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量变过程的两种类型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①其中量变是指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事物仍保持自身质的相对稳定性。这也是量变过程的普遍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凡是符合上述特点的就是量变过程.但是根据量变过程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冯卓然 《中华魂》2011,(6):45-48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精辟地指出:“固然,如果不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科学地指出:  相似文献   

3.
肯定、否定之我见尤丽洛现行哲学教科书,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作了简洁的定义:“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它破坏事物的稳定性,促成事物的变动。大部分教材在定义之后,为了使这两个概念更通俗...  相似文献   

4.
20世纪里一桩最伟大与庄严、最迷惘与挑战的事实就是全球文化与社会的变动.而这一全球性的变动,就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动,也就是说人类世界中所有传统社会都在逐渐消失.毫无疑问,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也在或多或少地、或快或慢地、或是自动地、或是被强迫地从传统的藩篱中走出来.尽管人们对传统还有深执与强烈的依恋,但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完全抵抗“现代化”的诱惑.  相似文献   

5.
空间与时间都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空间与时间。地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一种相对空间,亦即它们的凭借于岩石圈,并由岩石圈的分布来衡量的分布,简称为事物的“地理空间”。这种分布也是一种事物,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在变动中,因而有自己的时间。所以事物的地理分布也是一种空间兼时间的系统,叫做“地理空时系统”。到目前为止,地理学各派关于地理空时系统的认识和控制实际上存有两类不同的看法,即“统一地理学”的看法与“区位论”的看法。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人们能否全面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也是思维,因为它能通过形象概括,与抽象思维同样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形象概括呢?从心理学说,形象概括是一种表象运动,它依赖表象的运动而进行概括.我们知道,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因为它感知的对象往往是同一类事物或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同一个事物,所以表象不仅有具象性(也有人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朴素辩证法大师,他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广泛而深刻地注意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哲学家。他的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从道产生的天地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二十九章)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经历着前后、盛衰、强弱、消长的过程。并且强调指出“物壮则老。”(五十五章)这个认识反映着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所谓“同一概念”,在形式逻辑里是指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据一般逻辑著作的解释,所谓“同一概念”,就是外延完全重合,但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例如,“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社会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等,都是所谓“同一概念”,对于此说,笔者存疑已久,逐渐形成一些看法,现在把它写出来,请同志们指正。 所谓“同一概念”,既然属于形式逻辑两个概念间的一种关系,那么要讨论它,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形式逻辑所说的概念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概念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而概念间的关系,则是一类事物或现象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关系的反映。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形式逻辑特定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研究概念间种种具体的、复杂的关系。形式逻辑仅仅以概念间外延关系为其研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大都把“概念”定义为“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定义为“通过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对于这种“反映——属性”论的定义,有文对此提出疑义,认为不能解决虚概念和抽像概念的问题,理由是“反映一一属性”论说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预设了一切概念都有其被反映者,而且必须是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就是说,这个定义只承认在客观世界中有对应物的思想单位是概念,否则就不予承认。这样一来,“神仙”、“理想溶液”之类的虚概念,在客观…  相似文献   

10.
有的同志提出“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吗?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人们可以举出无数的实际材料说明,一切事物不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鸟和老虎都是事物,它们就没有什么联系,石头和禾苗都是事物,它们也没有什么联系,如此等等。”我们知道,鸟和老虎同属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  相似文献   

11.
一创新是学报的生命。一本学报没有创新能力,这学报也就没有生命力了。从哲学的同一性讲,事物的任何同一性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长久的;只有事物的运动、变化才是绝对的,永久的。我们必须认识运动的事物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创新,正是学报自我完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英语冠词的意义 英语中的冠词与名词密不可分。通常,我们把名词称为用来固定地指称事物的词。实际上,除了专有名词之外,名词本身并不直接指称任何具体事物,而是指的事物的概念,也即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马”这个词,它所反映的是动物中的一个类别,或者说它所反映的是有四蹄、有长尾、有鬃毛、能够嘶叫、善于奔跑、供人骑和用来拉车的一种动物。一听到或看到“马”这个词,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马最富特征的形象,而不是白马、黑马之类具体的马。一方面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一匹一匹具体的马,看不到作为概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三”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法则性、鲜明针对性和显著效用性。“一分为三”的作用在于 ,研究揭示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 ;研究揭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探讨和确认事物的变化状态 ,进而创造条件改变或者转变 (包括促进或延缓 )事物的状态 ,平衡或者稳定事物的 (最佳 )状态。运用“一分为三” ,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来说,写实主义所追求的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即左拉所说的那种“科学真理的精确性”。据说库尔贝曾拒绝画天使,原因是“从没有见过天使”。写实主义画家不但把一切神话、宗教和寓言排除在题材的范围之外,而且,即使是历史题材也坚决加以回避。他们仅仅对平凡的现实生活和朴素的自然景物感兴趣,认为越是平凡的事物越能为多数人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也是统一的。本体“A”的内部必然地发展异化为“A”与“非A”即“B”。在本体发展变化的系统里,每个层次内部的A、B、C、D、E、F……及其相互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而在A、AB、ABC、ABCD、ABCDE、ABCDEF……每个层级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关系。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研究人类历史的种种哲学辩证法形成及其相互之间旳同一关系,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辩证法体系。历史中所有哲学辩证法形式及其之间旳同一关系都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道立于二,物成于三。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二”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三”即是矛盾双方经过对立斗争形成的具有新质的“一”即是“三”。“一分为二”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一分为多”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一分为三”能够包含与表达“一分为二”“一分为多”,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普遍规律。“一分为三”既是辩证思维的全面而准确的简明表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人类思想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6.
运动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大段地摘引了黑格尔关于事物“自己运动”的论述。黑格尔指出:“……矛盾却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才具有趋向和活动”(《哲学笔记》第145页)列宁认为这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必须揭发、理解、拯救、解脱、清洗这种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做到了这一点。”((列宁:《哲学笔记》第147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人们在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后,认识的过程仍然没有完结;人们还需要有事物“应如何”的认识和改变事物现状的目的或目的体系。这就是认识的两个层次:“存在认识”和“价值认识”。作者简要地回顾了哲学史上的有关论点,并就认识的两个层次及其各自的内容、形式、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地运用着比较的方法。人们要区分这种事物和那种事物,最常见的就是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认识和把握某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俗话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事物的特征,人物的个性,都在比较中得到显露和突出。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鲁迅先生也指出:“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又说:“比较是医  相似文献   

19.
公共关系有“姓”的区分振华近年来,我国舆论界关于“姓资”或“姓社”的议论少了,这对于以前老被这个问题束缚着人们思想的状况来说,无疑是个进步。事物并非样样不是“姓资”就是“姓社”,但也不是一切都无“姓”的区分。公共关系有没有“姓”的区分?在现有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20.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古希腊文明的骄傲,他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自发的,但十分明确的辩证法思想。他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中认识到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转化,并由此提出“斗争”这个被认为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源泉的概念,从而肯定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性“逻各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