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子派考略     
七子之名肇始于明人,弘治时即有七子之称谓,万历间已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明人所谓的七子,指称不一,降及清代,基本定型.七子派之称谓,由四库馆臣正式提出,并视前后七子为一大派别,涵盖以前后七子为中心的一大批文人,此为广义之七子派.至于狭义七子派,仅指前后七子各七人.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七子及竟陵抨击最甚,竟陵不受好评,在当时为学界共识,对七子的抨击却往往惹人非议。钱牧斋对七子的抨击态度如此激烈,固然有门户之习方面的原因,然联系牧斋所处之环境及其文运系乎国运的观点,则不难理解作为文运转折点的七子何以会激起牧斋的愤激之情。牧斋以为,七子为文运之转折点,国运盛衰亦从之转变。  相似文献   

3.
对《红楼梦》中与乞巧节相关之乞巧、牛郎织女、七夕之针及七夕吉凶共四例节俗元素进行呈现与考证。前三者皆为七夕传统礼俗,且均为服务故事情节发展而设;惟第四十二回中将七月初七日定义为“不好”的日子,与昔时七夕官民皆欢之历史记载不符,实乃曹雪芹为承袭全书基调所作之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4.
数字“七”在塔吉克族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它常见于塔吉克族民间俗语、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及宗教教义中。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数字“七”与塔吉克族文化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数字“七”在塔吉克族风俗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并指出“七”之文化含义的形成与塔吉克族的宇宙观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之"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层次之高、学科专业之高、知识之高、校长之高、教师之高、学生之高与文化之高等七个方面。层次之高是高等教育整体之高的标志;学科专业之高显示出高等教育平台之高;知识之高是高等教育之高的核心内容;人才之高是高等教育之高的最终目的;校长之高、教师之高以及文化之高是高等教育之高的重要保障。七者互为依赖和支撑,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之高。  相似文献   

6.
数字‘七’发微钟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七”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它常出现于民间文学作品中,尤以神话传说为最,例如《庄子·应帝王》里著名的“混沌开窍”故事就含有“七窍”与“七日”:“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相似文献   

7.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別;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有关《七子之歌》的非常之约。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使两个人在澳门相逢。 一方是闻一多先生的外孙王丹鹰,前来采访澳门回归一周年的中新社记者; 另一方是一位10岁的澳门小姑娘,曾因领唱《七子之歌》、给江泽民主席献花而广为人知的容韵琳。 天晴风爽。小韵琳牵着妈妈的手如约来到新世界帝濠酒店。握手问候后,便开始了这次非常对话。 或许是年龄差异,也许有方言上障  相似文献   

9.
童大焕 《21世纪》2010,(10):12-12
李荣融离任,是当下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现有的官员里,很少像李荣融那样难以评价,其在国资委主任任上的七年,是60年来国资流失最少、国企业绩最好、公司治理最有效的七年,央企资产总额和盈利能力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起持续上升。然而,这七年,也是国企备受指责、民企空间也被压缩至最不堪之境地之七年。  相似文献   

10.
论“七”赋“九”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七”体之赋和“九”体之骚进行对比辨析并论其成“体”之原由,指出七体以讽谏为主旨注重体物的描写,九骚既替屈原代言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的不同趋向;尤其突出其体制上九骚可歌的音乐性特征和七体不歌而颂的散化性质,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种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流传至今的《穆天子传》,出土于西晋初年,其中有大量阙字、难识字以及不为人所理解的字词。本文对《穆天子传》中“七萃之士”进行了考证,从文字学、文献出土时具体情况以及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七萃之士”应为“甲萃之士”,“七”、“甲”之误,是《穆传》最初整理者荀勖等人隶定不准确造成的,“甲萃之士”应为典籍中经常提及的“戎右”、“车右”,即战车上全副武装的猛士。  相似文献   

12.
在诸家《七略》辑本中,姚振宗《七略佚文》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但也存在一些误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汉志》班固注整体上(极少数除外)作为佚文予以辑录,有所不当;二是某些具体的佚文辑录及书籍的还原处理等存在着明显的误失:将班固所自作之注作为《七略》之佚文予以辑录;对《汉志》所“省”之书籍的还原著录尚存未至之处;对有些书籍篇数的还原失于准确;个别书籍还原著录时的类别归属有误。  相似文献   

13.
前七子与李东阳之交恶,历经了一个由摩擦到对立的过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人格意识的彰显、明人矫激意识的影响、时代主流学术转向之浸淫,是几个值得关注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导致了前七子与李东阳之交恶。由此可窥明中后期主流文学宗尚转向之轨迹,有助于把握明代主流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诗必盛唐”一直简单地被当作明代七子派创作上模拟之弊的根源和口实。但全面考察七子派诗学思想,不难看出:七子派取法汉魏盛唐的本意,在于恢复各体诗歌初创阶段的那种真情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创作精神。其模拟之弊固然与他们严守法式有关,但深层根源在于中国诗歌发展后期无法克服的内有矛盾无避免的衰落命运。  相似文献   

16.
钱家铭 《老友》2014,(8):17-17
正从报纸、电视获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的爱国人士马万祺先生,因病于2014年5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5岁。我同马万祺先生有一面之缘。1991年10月下旬,作为江西省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我,赴京列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有幸与参会的马万祺先生相遇。他当时是七届全国人大常委、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会议期间,我获得他亲笔题赠的《马万祺诗词选》一书。《马万祺诗词选》由邓小平亲笔题写书名,夏衍作序。回昌后,我仔细阅读了该书,马老先生爱国爱民之情、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深深  相似文献   

17.
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诗创作之起源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在山西敌后的各级行政部门、抗日部队、民众团体以及各军政干部训练团体,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纷纷出版报刊,借以传播时事新闻,宣传鼓动抗日救国。二战区所属部门和单位也出版不少报刊。当时各种报刊共发行近250种,其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之冠。  相似文献   

19.
幽香茶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溧阳市天目湖畔,其撷天目之秀色,涵江南之灵气,举赏花品茗之淡雅。花为媒,茶为缘,广结天下,神清四海。 幽香茶园面积300多亩,“幽香翠柏茶”曾获中国(南京)国际茶博览会金质奖,江苏省第七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溧阳茶叶节一等奖。在产茶、制茶外,还创办了“幽香茶馆”,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月18日,日本青年艺术家群展"七问"在华氏画廊开幕了。展厅里呈现的是日野之彦、金子富之、青木京太郎、宫崎勇次郎、大岛梢、指江昌克、山本(?)基七位艺术家的作品。日野之彦画笔下的人物脸部表情夸张,尤其是惊恐的眼神,如同天真的孩子诧异地注视着经济高速运转的世界。虽然我们有各种不适应,但是又无法逃离。这正是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