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乐府诗《公无渡河》历来众说纷纭。陈沆《诗比兴笺》以为此诗“盖悲永王磷起兵不成诛死”。永王“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陈氏又引《豫章篇》“本为休明人”云云,以为“即此诗所指”。詹瑛《李白诗文系年》云:“陈沆所言,颇得本诗微意。”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则谓:“陈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晚清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有力提倡者和实践者,是来自湖湘的有识之士。《诗古微》和《诗比兴笺》是魏源的两部重要学术著作,前者是一部经学研究著作,后者是一部特色鲜明、具有诗论性质的诗选,却集中体现了魏源的诗学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魏源的诗学思想除受当时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之外,还深受湖湘地域文化传统的熏染,后者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先秦屈骚的崇拜与追慕,对清初王夫之《诗广传》的大量引用,以及对近代湖湘经世学风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3.
李白《公无渡河》一诗,元萧士赟谓为“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悲永王磷而作,诗中渡河之叟系指李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以为李白从璘之作,但以渡河之叟为李白自喻。以上诸说虽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但均认为此诗必有所指,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然此诗究竟因何而作,指归何许,谨陈一得之见,以供参考。此诗若联系李白幽州之行加以考察,其义自明。而《赠何七判官昌浩》《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二诗,则是打开幽州之行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前言王文龙(一)从现存资料看,《东坡诗话》之名初见于《诗话总龟》前集。《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载《东坡诗话》1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则作2卷,称好事者据苏武杂书有及诗家者集成。元人陈秀民编《东坡诗话》《学海类编》本作《东坡诗话...  相似文献   

5.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于明末著述的《读杜小笺》对杜甫的《秋兴八首》作了笺注,入清之后,《钱注杜诗》又更为详尽地为这八首诗作了注解。两次笺注侧重不同,方法各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钱氏在“天崩地解”之后,于笺注《秋兴八首》中,以史证诗,寄寓其对前明的忠诚,满怀遗民之痛。  相似文献   

7.
对《诗经》的解释存在比兴循环解释的现象. 《关雎》一诗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出现了对其道德主题的三个不同解释,存在由色到礼的戏剧性叙事以及将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两种解释模型.《毛诗》《郑笺》对《汉广》的解释发生了道德主题和婚嫁主题的冲突,道德主题的强化导致了主题先行.《毛诗》解《樛木》反转葛藟攀缘樛木“比”之古义,将诗篇主题倒转为樛木主动荫蔽葛藟,完成“兴”义,成为比兴循环解释的典型. 陈奂举了《毛传》解诗用“若”、“如”、“喻”、“犹”诸字的很多例子,以证“兴而比”的关系,意在通过比兴循环解释重返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笔者年来从事于商隐诗之会校、会注、会笺、会评工作,因感叹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者莫过于《锦瑟》了。汇总其评笺文字,或有助于对此诗及《无题》诸作的深入研究。 (一) 商隐逝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锦瑟》即系于是年,为逝前所作。  相似文献   

9.
诗人比兴 拟容取心——《文心雕龙》“比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兴是我国诗学的重要传统。《周礼》首标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此后,注疏《诗经》标以比兴,成为风气,比兴之论亦有很多。但象《文心雕龙》这样专辟一章研究比、兴,上溯秦汉,可谓空前;下视其后,也很少见。因此,《比兴篇》历来就被人重视,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重点。不过,与前代理论相比,《文心雕龙·比兴篇》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刘勰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工作?刘勰的比兴论对我们有哪些启发?现在似乎仍有发掘余地。  相似文献   

