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转课堂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流程,将过去课下知识内化的任务转变为在课内完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翻转课堂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依赖于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本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正确认知。基于这一理念,本文构建了影响翻转课堂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个性化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视角来分析翻转课堂学习的支持条件,从设计混合式学习方案、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习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向知识服务业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知识服务业的特点,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知识共享在其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共享的障碍。在理论上给出知识共享机制模型,并从组织、文化、激励机制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建构。完善了知识服务业中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为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约半数以上教师对目前知识共享现状表示不满意;一些教师具有矛盾的知识共享要求和意愿;学校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平台不健全。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知识特性、个体的动机、意愿和能力、组织结构与环境,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针对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应从文化、机制和操作三个层面挖掘渠道和资源,形成文化引领、机制创新、操作形式多样化的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管理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4.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约半数以上教师对目前知识共享现状表示不满意;一些教师具有矛盾的知识共享要求和意愿;学校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平台不健全。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知识特性、个体的动机、意愿和能力、组织结构与环境,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针对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应从文化、机制和操作三个层面挖掘渠道和资源,形成文化引领、机制创新、操作形式多样化的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管理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5.
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间的网络结构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机会,个体间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动机,个体的认知维度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能力,而知识共享机会、共享动机和共享能力会最终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关系、认知3个维度总结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知识是跨国公司建立和维持全球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而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公司的全球学习创新,实现知识共享。跨国公司的知识性质和创造过程是理解其组织演进的关键。企业知识的隐性特征是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促使其全球学习和实现知识共享,进而推动了以母公司—子公司关系为主导的网络化结构的形成。宝洁公司的汰渍系列产品案例在一定意义上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7.
战略联盟是实现知识共享、促进企业创新进而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构建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寻找并分析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企业间知识共享效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智能学习平台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而平台上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效果,也是保证平台用户粘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课题从TOE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在智能学习平台上进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与分析。课题针对福建高校在校大学生所使用的超星等智能学习平台的使用现状展开数据调研。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用户个体自我效能感、高校引导氛围、平台的技术支持程度和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而,课题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从高校的知识共享引导氛围层面、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层面、以及平台的技术支持层面和激励机制层面分别为高校和平台设计者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逐渐开始采用远程网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是中小学教师,其个人特征对学习行为有何影响?文章主要研究了学习者的性别、学习者的学科背景、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等主要特征对课程学习、在线讨论、完成作业等三种典型的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不明显;教师的学科背景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文章还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制订和网络教学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为基础,构建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模式。其中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模式包括馆员、部门和图书馆三者间的知识导入、知识溢出和知识交流,外部隐性知识共享模式包括各图书馆之间的知识导入、知识溢出和知识交流。  相似文献   

11.
信任、隐性激励与企业知识共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KM研究成果对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多数是对传统激励理论的简单移植,主要的激励合约是报酬激励,在个人产出为公开信息的情况下,传统的显性激励对编码化知识共享有效;当团队产出可以观测,但是在团队成员间不可分割时,如果没有额外的激励,显性激励模型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然而,以信任机制为基础的隐性激励下,只要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耐心,就会选择共享,而且对于重视知识的知识员工而言,则只需要具有微弱的耐心,隐性契约就可以有效激励其共享。隐性激励而不是以薪酬激励为代表的显性激励是激励知识共享的最优激励契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需要理论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问题是知识员工激励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经济交换理论的研究主要假定人们希望通过知识共享满足经济需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假定人们希望通过知识共享满足社会需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合理行动理论的研究主要假定人们希望通过知识共享满足心理需要。同时,对知识共享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如参与知识共享的不同角色对共享的影响、对知识共享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等,也提出了我们的见解,以便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和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以"百度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理性行动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了网络知识分享行为模型。采用五点量表工具,通过调查获得数据。采作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发现利他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特质、声誉、经济动机、社会规范等因素都会对网络知识分享行为产生影响;外在控制、社区认同对人们网络知识分享行为确实有调节作用。外在控制程度高者和社区认同程度高者,知识分享意愿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知识共享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团队知识管理的能力。运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并从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性、结构洞等角度对网络进行分析测量。研究表明,该典型团队网络密度较大、各成员的平均距离小、凝聚力好、网络黏性较强。该团队促进知识共享能力的方法如学术计划制度、流程管理制度和讨论交流制度等,可为其他同类型团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高新技术企业中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隐性知识分享的影响,论文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从网络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等重要的网络结构维度进行探索,并选择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知识团队为研究对象,揭示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员工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性限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分享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网络,使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其积累的隐性知识,实现运用集体智慧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样化的客户偏好和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要求供应链企业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要提高对柔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核心企业在逐渐完善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应用科学手段对外部环境合理预测,进行计划决策的准确制定,快速响应供应链所面临的市场考验。  相似文献   

17.
组织成员中知识分享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影响组织成员知识分享的因素归纳为四方面:知识特性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和技术因素,提出知识分享的整合模式,并分析各因素对知识分享的不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分享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研究将更注重对知识分享测量方法的探索,在知识分享研究中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以及深入探讨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高校教师在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只有在与他人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时,才能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此,从教学与科研两大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几点策略,这对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知识在共享过程中的增长性是知识共享促进知识资本放大的基本原理。通过研究知识资本构成,发现知识共享与知识资本的关系密切,知识共享分别促进了知识资本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即H-S-C 三者构成的放大,最终促进知识资本的放大。知识共享对知识资本的放大效果可以用来衡量知识共享的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