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黑格尔所谓的“美”,实际就是指的艺术美,所谓美的创造实际就是艺术的创造。因此,他所探讨的美的本质和规律,实际就是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在对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美的创造的研究方面,黑格尔得出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艺术的创造“是概念到感性事物的异化”,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要理解艺术“是概念到感性事物的异化”,就必须把它与黑格尔关于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思想联系起来,把它与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思想联系起来。在黑格尔的时代,流行着一种“我”与“外在世界”绝对对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就是我,“我”里面不能有外在的现实世界,同样的道理,外在现实世界就是外在现  相似文献   

2.
论美的规律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前提。美的规律便是造就有生命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规律。审美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社会的驱动力。丑作为美的伴生物,不表现人的本质,“审丑”永远取代不了审美。研究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探讨了美的规律的宏观方面,并论征了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不认为美的哲学已山穷水尽,只要求助于自然科学,才能使美学科学化;而坚持认为,美的哲学分析不仅是摆脱不开的,而且恰恰是美学走向科学的真正基础。当然,这种哲学分析不能再囿限于认识论范畴中,满足于主观、客观或主客观“统一”、“和谐”等概念组合上,而是要在系统本体论中,为美的存在形态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进而对美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结构美初探     
1、任何事物都存有结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结构”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事实上,“结构”总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事物的表现形式,或称外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可变性和选择性,结构变化不一定改变事物的质及其存在;另一种是事物的生存样式,或称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定格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直接决定和影响事物的质及其存在。本文的“结构”即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它是指组成或构成事物各要素的比例和联结方式,是事物赖以自主存在的内在“骨架”。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特征、属性、价值和功能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事物的美丑。凡是能使事物展示美的属性,给人愉快的结构即是美的结构,因美的结构而显现的美便是结构美。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审美  相似文献   

5.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诞生地。而其中“美的规律”问题一直是难度颇大且又较为关键的问题。何谓规律?从哲学高度看,规律是与本质等同的概念,“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认识深化的同一类(同一序列)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就是说,“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涵盖面极为深广的命题。本文试从包含于“美的规律”这一命题中的“内在固有尺度”及其动态结构之一的主体审美能力问题,对“美的规律”的涵义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统一流派。它源于狄尔泰的生活哲学,主要成型于二十世纪的德国存在哲学。在解释学中,历史认识退化为全面的相对主义,既不能表述客观规律的存在,更不能用客观真实的映象表述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最终将成为自我解释者,而且由于“存在”具有进行解释的性质,解释学便将成为无所不包的世界观。在具体解释成段文字方面,人们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解释学,从而形成了许多解释原理和规则,促使人们缜密地对待各门科学的文字资料。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把解释学变  相似文献   

7.
书讯     
居伊·塞契罗:《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版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共141页)中,作者塞契罗反对多数现代美学家的主张:审美仅仅是主观的活动,他试图建立一种客观的美学理论.作者提出了美的定义,解释了为什么对美的事物的感觉是愉快的,探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美.作者认为,对于审美判断客观性产生怀疑,部分地是由于美的事物相互间差异极大.而且"美"的性质也十分复杂.但是作者认为,这些事实并不证  相似文献   

8.
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王晓华美就是事物对自身、进而对它事物所共同呈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肯定与赞赏的感性显现,对高等物种而言,它带有明显的情感肯定的色彩。王晓华,男,1955年生,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杭州310025)一应该认识到,以往对美的本质的探...  相似文献   

