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红楼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世人所关注 ,所谓“追踪蹑迹”、“实录其事”是也。这只是其创作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果完全是“实录其事” ,宝玉口衔“宝玉”而生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 ,则如何解释 ?《红楼梦》其实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文章从黛玉哭哭啼啼、泪水不干、诗作都是悲苦之作出发 ,结合该书在第一回、第二回、第五回大量描写的悲苦意象 ,指出该书在塑造黛玉形象时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然后又从宝玉等形象的塑造中阐发其创作方法 ,指出《红楼梦》一书其实是贯穿了这种创作方法。该创作方法对深化人物形象意义、扩深小说主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薛宝钗是《石头记》中的主角之一,然而对她的分析评价大多数都失之偏颇。这与程高续书有极大关系。在雪芹原著中,八十回后的宝钗是什么样子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宝钗未和黛玉争宝玉由于程高继书的影响,宝钗与黛玉成了千古第一对情敌。这实在是一大冤案。按雪芹原作,宝钗根本未和黛玉争宝玉,她绝不是一个“一心想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阴谋家和伪君子,而是封建制度下另一类型的牺牲品。宝钗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笃信者,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好女孩  相似文献   

3.
上面是谈把第一、第二方面归结于第四方面的种种情形,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对于第五方面的有关分析。第五方面的若干问题也具有他属性。譬如贾宝玉喜欢吃女孩子嘴唇上的胭脂,这是哪一种脾性?第二十一回,湘云为宝玉梳洗,他顺手拈了胭脂,意欲往口边送,结果被湘云打落,并骂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再如第二十四回,宝玉猴上身去涎皮赖脸要吃鸳鸯嘴上的胭脂。第二十三回,金钏儿逗等着见贾政的宝玉,问他吃不吃她才  相似文献   

4.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精心安排了一首反映贾府末世统治者阴暗遭遇和悲剧结局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句,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昏惨惨似灯将尽”,不仅是写王熙凤这个封建末世的统治者的末路厄运,同时也是对整个地主阶级未来命运的形象描绘。“赫赫扬扬,已近百载”的贾府,表面上庄严肃穆,富贵荣华,骨子里却早已矛盾重重,内囊空虚,爆发出无可救药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贾府这种衰败趋势的生动写照,它同时也画出了一切没落阶级趋向灭亡的暗淡前景。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了中秋夜贾母带领全家人在凸碧堂赏月之事.“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又想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这时宝玉因晴雯有病,回房休息去了.探春因家事烦恼,无心赏月,迎春惜春不大合得来.在团圆节里,黛玉只落得形只影单.本来就多愁善感的黛玉,愈觉孤寂,唯余湘云一人宽慰她.于是二人便离开人声嘈杂的凸碧馆,来到皓月清波的凹晶馆,兴之所至,限韵联名.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第二回有脂砚斋的一段回前总批,说雪前之所以安排这一回,就在于贾府族大人多,难一一写出“故借冷子兴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第34页) “画家三染法”是雪芹惯用的,不仅用来写贾府,同时也用来写人、物、场景。如写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我们知道,它原是娲皇炼过的一块顽石,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  相似文献   

8.
<正>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一个特殊人物,与贾家非亲非故,出场也屈指可数。但是,从曹雪芹给她的命名看,却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位置。曹雪芹给笔下人物的命名是有讲究的,《红楼梦》中曾提到贾府有一个丫头,原叫"红玉",因为和"宝玉"犯讳,而改名"小红",而大观园中,除了宝玉、黛玉之外,唯一一个名中带玉的就是"妙玉"了。  相似文献   

9.
析《红楼梦》的宿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作品宿命结构的表现及其功能。认为这一宿命结构由两大要素构成,一个是顽石经历,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主要起引导作品的情节和中心人物宝玉归宿的作用;另一个是神秘谶言,它时时进入作品的写实层面,不仅决定着贾府的青年女子,特别是贾府中那些美丽的少女少妇们无一例外走向悲惨的结局,而且也决定着贾府两大家庭的没落命运。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曾经描写了贾宝玉的两次读书。可是他笔下的贾宝玉,却是一个“平素深恶”八古文,“愚顽怕读文章”的人,为什么竟然去读起“四书”“五经”这些儒家之学来呢?细细一想,终于悟出了:这是曹雪芹对孔孟之道和儒者所谓“读书”的绝妙讽刺。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第一次“读书”是在第九回。在这里,他把宝玉“读书”的原由给读者作了一个注脚:原来他到家塾上学是为了“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在这以前,宝玉结识了秦钟,引为知已,自思道:“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因为只有到家塾去,他才能和秦钟在一块玩耍。这就是贾宝玉“读书”的动机。宝、秦二人上学后,“塾中从此闹起事来”。书中通过“闹书房”的生动描写使我们看清了作者描写宝玉“读书”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11.
评“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继“高鹗续书说”之后,有专家提出“无名氏续书说”。然而,综合各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样一部几乎家喻户晓的小说,却毫无所谓“无名氏”的信息;其次,“无名氏续书说”不合情理;第三,除了先入为主的“后四十回写得不好”外,给不出无名氏续书的任何理由。从后四十回本身和当时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后四十回不可能由无名氏续写。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产生于“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恩格斯:《波斯与中国》)的清王朝“乾隆盛世”。所谓“盛世”,只不过是这个逼近死亡的封建社会在覆灭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透过“回光”照出贾府这个末世缩影来,在这缩影里又典型地再现了大观园这聚集冲突的旋涡,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刻划了富于反抗精神的不屈女奴们,塑造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典型形象。晴雯这个形象,在作品的矛盾冲突中,所居的地位不及宝玉和黛玉,然而,她的反抗所立足的阶级地位和本质意义,却高于他们,超过了他们。在“河清海晏”所掩盖着  相似文献   

