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剑波  梅汝阳 《社会》2023,(4):97-128
舆论支配既是卢梭阐释社会状态的关键,也是涂尔干分析社会事实的重要参照物。借助舆论议题,涂尔干在改造自身解释系统的同时再造了卢梭的社会学说。卢梭认为,舆论是社会堕落的根源,需经由立法者的引导才能变成政治创制的基石。在早期的社会形态学路径中,涂尔干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了舆论、法律与社会类型的关系,在否定卢梭人性基点的同时强调了社会对人性的提升作用。为摆脱“决定论”色彩,涂尔干在与塔尔德的论战中为舆论机制纳入个体同意的条件,使社会成为符合个体本性的自然约束。在集体表象视角下,涂尔干彻底倒置了卢梭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等级序列,将社会从“压制本性”的人性枷锁修正为“提升本性”的文明基石。  相似文献   

2.
胡雪龙 《社会》2023,43(2):184-209
“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命题是涂尔干研究人类总体知识的落脚点,也是伯恩斯坦理解教育知识的社会性质的起点。本文试图重新理解涂尔干这一重要却不断被误解的命题,从“圣俗二分假想”入手,还原涂尔干知识社会学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伯恩斯坦对圣俗二分的思考。研究发现,伯恩斯坦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知识及其社会基础的思考,从双重社会性假设出发阐释了教育知识的分类原则,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圣俗二分所蕴含的教育解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魏文一 《社会》2017,37(6):134-164
1905年国家与教会分离法案确定了国家的世俗性质,保障个人的良知自由。不过,法案也内含潜在的危机:良知自由与世俗国家之间的紧张。一方面,共和体制为良知自由转化为个人政治权利提供了合法途径,进而挑战国家权威。另一方面,个人与共和国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涂尔干判断,危机根植于法国的政治传统,特别是“1789年原则”。不同于契约论和教权主义,涂尔干提出国家与祖国是政治社会的两个面向,个人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对应的两种伦理,符合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的特征。人格崇拜是国家和个人所共享的,国家是社会的大脑,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祖国是现存的最大的实体,爱国主义是集体意识,人们不能为了理念上的无形的祖国,而与同胞为敌。  相似文献   

4.
魏文一 《社会》2012,32(6):220-240
对于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人们往往将其归为"实证社会学"和"社会实在论"的范畴,是谓社会学三大传统之一。比如,作为实证社会学代表作的《自杀论》,虽然其对数据的处理技术不如当下,但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提出了自杀的免疫力系数这样的统计指标,已经颇似  相似文献   

