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渐进”、“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烧”、“擐”、“鬻”、“■”、“■”、“欶”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农”、“趮”、“■”、“■”、“■”、“■”、“■”、“懑”、“淖”、“■”、“劷”、“豧”、“■”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3.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4.
《列子》在用词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有不少口语词。对“播迁”、“放生”、“附(抚)膺”、“孩抱”、“积年”、“解颜”、“居产”、“难色”、“穷毒”、“邻居”、“呻呼”、“施为”、“晓悟”、“意虑”、“稚齿”、“经涉”等16个中古时期的新兴词语进行考察,结果证明《列子》成书于东汉以降、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5.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担当着准法律的作用。礼制包括“礼”、“乐”两个方面。“礼”、“乐”分开来说,“礼”管“分”、“乐”主“和”。但“礼”、“乐”之中又都包含“分”、“和”两个方面,是“分”与“和”的统一。礼制的“礼”、“乐”、“分”、“和”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局面。但由礼制构筑的和谐社会是等级制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三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汏”、“扔”、“(■)”、“尥”、“矼”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搌”、“唵”、“(■)”、“旅”、“拌”、“科”、“远”、“(■)”、“(■)”、“(■)”、“捾”、“(■)”、“斮”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释“社”     
“社”乃古代中国之重要礼俗,源于原始“地母崇拜”。古文字“土”“社”一字,其造字意象原型众说纷纭,有“土块说”、“男根说”、“女阴说”、“神主说”、“祭坛说”、“地母肚说”等。笔者认同“女阴说”,从文献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维视野,对社祭之源、社主原型等进行了论证。“社心.”之点乃经血、产血之象,“血祭”、“衅礼”、“血盟”等古代礼仪皆源于“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1.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国外学者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文艺作品的一种美学理论,其核心内涵是强调整体的“格式塔质”和知觉的识别和组织作用.该理论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以及“闭合性”原则对于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予以了新启发,对翻译批评也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古诗词在译语语篇重构过程中对原诗“模糊”的“境”、“象”、“意”的处理以及模糊美的再现必须基于充分保留原文模糊的“格式塔质”.  相似文献   

12.
选取色彩语言为视角,观照萧红和张爱玲的文学风格,从她们相似的人生、情感经历和文学、美术修养出发,并结合弗洛伊德"替代性满足"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理论分析发现两人均选择色彩语言作为主体性印证,并进而形成了各具"悲壮"与"苍凉"特色的含蕴丰富的色彩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格式塔理论与翻译美学在中国的结合,并对其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认为从美学角度运用格式塔理论对不同文体翻译进行微观和宏观研究是新的探索领域,以期引起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及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网络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采用仿拟辞格,仿拟辞格的使用使网络语言显得妙趣横生,诙谐幽默。从社会心理角度对网络语言中的仿拟现象进行解读,认为完形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趋同心理和娱乐心理是网络语言中仿拟现象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完形原理出发,阿恩海姆论证了“简化”“张力”“表现”等重要美学原则,并从宇宙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平衡”作了不同于古典的现代解释,他的理论不仅是完形心理美学的最高成就,也为西方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译者要把握好诗歌短小形式下的无穷意味,才能将诗歌之美传递开来。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正是译者在理解原诗意味时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文章对李商隐《无题》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究格式塔原理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美学对唐诗英译意境再现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指导作用。格式塔心理学对唐诗英译有认识上的指导作用,即审美转换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和谐统一,并对微观上的字、词、句、段、篇的转换起制约作用;接受美学和跨文化研究对唐诗英译有实践指导作用,即在意境再现中,译者要有对意象和译文读者审美情感和心理的文化考量。翻译美学能有效解决多年来存在的唐诗英译意境再现问题,促进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并提高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论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设计,其核心问题———审美并没有随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而建筑审美的依据却向着愈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视觉认知理论推动了建筑审美的科学化,而对审美的科学解释可以帮助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出赏心悦目的建筑。视觉认知理论从经验总结阶段发展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技术应用阶段再到大脑视觉机制的科学阐释阶段,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共识并在设计中得到有意识的应用,同时对大脑视觉机制的探索揭示了受众"看"建筑的特点,这也为建筑师解决数字时代建筑审美的新问题提供了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其特征有机地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形式和内涵,甚至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方法。“格式塔”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它认为任何“形”都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平面设计的研究课题正是与时俱进的视觉传达活动。因此,不断研究格式塔理论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在各个时期都对我们具有释疑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一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推崇整体,重视接受主体性,该学说中的整体、闭合与同构审美三原则不仅对读者品鉴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文学作品模糊美感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