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话”是宋代极其繁荣的一门表演艺术。文章分析了“说话”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其所具备的游戏性质。并论述了“说话”艺术所拥有的游戏性质的三个特征:愉悦性,规则和观众对说话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揭示了“听”和“说”的共时性和整体性,而且揭示了训练的基本途径,即通过“说话”来学习“口语交际”。因此,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那么如何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就此谈点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陈芳 《金陵瞭望》2005,(22):10-10
日前,浙江省委书记在《人民日报》上著文,从开展群众工作层面,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不会说话”.工作中处于“失语”状态。“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  相似文献   

4.
“说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一门伎艺,探讨我国话本小说的发展,追溯“说话”的起源是其必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当前学术界对“说话”起源问题的探讨入手,着重论述了它在秦汉时代的萌生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对“说话”和古代优人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考察。资料翔实,说理有据,颇可启人新智。  相似文献   

5.
王平 《金陵瞭望》2009,(16):86-86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公职人员尽说些“昏头话”。被媒体频频曝光——最牛的当属郑州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逯军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许决华的一席话也很彪悍,竞说某经济学家“站着说话不腰疼,书读太多了。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04,(6):45-45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这是古代医生的话,极言为小儿治病之唯。儿科古称“哑科”,小儿要么不会说话,难以述说感受、病情;要么虽会说话但表达不清.说了也白说。由小儿治病.“望闻问切”缺了“问”.平添诊治难度,全靠医生真本事。  相似文献   

7.
湘艳 《社区》2009,(12):48-48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从医学角度而言,这句话站不住脚,因为大量临床案例表明,人站着说话久了肯定会腰疼。最近,笔者走访一些医院了解到,“久站成病”者并不比“久坐成病”者少,这也是一种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却相当普及的“职业病”。  相似文献   

8.
沉默是金     
这一期思维魔方的辩题是:沉默是否是金。我们身边的人各异,倒都可以分为“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正如佩弦先生说的:自己以外有别人,所以要说话;别人也有别人的自己,所以又要少说话或不说话。沉默是好,还是不好呢?不妨来各抒己见一番吧。  相似文献   

9.
“沉默”本身无语义概念或表征,但“沉默”作为-明示-推理行为,可以通过说话人的处理努力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产生语境效果。听话人必须通过关联原则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暗含意图。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语文教学中说话情境的创设李建成,翟启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说”的训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化”绝非“强硬”,只有创设良好的说话氛围,学生才能想说,愿说,敢说,说好。一、表演体验情境,“说”有依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1.
浅谈交际中的言后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一般比较注重对“言外行为”的研究,对于“言后行为”的讨论相对甚少,对其定义的界定也存在着偏差。“言后行为”并不是一个界限清晰的行为,而是一个过程。由话语到影响效果,最后到达“言后行为”的完整的发生过程。“言后行为”并不是说话人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由“言内行为”触发,并由说话人、听话人共同参与且最终完成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谈朝鲜语疑问代词“ ”和“ ”的话语标记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语疑问代词“ ”和“ ”等除了具有疑问功能之外,还具有话语标记功能。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 ”和“ ”具有相似的话语标记功能,都表示对听话人的言语或行为的否定。不同的是,“ ”还表示说话人的意图或嘲笑。而“ ”还表示说话人的惊讶。  相似文献   

13.
儿子说话很直,从来不知道说话要留有余地。爸爸为此很担心,于是决定好好地教导教导儿子。他对儿子说:“以后说话一定要灵活些,千万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  相似文献   

14.
试谈“自己”跟“我”的区别杨咏梅“自己”与“我”都是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但两者在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我”这个人称代词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对象,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可以称“我”,因此“我”是第一人称的单数形式,指代每一个说话的人。“我”这个人称代词能单独充当...  相似文献   

15.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视点的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静态的大纲视点模式,“了”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动态的顺序视点模式。二者所反映的观察方向都是同序的视点模式,但“着”句的视点始终处于句中场景之中;而“了”句的视点首先位于句中场景,然后以回顾性的方向移至与之相对的另一场景,然后再移回到句中场景。  相似文献   

16.
一个小伙子为了挽回爱情,灵感进发,制作了一朵“会说话的玫瑰”,不仅感动了负气出走的女友,而且慧眼“邂逅”了一个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幽默     
李弗不 《老友》2013,(1):9-9
当得知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采访莫言。此时的莫言,再也由不得他“不言”(他奉行少说话原则)了,他必须“言”(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事实又一次证明,他是假莫言(不多说话),他乃真善言(幽默风趣)也!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本文主要针对应试人在“说话”项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一直比较欣赏“埋头苦干”的实干型的人.对于“能说会道”往往不屑一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说”越来越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学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重视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即考试中所涉及的.而严重忽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起来疙疙瘩瘩,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说话有头无尾,颠三倒四.罗嗦重复,有的学生甚至说话没有中心,语病严重,口头禅不断,还有的学生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一站起来就额头冒汗,手足无措。这些状况都是由于说话训练不足造成的。这样下去不但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不可说”论及其诗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不可说”论及其诗学影响王柏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就人们使用语言的日常经验而言,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当语言有效地传达了说话人的意思,说话人就不会意识到语言的存在;人们对语言的注意往往是从“言不尽意”或“不可说”开始的。于是,在一些关于语言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