10.
李白《远别离》一诗,有人以为特指唐玄宗入蜀一事(清陈沆《诗比兴笺》),有人以为旨在讽刺唐玄宗被唐肃宗徙于西内一事(明·王世懋《艺圃撷英》,清·沈德潜《说诗睟语》)。这两种说法虽有影响,但不可靠。唐玄宗入蜀,唐肃宗即位灵武,父禅位于子,是在天宝15年六、七月间;唐玄宗由蜀返长安,“李辅国劫而幽之”,“谓上皇居兴庆宫,交通外人将不利于陛下,于是徙上皇于西内”,晚于乾元二年12月;两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艺术方法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是“诗三百”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然而,在古典文学教学领域里,由于人们对比兴艺术方法的认识不一致,因而学生学完《诗经》的一些篇章之后,仍然弄不清比兴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12.
郑玄《毛诗笺》是由经学角度笺诗的,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本文由三个方面论述了《毛诗笺》的文学成就,并从文化史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予以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离骚》比兴手法在《诗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突出表现在:比兴形象由具体向抽象的变化;比兴由单一性向联系性发展;比兴范围更侧重于向政治宗教领域扩展;《离骚》比兴手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郑玄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常常引用《诗经》。若《三礼》中引《诗》,郑玄也大多作了解释。但是郑玄《三礼注》中的诗说,却和他后来作《毛诗传笺》时的诗说颇多矛盾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唐孔颖达说,是因为郑玄“注《礼》在先,未得《毛诗传》”。孔颖达这样说的根据,就在于《郑志》中郑玄答炅模问曾说:“注《记》(案指《札记》)时,执就卢君(案指卢植),后得《毛传》,乃改之。”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司天台》一诗,是借封建迷信的天文理论来敷演人事的寓意非常深刻的篇章。它所暴露的社会问题的分量,并不亚于自氏自己的其它讽喻名篇。可惜这首诗过去竟很少为论者所提及,虽有人就其讽刺对象问题作过探讨,但也未免失真。本文拟对这首诗的笺证问题提出一些浅见。录原诗如下: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昔闻西汉元、成间,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和植物意象较为常见,这些比兴不仅有一些超越伦理的艺术因素,而且与民俗风情及古人对某种植物的特殊理解有关,因此,正如历代大多数文论家所说,这些植物比兴与诗的内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诗经》中不少植物比兴与水意象常常同时出现。从微观的角度看,植物比兴尤其是植物兴象与诗的内容关系正是通过它们与水意象不同程度地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充分实现的,从而促进了诗中思想情感的表达,《诗经》中植物比兴与水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7.
郑玄笺注《毛诗》多有新意,主要体现在:《毛诗序》往往注重揭橥《诗》篇的大义和本事,而郑玄《诗谱》则更多说明所论诗歌得以产生的地理环境、风俗、时代政治背景及其诗体之正变;《郑笺》对《毛诗小序》之释“兴”多有修正和丰富;《毛传》不涉谶纬,而《郑笺》则多引谶纬说《诗》。此种情形,与东汉崇尚博学旁通的学术思想环境有关,更是郑玄本人经学思想之混同古今、兼采谶纬而博通旁融的特色所致。  相似文献   

18.
历代多从比兴、用典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文章认为不论是比兴还是用典,都离不开意象的运用,意象在《咏怀》诗中是非常典型的。文章将《咏怀》诗中的意象分为六大体系:日意象、鸟意象、植物意象、道路意象、神仙意象、自创人物意象,由此分析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群,形成了《咏怀》诗广阔的审美潜能,也是其诗歌魅力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政 《中南论坛》2009,4(4):68-72
马瑞辰(1782~1853),字元伯,安徽桐城人,清嘉庆进士,著《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一卷;第一卷考证《毛诗》源流及《传》《笺》异同,第二卷开始按诗篇顺序依次解读,每每列出《传》《笺》意,再述己见;全书以考证《诗》之字词、声韵、名物、典制为主,乃清乾嘉后“汉学”派《诗经》研究的重要著作。本文以马氏对《诗经·小雅》各篇的考释为例,谈谈他的释诗特点及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读《王荆公诗注补笺》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亮教授的《王荆公诗注补笺》中存在以下若干问题:首先,在对王安石生平行实履历的叙述上,许多地方征引蔡谱时缺乏考辨。其次,文献材料的征引缺少必要的辨别考证,具体表现在对王安石诗文系年的错误、交游考证不足等问题上;再次,笺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的重视,继续沿袭了前注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