13.
也说花袭人     
花袭人做为贾府的奴隶,的确是一个称职的忠于主子的出色奴才。但作为具有丰富复杂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人来看,在她身上,既有“温柔和顺”的一面,又有巧言令色的一面,对宝玉即有真切深情的一面,又有自觉按主子旨意,拿封建礼法有意无意地束缚宝玉的一面;既有对同类佼佼者的不露声色的妒忌的一面;又有对同气相投的同类者不幸和失误的同情的一面;既有对主了放债纳妾等行径的不满与轻责,更有讨好“上头”巴结“上头”的诸种媚态,这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敏之 《社区》2013,(6):61-61
婆婆是个“难缠”的角色,说话直爽,办事精明,整日里穿着新潮,装扮靓丽,身材保养得也不错,不认识她的还以为是三十几的少妇。我的几个闺蜜见了几回后也私下里喊她“老妖精”。老公听了有些不高兴,郁闷地说:“你们几个小妖精就羡慕嫉妒瞰巴,过不了几年就是黄脸婆。”一阵哄笑过去,我却不免担心:自己如果不注意保养,难道要比婆婆老得还陕!  相似文献   

15.
一、从贾宝玉爱“红”的毛病说起贾宝玉有一个奇怪的毛病——爱“红”。第十九回,袭人跟宝玉约法三章,规劝他,其中就有一条:“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袭人的话,说得有些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毁僧谤道”与“调脂弄粉”放在一起,不伦不类,“吃人嘴上擦的胭脂”是包括在“爱红的毛病儿”里面,还是应该分开呢。袭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想好了,面是想到那里,说到那里。在她看来,宝玉的毛病很多,但没有组织好,顺口就提了。  相似文献   

16.
<正> 凡是熟悉十九世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的人,一定不会忘书剧中女主人公娜拉爱吃杏仁甜饼干,却又只能背着丈夫海尔茂偷偷地吃,还用谎话来遮掩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有着磁石般的力量,它出神入化、别开生面、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剧情的发展,如同《红楼梦》第十九回中林黛玉替贾宝玉擦去钮扣大小的胭脂膏子的描写,以及《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前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的描写一样,韵味深长,是细节描写的传神之笔。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九回,虽落笔于宝玉脸上一块钮扣大小的胭脂,却着意在描写宝玉的叛逆性格。宝玉违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比男人都纯洁高尚,和府上小姐、丫环终日耳鬓厮磨,才有了这个带性格  相似文献   

17.
论王夫人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她的娘家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当地大族名宦之家,父亲是曾“专管过各国进贡朝贺之事”的外交官员,兄弟王子腾官至“内阁大学士”,声势喧赫!王夫人嫁至贾府成了主妇后,又将内侄女王熙风和荣府连了亲,代姑妈理家务。王夫人的丈夫是贾母偏疼的孝子,儿子宝玉又是贾母的掌上明珠,更兼长女元春被选为皇妃,这一切,真可谓位尊名贵、权高势重。她的身价和地位,是整个贾府太太奶奶诸如邢夫人、尤氏之辈所望尘莫及的。曹雪芹用他那支天才的笔,在《红楼梦》里刻划出了一群个性鲜明而又复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客观地、真实地抓住人物内在和外露的东西,深情地歌颂、赞美他  相似文献   

18.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志同道合型的两心相融。可他们的“志”和“道”与贾府当权者培养其接班人贾宝玉读书上进的宗旨背道而驰。这就自然在宝玉的婚姻上来个以“钗”代“黛”。由此就导致他们三人的婚姻都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一引人注目的情节:那是黛玉刚从扬州安葬父亲回来,一边“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一边便“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领此厚情,当然想到了回报,便“将北静王所赠鶺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岂料黛玉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对这一情节,人们历来都极为重视,多有论述。如陈昭先生在《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姐妹下厨     
沈星 《可乐》2011,(5):33-33
吴小莉是《关女私房菜》节目第一期的第一位嘉宾,多么有缘分。第五年开年,我再请她来。这回请她吃红烧肉,顺便帮我录新年贺词。她说:“喂,小美眉,你做了四百多道不重样的菜,我只吃过三道耶,像话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