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戏曲艺术形成较晚,它吸收了多种其它艺术样式的营养。说唱艺术曾给予戏曲以深刻的影响,而后,戏曲又以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子”显示出它的成熟,这在古代戏曲文学剧本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比较古代仅存的两个目连戏剧本,说明说唱艺术因素在戏曲中留存和去除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本文分析了两部剧作在艺术方面的某些差异。但着眼点并不在于得出谁优谁劣的结论,而是企图通过它们,从某个侧面看到戏曲演进的足迹。本文还试图通过两个剧本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代宫廷大戏的特点及其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宫锁心玉》《步步惊心》、《雷霆万钧》这些耳熟能详的剧作使"穿越"一词成为时下倍受追捧的话题。但中西的穿越剧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时空穿越影视作品中的穿越目的、穿越媒介以及穿越方向等问题,探究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民间工艺美术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追求和满足物质生活之余审美理念的一种升华,是人们情感的一种流露,这种有别于其它低等动物的思维,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载体,而宫廷艺术当然也是广大劳动者血的结晶,但它冲刷掉了人们的感情美,是一种高傲的不可登攀的深居宫院的.与此相反,民间工艺是民众集体感情融洽的产物,情与美是一体的,它没有浮华和虚饰,美随情动,情借美生,情与美高度结合的生命之果.  相似文献   

4.
此文以绍兴莲花落为例,从历史层面的纵和地理层面的横及与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来看其发展衍变历程。这一历程,实际亦是我国多数民间说唱艺术发展。以此证明:只有适于社会条件,满足观(听)众审美需求的民间说唱才可以生存、发展,否则将被淘汰。  相似文献   

5.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在对阶级前农业阶段人类集体式劳动生存状态的详细论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巴赫金对千百年来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类生存状态深入思考的结果。虽然它是对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在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转化和渗透,但与我国的民间社火艺术一样,都是一种平民化的活动,一种告别了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节日游戏,一种弥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的狂欢仪式。所以,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观照我国的民间社火艺术,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阐释;而且,把握这一理论,对于人类在当今社会实现此在生存的某种超越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宫廷与民间泥玩具的同源性出发,简单介绍泥玩具的发展历史,对宫廷与民间泥玩具的造型、色彩、纹饰、题材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其文化背景——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进行了阐释,浅析了民间与宫廷泥玩具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整合与交融。  相似文献   

7.
李峤宫廷诗是武后时代①宫廷文学的代表.它渗透着这一时期宫廷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文化对比中的具体表现,认为思维推进了文化,文化体现了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提出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加速中西文化的整合,以便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3,23(5):48-55
在宋代杂剧研究领域,人们很少从文人曲与民间戏的角度,分析宋代宫廷杂剧与民间杂剧的内容倾向、表演形态、审美趣味的对立状态与互动倾向。从服务对象、演出内容、演出场地、表现形式、演出风格、欣赏趣味等方面来看,宋代杂剧分为宫廷杂剧和民间杂剧。宫廷杂剧为宫廷统治者服务,它讲究演出的仪式性、演出内容的颂扬性、欣赏趣味的多维性。民间杂剧包括士大夫杂剧和平民杂剧。士大夫杂剧具有家宴性质,用于家庭娱乐与招待宾客,讲究清雅、机趣,独重女音“浅斟低唱”的欣赏趣味;平民杂剧讲究热闹性,注重科诨效果。宫廷杂剧与民间杂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宫廷杂剧艺人与民间杂剧艺人可以相互沟通,宫廷杂剧和民间杂剧在内容上还相互影响。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格局——元明清宫廷戏剧、士大夫堂会、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浪高过一浪,对中西文化差异则各抒己见,莫宗一是,本文拟就分析中西哲学里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二种文化差异的实质性所在,提出自然观差异的根源与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与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历史、生态环境、习俗、审美习惯等四个方面阐述翻译过程中面临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只有充分意识到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才能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同时达到文化的对等,从而使译文生动地体现源语言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意识、线性演变与平行展开、艺术本体论与关注社会问题、反传统与对传统兼容并蓄等方面,比较研究解析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着重阐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吳兵斗”——关汉卿散曲:《聘怀》关汉卿的戏剧創作代表了十三世紀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关汉卿的思想如高山森林,雄偉深沉;关汉卿的才情如汪洋大海,辽闊无边。这位戏剧大师的創作特色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傳统。  相似文献   

14.
民间祭祀活动是展示信仰风俗的主要方式。三峡地区民间祭祀活动十分普遍,大致可以分为祭祖和祭神两种类型。通过对三峡地区民间祭祀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峡地区民间信仰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包容性和实用性、畏惧与依赖心理、俗世性趋势的复杂纠合。  相似文献   

15.
从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杜十娘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生活遭遇、处世态度、抗争精神和悲剧结局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探析了中西文化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女性在物欲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女性在男权格局下的尊严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代表形态之一,其审美意蕴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征,在看似简单、粗略、随意的图式中,通过借物达情的意象方式表达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词汇作为意义的载体,是语言中最能体现文化的部分。无论是公开的文化还是隐蔽的文化都会在词汇上留下痕迹。笔者试图通过英汉词汇的对比,揭示英汉词汇在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层面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旨在为跨越文化障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俗语,谚语,俚语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也是表达手段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这两种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有关于这两种不同语言习语的比较,已经有不少研究。但是在语言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习语基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语言学习者的理解障碍。本文从风俗习惯差异的角度出发,剖析习语差异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期寻求解决习语理解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语言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这是构成民族文化的要素之一。俗语是语言的精华,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常隐含着比字面意思更为深刻的涵义,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气息,因而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通过对英汉俗语文化的分析比较,可以掌握两种语言中俗语的来源,以及俗语的民族性和比喻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隐喻看英汉文化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试证明英语文化的科学想象特点和显性求异性 ,汉语的模糊求同思维特点和人文行为性。并从中考察书面语倾向和口语化对两种语言产生的影响。从而说明隐喻不仅是修辞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课题 ,同时也是文化研究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