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宏大叙事试图对社会历史提出一种全知的权威的解释.通过对<古船>、<白鹿原>、<丰乳肥臀>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作品的宏大叙事框架里,女性角色是一群没有主观的人生吁求,没有主体的心理体验,被充分"性化"与欲望化,游离于社会文化层面之外的非人的存在,说明这个叙事系统本身对于女性是排斥的.  相似文献   

2.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1,22(4):75-78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走向成熟的标志.<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和鹿子霖是两个悲剧内涵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嘉轩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悲剧,鹿子霖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政治的和人性的悲剧.他们的悲剧又都是时代的、社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历史命运来表现"生活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的.  相似文献   

3.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4,25(2):65-68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一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4.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有诸多哲妇形象,由此而衍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观点可谓根深蒂固,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重新审视<诗经>文本,我们会发现,<诗经>中并无"哲妇"."哲妇倾城"的理论,完全是后世男性本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公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刘华 《学术论坛》2005,(4):163-167
瞿秋白和彭德怀作为上世纪革命史乃至整个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罹难于敌对阵营的囹圄中,却有着相似的时代悲剧况味.他们在囹圄中分别留下的<多余的话>与<彭德怀自述>可视为留在历史的一份精神遗产.文章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要把握<老子>"道"的实质,必先理解<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和原则.<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就是比参法.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认识了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认识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本质,这就是<老子>那个"寂兮寥兮"的"道".  相似文献   

8.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透视出来沉重的历史演变的沧桑和异文化进入、本土文化沉沦的文化变迁给人带来人生无望和痛苦挣扎,使小说具有一种透视历史、透视民族性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着重从人类学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尘埃落定>如何反映这一段特殊的历史的演变带来的文化变迁及文化变迁给人心、人格带来的波动,以期对小说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在这基础上对阿来及<尘埃落定>的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尘埃落定>和<百年孤独>的思想蕴涵、民族特色和表现手法,试图说明,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吸收异族文化的营养,兼收并蓄各种艺术表现技巧,是文学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涧 《江汉论坛》2005,1(8):118-121
从探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的命运入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细致剖析民族资本家所面临的历史困境,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从小说这一"小本文"来看,封建势力、工农暴动以及以买办资本家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都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程度地威胁到吴荪甫的事业,但就实际的效果而言,这些尚不足以致他于死地.吴荪甫最终"惨败"的结局更多地取决于当时的文化语境.这个由作者、读者、世界组成的社会性"巨型本文"构成了一种潜在的权力话语,决定性地影响了小说<子夜>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责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科学地预言了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正在重构,文明的形态正发生着转变,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和创造“地球村”的生活方式。同时全球化时代文化如何反应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入手,探讨了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中民族文化的特点、全球化影响下民族文化的心态反应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审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国家由于民族、地域、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便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渊源对于受众的审美认同与接受则会产生很大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影视艺术创作来讲,更需要把准各民族文化的独具审美形态,将各自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形态在电视剧中予以真实、形象化的展现,从而带给观众较强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上的早期楚文化是指与典型楚文化有直接渊源关系的一组陶器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西周时期遍及江汉.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是古三苗的后裔在改宗中原文化后所创造出来的,西周时期的早期楚文化则是由周代的南土诸候和楚蛮等江汉土著蛮族共同创造的,楚国仅是其中很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6.
陈静 《文史哲》2005,(1):167-168
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9月 1 8日至2 0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发言、专题讨论等方式 ,就审美文化的界定、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文化产业以及生态美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审美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于 2 0世纪 90年代 ,相对于传统的美学理论研究而言 ,它既包含形而上层面的思考 ,也包含形而下层面的审美文化经验研究。十几年间 ,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中国古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左亚文 《学术研究》2005,3(3):49-54
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 这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形式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文化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 是一个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本文从论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入手, 联系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 对于如何在改造和重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克服文化建设上种种错误偏向, 凸现文化的民族特色, 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具体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以就教于学术同仁。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分析,我们发现旅游开发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会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将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姓”字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群婚制度之始末、女权主义的根源、宗法制度 的核心。这三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其具体体现为民族文化(也包括宗教文化)。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又分为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努力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