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是其价值表现却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种价值,而这些价值在地位和作用上又是不同的,每个价值都有着其特殊的内涵,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关劳动合同法的价值体系,而在法的三大价值体系中,其目的价值却是重点.因此本文从法的目的价值论述出发,着重介绍劳动合同法的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在用人机制、用工成本和就业形势上影响劳动关系的走向,有助于完善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用人机制,适度提高用工成本,并从就业数量和质量上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引起了理论及实务界的诸多批评,批评的核心是认为该法过度地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干预了企业灵活的用人制度,从而可能导致企业负担过重而破产,最终给经济和就业都造成负面影响。但从劳动者、企业及社会三个方面的长期成本与收益的视角展开综合比较分析,该法长期实施对三者都将是有利的,有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并最终促成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立法事关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利益,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甚大。《劳动合同法》(草案)针对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充分体现了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的立法宗旨。但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对等因素,权衡利弊及利益得失,把握好对双方利益的倾斜力度和宽严尺度,正确处理私法自治性与公法干预性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平衡劳资关系,体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典型的权利倾斜性配置的法律,这种对交易一方的弱者予以倾斜性保护的法律在中国目前社会情势及经济体制下相当必要,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时,立法者需要考虑倾斜性配置可能产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后果并尽可能予以消解;更应该针对不同劳动者弱势地位的横向差异,对劳动者主体予以细分,在主体细分的基础上,考虑选择不同度的权利倾斜性配置.  相似文献   

6.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法中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解读发现,新劳务派遣制度在派遣机构准入门槛、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派遣数量和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操作性漏洞,并指出了新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执法效果,是实现新法目标、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派遣员工切实享受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给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带来重大影响,人事管理制度同劳动管理制度在高校的适用范围尚有争议,为此也加大了高校用工责任的风险。基于此,高校可通过强化合同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构建多层次用工体系等方式促进人事管理的根本性转变,以此提高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劳动合同法》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以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其在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尤其在妇女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或漏洞,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力图矫正劳动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向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倾斜,以维持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商业秘密都归属于用人单位,因此有关商业秘密保护法的重心与劳动合同法恰恰相反,它更倾向于保护用人单位而非劳动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既是利益关系的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上,必须平衡好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为追求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和劳动者就业权的利益平衡乃至"共赢"的格局,实施合理的竞业禁止制度,尤其是对劳动者离职后竞业禁止合同进行多种规制条件下的谨慎承认,不失为有效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10.
11.
时至今日,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角色已从传统作为平等、自由和抽象的法律人格成功完成到具体的、事实不平等且自然应受倾斜保护的这一角色的转型。然而,这一看似为劳动者争取权益、谋求话语权的积极行为事实上,是建立在一种基于对人、商品和市场的理性认识前提下完成的,这种先天缺陷也必然给今天众多学者在对劳动合同法问题的范式研究上挖掘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基于该疑惑和思考,文章对如何看待及怎样正确处理劳动合同法所贯穿的理性主义、客观认知和社会实践中劳动合同主体非理性主义的应然存在这一问题进行尝试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现象愈演愈烈,对现行相关立法提出了挑战.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的行为多种多样,侵犯了劳动者的舍法权益,且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法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其法律效力是无效的.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遏制并防范这一现象,应完善相关立法,提高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执法力度,扩大劳动者维权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年的国企人事管理经验,总结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接着提出了企业规避各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谯周劝蜀汉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敌国曹魏,使一个王朝的运转戛然而止,终结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其作为历史上评论颇多,观点对立。笔者通过阅读《三国志·谯周传》,对其劝降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对谯周的人格品行进行了述论。本文认为,谯周劝降的理由是充分的,陈寿对谯周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6.
刑事热点案件是一个功过并存的复合体。在其成为普法样本、唤醒民众权利意识、确立行为预期的背后隐含着尤须警惕的非程序化倾向。刑事热点案件的多面性要求我们站在一个客观而中立的立场检视其功过得失。坚持以程序为中心,严格在坚守程序的基础上做出刑事判决,是刑事热点案件的应然走向。这既有赖于我们对刑事审判中程序的功能和意义进行重新认识和利用,又需要以此为基础构建刑事热点案件审判程序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7.
对劳动契约概念的阐释表明,劳动契约的研究离不开对政府的研究。但在劳动法学界以对政府职能的理想假定为主,在劳动经济学界则对政府行为以"公共选择"解释为主,由此表明二者对于政府职能的研究存在"应然"与"实然"的脱节;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为什么违反劳动基准契约的解释上,劳动法学界对此的解释还是注释法学的路线,而且往往缺乏实证的调研,也没有将上述违约行为纳入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经济学界虽然将违反劳动基准契约的行为有较多调研,但仅仅限于事实的描述,而没有将其纳入劳动基准契约的分析框架;最后,由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低效率而导致的"私力救济"、"地缘维权"或者政府行政介入,其本质上是一个契约执行机制的效率分析,而这恰恰是法经济学的经典分析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