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在艺术营销过程中不应该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任何干涉,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由和无功利的表达。事实并非如此,艺术组织介入艺术创作也会促进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尼采通过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艺术的批评和指责,开始了对艺术和哲学的双向考量。尼采指出,人们的审美之源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成,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艺术和艺术家由于"异化"而日趋"退化"。尼采认为,艺术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它的模糊性和信仰性,即艺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对世界表面的和肤浅的模糊性认识,是艺术家对宗教和哲学双重信仰的反映而已。艺术创作中的"神启"只是艺术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夸张。尼采也表达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艺术走向"艺术的晚霞"的预言和对未来"艺术的曙光"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以及丰富的情感传播给大众的基本形式,艺术技能的熟练可以准确地将艺术家的主观意图、真实感受表现给大众.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应注重对于基础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倡导吸收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各方面的养分,提高艺术家的艺术素养;悉心研究名师名家的艺术作品,真正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的个人风格问题是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个人风格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艺术的个性化特征、艺术家对传统符号的运用、艺术创新的态度等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艺术创作的个人风格是艺术家建立在某种包含着必然性形式之上的个性化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5.
观念与理性的超越─—论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的审美心理尹钟宏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是艺术创作审美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感觉又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6.
王朝闻是新中国著名的造型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这三重身份,既标志着他的人生历程,也形成了他的美学个性.作为有成就的造型艺术家,他深谙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作为杰出的艺术评论家,深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同时.他又富于辨证观念.能灵活运用辩证法于审美现象研究.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王朝闻独特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7.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自我,即艺术创作过程中客体与主体关系问题,是每个艺术家必然遇到的,也是历来文艺理论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革命导师列宁在马恩创建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映论原理,并将它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实际,透彻地、辩证地论述了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同现实的关系,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提出了艺术反映变革时代,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9.
文艺创作的主体性,要求艺术家必须有独特的感应方式和表现方式,必须充分显示其艺术个性。艺术个性的形成,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经历和遭际,而逆境对艺术家艺术品格的造就,往往有益而无害。本文从艺术道路的选择,创造性生命力的激发,自由境界的实现,真诚的表达,独创性的发挥,孤独感的形成,悲剧感的获得等方面论述了逆境对艺术家个性的塑造以及对文艺创作独特影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书籍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技术更新的因素 ,有从事书籍艺术创作者引入艺术构思、形式所产生的进步 ,更有各个时期的艺术家以适应书籍艺术设计的原则方法注入艺术创作的种种手法。艺术家们应发挥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与新颖的构思技巧 ,研究书籍艺术的设计规律 ,推动书籍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品,如湿壁画、木板画、帆布画、大理石和青铜雕塑以及教堂、礼拜堂、世俗公共建筑及私人住宅、花园、别墅等,都是赞助人委托艺术家制作的.在赞助体制下,艺术品的产生往往与审美无关,赞助人通常是怀着特定的宗教、政治意图委托艺术家制作艺术品的.他们并不期待艺术家表现出个性和独创性,而是希望他们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视觉符号或语言来表达和宣传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可以说,就意太利文艺复兴时期来说,"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美学理想还很遥远,艺术的功利性价值,特别是其在表达宗教虔诚和宣扬政治理想和价值观方面的功能仍是艺术消费的首要考虑.  相似文献   

13.
现代环境雕塑是一种将雕塑与周围建筑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历史综合考虑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将艺术创作概念与城市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活动。现代环境雕塑与它所处的建筑空间的关系是多样的,近年来,现代环境雕塑的创作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家们各显神通,作品千姿百态。在现代生活中,现代环境雕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禅宗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美国,随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审美体验与生命真实的表达、对空灵和虚无的思索、对人类普世性的关注、对艺术和生活理念的探究等方面,这种艺术理念的生成影响了艺术创作方式的变化,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对艺术价值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价值诉求出现了偏差,艺术家社会责任感发生缺失.应从深化艺术创作主体性认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价值标准判断体系、努力营造大众艺术氛围等方面来重塑艺术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主持语:师徒心心相印,传业授道解惑是青年艺术家从起步到认识、理解、坚持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老师的艺术精神和理念对这些中青年艺术家产生地影响至深,他们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生命还很长,要攀登到艺术的顶峰就需要站在一个个巨人的肩头看世界,当然我们首先需要通过伯乐的“慧眼”来认识和了解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从人生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作为脱身青楼的女性艺术家潘玉良,可以在对其人生与艺术的深度贯通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她几乎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对自己生活的生命感知。分析潘玉良艺术创作题材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成因及特点,基于当时中国西洋绘画艺术的时代推进的视点,通过潘玉良绘画艺术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以及其女性独立的艺术创作精神,来重点解读其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女性情怀与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8.
人类艺术的创造方式都是各时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进一步探求艺术真谛的可靠基础。当我们用艺术"建构"的观念来考察和研究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时会发现,人类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大类不同的建构方式:即形式建构,情感表现的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这三种不同层面的艺术建构类型方式在历史上都有大量的表现,它们往往相互交错,共生并存。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当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而选择适宜的创作方式,多层面地传达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体现精神追求在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运用中西艺术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八大山人和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在艺术生涯、艺术追求及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力求探寻二者在精神追求及作品中的诸多相似,进一步印证了艺术在至高点上殊途同归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艺术创作有艺术家个体情感、生命体验和社会经历在其中,那么从梁明作品中看到的生机、隐喻与多义正是他艺术与人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