9.
美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其复杂,在美学界,至今仍是众家纷芸,其说不一;论其简单,丑的反面就是美,或者说美的反面就是丑。就美感而言,审美主体认为美的不再认为是丑;反之,审美主体认为是丑的不会使其感到美。美与丑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并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之中。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审美客体的具体属性,又并非全部决定于审美客体。这取决于人们对于美的感性认识、理解程度等诸方面因素,即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美是人们审美体验中的具体现象,是一种物象在人的审美视觉中的反映。产生这种反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共同的审美心理以及个人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之外,还有客观的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感染力。关于美,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还是主观的、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统一的等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无不是在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所产生的力和力的作用。这是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美学的讨论是有意义、有成绩的。我认为在讨论中,许多同志着重研究了美的客观性问题,而忽视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客观性问题,不等于美的本质问题,而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美的客观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从美的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我认为朱光潜同志的看法是接触到了美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三手稿《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中有一段论述音乐美的文字:“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引了这段话之后说:“这两句极简单的话就解决了美和美感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美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上句说音乐的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下句说音乐美也要有‘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请想一想:(一)美只是主观的还只是客观的呢?(二)美能否离开美感而独立的存在呢!想通了这两个问题,许多美学上的问题就可“迎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美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许多同志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离开美的特定内涵而任意扩大美学范围的倾向。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曾写道;“美是什么的简明正确的回答便是,美是很多不同的事物,但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就把‘美’这个名词用在它们身上了。”这一方面说明人类在使用“美”这个词时缺乏严格、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建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是由对“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不一贯的理解中引出来的。许多教科书和文章,在谈到真理时,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真理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来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都是绝对真理;就它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程度来说,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又是相对真理。这里讲的“绝对真理”是在真理的客观性、包含的客观内容的意义上说的。但在讲到真理的发展过程时…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角度来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关于美的本质的中心问题。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统一的……各种对美的本质的观点、看法,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论争。但是,美又不同于在自然界中本身有质的规定性的事物。我们尽可以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并无人反对,我们却不能期望说花草是美的也一定无人反对。因此,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的方法又不同干一般认识论的讨论方法。我们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有导致对美的本质、审美现象、审美的历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简单化、机械化的结果。正确的方…  相似文献   

15.
“深层生态学纲领”中有几点是有问题的 ,并且作为一个整体 ,其内部存在着前后不一致。由于深层生态学要求每个人都给出自己的解释 ,那些声称是这一运动成员的人之间就存在着不可相容的观点。深层生态学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含混不清 :在允许向个人的直觉和解释开放的同时 ,深层生态学有可能成为一纸空谈。下面分成 4个问题进行论述。深层生态学是前后矛盾的吗 ?社会生态学的创始人默里·布克钦 (MurrayBookchin)这样批评深层生态学 :“……‘生态学之父’的智慧贫乏 ,整个深层生态学‘运动’愚蠢” ,认为它是新时代冒充成哲…  相似文献   

16.
论美趣     
美趣,即具有美的属性的趣,或者说是“有趣的美”。美趣的概念比“美感”要小,但比“谐趣感”要大得多。美趣的发生源在于那些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引人发笑的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等;凡是能够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使欣赏者觉得“有趣”、“有趣味”、“有趣味性”的美的事物,都可能是美趣的发生源。美趣,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即称为“趣”。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与西方美学中“审美趣味”这个概念不完全重合。作为美学名词的“审美趣味”,仿佛是一个边缘有弹性的彩罩.它把“从美的对象接受和引起的情趣、兴味”、“对美的对…  相似文献   

17.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7,1(4):81-88
历史美是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形象。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地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着历史美。历史美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和展现。历史美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历史美具有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广博性、可感知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18.
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之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存在的偏误。一是停留于知性的把握,并由此而走向极端。美的本质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而美感的形成也有多元的基础、不同的渠道,从而使美具有多种特征和属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多样性的统一。人们往往抓住其多种特征和属性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并据以批评他人的观点、论证已见,从而在正确地批评了他人一种片面性的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美的主观论把“美”看成是主体“心”的产物,认为它…  相似文献   

19.
美感,就是审美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是人们在欣赏活动和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教育学原则,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审美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艺术趣味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语文课就囊括着审美教育的诸因素,可以说语文课是一块宝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在给学生挖掘知识的宝藏,而又是在同学生一起吮吸美的甘泉。因为课本中百分之七十的课文是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文中讴歌人的思想,塑造美的典型。这就给我们利用语文课向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就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感性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家、艺术家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按照美的法则来加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任何作家、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加以典型化,造成美的艺术形象,或者勇敢地揭示生活中的丑恶事物,加以典型化,把丑恶的事物暴露得更彻底。无论是表现生活中的美,或者暴露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加工,都赋予这种事物以审美的使命,透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家、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从而让人们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把人们的精神提到更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