5.
肖瑛 《社会》2008,28(2):39-39
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被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构成许多建基于启蒙理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分化条件下不同社会领域及功能之间如何整合的问题在启蒙理性传统中却付阙如。本文在M.莫斯的“总体的社会事实”的启发下,尝试构建一个“总体的社会组织”概念来考察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文章认为,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是以在社会组织层面整合国家与个人之间,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以及社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之间的人为对立为目标,“法人团体”属于中介性的“总体的社会组织”范畴。虽然涂尔干的这一想象有简单化和乌托邦化的嫌疑,但其对于洞悉和超越高度分化状态下的社会生活弊病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建平 《社会理论》2007,(1):201-228
一 引言 相对于那具有浓烈宗教痕迹与本质主义色彩的“社会”概念,以及其社会决定论的方法论倾向(渠敬东,1999a:81),涂尔干对个人及个人主义的论述似乎显得有些薄弱,而且有些研究者(Chandler,1984;Lukes,1985:339)还指出,他对个人主义的论述本身也表现得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最明显表现在个人主义及个人崇拜是否能构成社会团结纽带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何健 《社会》2012,32(5):80-101
在全球化时代,曾经作为个体或集体认同主要支配模式的宗教和民族主义,似乎已构不成为现代社会政治认同和公民权的牢固基础。因此,在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涂尔干有关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关系的思考尤为必要。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中蕴含着两大基本主题即“社会如何可能”和“社会学如何可能”,它们又融入于其一生所专注的“根据实证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之研究中。从整体上观照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问题并基于现代社会中人性神圣性的社会事实,能够从方法论和实质性问题思考的交汇层面充分揭示现代社会团结的基础。按照涂尔干的思想,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厘清法团和公民国家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关键在于阐明有关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友梅 《社会》2008,28(6):1-14
在开放社会背景下,推动社会结构重组的力量是多样的,不同力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它们的相互重叠和冲突,使社会结构变得异常复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关我国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富分配逻辑而进行的阶级阶层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并侧重于从经济关系看问题。本文认为,到21世纪初,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一方面,风险的弥散性和普遍性使得跨越阶级、阶层、职业、性别、信仰和种族而进行全社会动员成为可能,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范围带动公民社会的生产;另一方面,具体风险的分布又在一定程度上同阶级、阶层的分化同构,强化后者的分化。同时,风险的利用还可能成为生产新的社会冲突的动力。财富分配逻辑与风险分配逻辑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将使中国社会结构在新世纪出现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社会整合     
《社会工作》2008,(13):63-63
社会整合是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亦称社会一体化。它是与社会解体、社会解组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在于人们共同的利益以及在广义上对人们发挥控制、制约作用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0.
康蕾 《唐都学刊》2011,27(5):24-28
墨子与涂尔干一个明显的思想共鸣是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和提倡。两者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结成协调一致的组织关系的必要性,但在如何维护组织关系方面却存在不同。在以往对墨子思想的剖析中,许多研究者仅仅针对墨子尚同观念进行整体性的释义,而墨子的尚同思想可以从行为尚同观和道德尚同观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在与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涂尔干所倡导的团结基于并囿于行会制度的规范,而墨子更勇于追求基于道德认同的团结。中西方"观社会"的不同视角或将管理伦理带入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是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亦称社会一体化。它是与社会解体、社会解组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的微观社会网与宏观社会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6年11月—1997年3月对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第一次大规模系统问卷调查的资料为基础 ,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异质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农民社会网的基本情况 ,指出天津农民的社会网具有高趋同性、低异质性、高紧密性等特征。在中国农民社会网的关系构成中 ,以血缘和姻缘连接起来的亲缘关系比业缘关系、友谊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既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一致 ,又与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的首都 ,北京的城市化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城市化不只是实现经济指标与达到具体数据的过程 ,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比发达国家城市化存在更多的不利因素 ,主要表现在追求城市化的速度给城市社会关系体系带来的影响。北京在进行城市化过程中应当重视社会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三种社会整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 《学术交流》2003,(4):107-110
社会整合方式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与西方、与日本的社会整合方式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在于其缺乏中介意识。因此 ,我们不仅要解决好结构层面的问题 ,进行制度、规范创新 ,强化新的制度安排 ,探索社会有序运行的机制 ;还要解决好文化层面的问题 ,进行文化创新与社会心理变革 ,完成价值体系的重建 ,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原编者按)将涂尔干和默顿的失范理论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是,失范防止失范。这种不一致表明,这两位理论家不可能用失范指称同一现象,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两位理论家的假设与取向,特别是偏差的本体论地位、它在社会保险中的扮演的角色、偏差作为常态的意义、危机的本质、偏差与失范两者的形式关系、理论思考同常识推论之间的类似性。涂尔干的理论出发与其说类似于美国功能主义,毋宁说是更类似于社会标签理论、常人方法学和当代的社会问题理论,默顿的理论则表现为涂干所讲的仪式性的预防失范实践的一项经验例证。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遭遇着来自组织分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及民族关系摩擦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应当明确利益整合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社会整合的组织保障、政治保障、思想文化保障,正确处理执政党社会整合与社会组织自我整合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整合的制度体系,更好地发挥其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整合体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整合功能不断趋于弱化,经济、法律整合功能日益增强;单位的整合功能不断减弱,社区的整合功能逐渐加强;国家的整合力量渐渐削弱,民间整合力量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发展型社会政策作为一种社会政策的新范式,是经历了规范性社会政策到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转变而逐步确立。文章首先阐述了政策范式的概念,然后从对规范性社会政策的分析过渡到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阐释,阐释围绕有关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容而展开,最后在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思考中结合我国实际简单论述了发展型社会政策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铁 《社科纵横》2008,23(6):17-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群体良性互动健康运行.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因为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协调各方面关系,缩小差别,缓和矛盾,化冲突为和谐.  相似文献   

20.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纪莺莺 《社会》2006,26(6):190-190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 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