学思潮勃兴时,它便具有完整的理念形态;不过把革命英雄理念与个体英雄或个人主义英雄对立起来,将主观想像的英雄强加给现实中的英雄,却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相悖理.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变化.新时期之初批判了文艺界长期以来的极左路线,呈现出现实主义回归的文学主潮.1980年代在引进国外文学思潮中,注重模仿借鉴,强调文学形式的创新.90年代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大众文化的流行中,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生的描写.新世纪在关注市场、关注读者中,消费成为文学生产的主要目的之一,文学的良莠并存成为事实.回眸这30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为中国文学的成就而欣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某些隐忧.  相似文献   

10.
周宁 《社会科学家》2007,(1):180-182
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无疑是“一战”前后最流行的、最前卫的先锋文学思潮,就像战后出现的机械生活--车流灯影、广告牌、鸡尾酒、电影、咖啡馆等现代人热衷享受的一切新事物一样,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带给人们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冲击也是难以描述的。在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中,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都是作为先锋文学思潮引进中国的,共同促进了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一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很鲜明、自觉的主流倾向——左翼文学思潮与运动。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能够像左翼作家那样主宰那个时代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潮流,哪怕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比左翼作家更大的文学成就。左翼文学的方向,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导方向。左翼文学应合着革命实践运动对文学的要求而诞生,又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三十年代得以成长和壮大,其区别于“五四”文学和同时代其他作家文学创作的,是它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实践品格。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三十年代,左翼…  相似文献   

12.
政治/阶级斗争的研究视角对于认识左翼文学思潮有很大的不适切性。从民族主义诉求的角度来观照左翼文学思潮,会发现左翼文学所蕴含的民族解放与再造的宏大主题。民族主义诉求与左翼文学思潮是以"共体"形式存在的,以往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从民族主义走进左翼文学思潮这条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30年代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盛况空前,其后,它们依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然而,从总体上审视30年代文学,却有一股明显的弥漫于创作和批评中的偏离文学审美特性的倾向,在创作实践乃至批评理路上出现了不少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创作主张和文学作品;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错综复杂,左翼文艺内部也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14.
继辉煌的“五四文学”以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再度引领新潮,在30年代文学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他们在30年代文艺主潮——左翼文艺思潮中的深度介入,及其在文学新格局建构中的深层拓展,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王琳  牛会娟 《天府新论》2004,(Z2):282-283
左翼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特殊文学现象,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主流文学.但对其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众说纷纭.从恩格斯的"合力说"的角度分析,就能知其产生和兴起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张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5-129
"真实"是30年代文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海派文学最常调用的资源和创作的合法性基础.不应该只囿于从审美角度去看待真实性的问题,而应通过探讨海派的真实观是如何被建构的,分析其弗洛伊德学说、"生物人"的预设、个人主义等思想根基,这样即可发现海派文学的"真实"观非但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真实"格格不入,而且也偏离了"五四"文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以“左联”为旗帜的左翼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复杂的一页。“复杂”性之一是就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贡献而言,左翼文学是无愧于历史的,不少左翼作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还有不少左翼作家一直奋斗到社会主义革命,“一生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在与左翼文学疏离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与之融合的事实。在革命文学主流熏染下的现代派文学对都市文明下的阶级对抗并非熟视无睹,并曾作出某种超越自我、融入主流的尝试;现代派对都市现代性的敏锐捕捉及对都市灵魂的出色刻划也给左翼文学以显明影响,左翼作家在宣示都市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时也时而逸出阶级性的固有轨迹,展现都市的力与速、光与热、个体的孤独与沉沦、灵魂的扭曲与病态,体现了与现代派文学的某种一致性。由于左翼文学的熏染,现代派拓展了其艺术视野;由于现代派的渗透,左翼文学获得了人性描写的深度。30年代现代派与左翼文学抗衡、共生、互动的复杂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语境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是左翼文学批评非常兴盛的时期,左翼作家们写批评文章的热情和读者对批评文字的空前的兴趣,明显带有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印记。论文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状况出发,指出了左翼文学批评在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的作用;探讨了政治化的左翼文学批评如何又构成了三十年代文学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读者的阅读眼光和阅读需求起着引领作用,对左翼文学的审美取向起着导向作用,也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