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系统阐发——读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王勤马克思的学说体系可谓博大精深,其彻底的革命理论,严密的政治经济学说,丰富的唯物史观及深刻的社会批判理论都曾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然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却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在西方世...  相似文献   

3.
潘福元 《社科纵横》2010,25(6):122-124
马克思的人学突破了西方人学的基本框架;“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唯物史观包含了人学理论但不等于人学。  相似文献   

4.
吕艳红 《探求》2013,(2):118-120
市场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就越充裕,我们就越需要寻找精神家园.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反思和重建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提出的重要时代课题.这个课题的解决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寻求科学的方法和价值支撑.马克思将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使哲学真正关心人、服务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解读不能仅限于个别字句和简单的文本研究,更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忠实于马克思文本的逻辑发展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意蕴和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公式简单地归结为人道主义,就是把对马克思的人学公式费尔巴哈化,这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导致了一系列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人道主义极为有害的后果,从而割裂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否认了1844年以后异化劳动理论存在的客观事实,造成了马克思思想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庆祥 《学习与探索》2005,2(6):135-142
人道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来源之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注重从价值层面上继承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一般本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功能。人道主义是一种有其内在的逻辑思维方式、便于人们把握的思想体系。晚年马克思为了避免以前人道主义在历史观上的错误,严格将其限定在价值观范围之内。马克思在继承西方人道主义合理因素的同时,也扬弃了以前人道主义的非社会性、非历史性、非实践性和非科学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张小华 《社科纵横》2004,19(2):29-30
江泽民“三人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 ,其核心内容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这是对邓小平“以人为本”、“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利益是评价标准”等重要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三个代表”的人学思想 ,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单丹丹 《学术交流》2013,(2):220-222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从哲学角度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因此,马克思人学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先导,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和根本任务。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潜能发挥、忽视个体差异性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的实际,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应致力于理论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从而促进研究生群体人格素质的普遍提升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红群 《创新》2016,(6):75-82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完整创立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在这部成熟的人学著作中,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崭新涵义,并围绕生产实践与人的本质、交往实践与人的历史、工业实践与人的发展、革命实践与人的解放四个方面,对一系列重大人学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由此发动了一场异常深刻的人学革命。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人学对于新常态下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也不乏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莉  颜军 《社科纵横》2013,(6):149-152
在价值目标定位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而忽视人的目的性,从而背离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价值目的,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角,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目标缺失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目标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人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是晚近的事情,但人学思想早在哲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作为对人的哲学之思伴随着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发生着演变,对人的哲学之思的人学思想也必然发生演变,并在人学思想发展史上形成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说来,人学思想的演变已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神本论人学思想;近代的人本论人学思想;现代的生成论人学思想。考察人学思想的历史形态演变,才能给马克思主义人学以生成论的定性和现代性的定位。马克思主义人学属于现代生成论的人学。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传统文化虽然蕴涵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但没有从社会角度对人及其人的全面发展加以理解,结果使人的全面发展流于空想,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人是现实的人,并提出了人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的思想,从而使以人为本从纯粹理想,回归现实生活,最后确立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1,28(1):9-12
21世纪中国人学研究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最近 2 0年来中国哲学界沿着人道主义、主体性、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路向 ,以及尤其在 90年代明确地以“人学”为口号所展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经过长达近 2 0年的积累和酝酿 ,结合中国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 ,中国人学研究可望在新世纪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一、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风格与气派 ,实现当代语境下的中西方人学的建设性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具体来讲即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亦即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的历史实…  相似文献   

14.
王国有 《求是学刊》2001,28(1):15-17
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人学思潮 ,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然而 ,对于这一思潮的意义 ,很多人仍心存疑虑 ,不置可否 ,甚至认为 ,这种提法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东西。人学之所以面临如此境遇 ,不仅因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人学形态尚处酝酿阶段 ,还远远没有完成 ,更重要的在于 ,“人学的可能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和充分的挖掘 ,人们对人学的根据和理论前景尚缺乏自觉的把握和足够的信心。本文试图悬置人学理论的具体观点 ,集中考察人学的可能性。人学的兴起是在两个理论层面展开的 ,一是在哲学观层面 ,人学被定位为当代哲学的主…  相似文献   

15.
戴黎 《社科纵横》2013,(1):192-193,217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决定着人的产生,锻造着人的属性,形成并改变着人类社会。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建构起了人与世界的"双向"关系,实现了哲学思维上的"实践论转向",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缺陷是忽略了人.萨特提出一种既有对历史总体的宏观概括,又有对历史总体中的具体个人、事件和对象的微观确认的"前进-逆溯方法",试图通过受动与授动的双重规定的人学辩证法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的空场".由于萨特混淆了马克思对个人与历史所作的严格区分,其人学辩证法的底层仍潜藏着一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予以批判与扬弃的异化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一个新角度,从历史的深层的意义探索了共和国文学五十年的得失与规律性的东西。文章以“人学”作为线索,认为由五四运动所萌发的“人的文学”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分离的三条渠道流动着:即文学中的人性和人道意识,阶级的意识和民族的意识,而这三种意识原本是相通互补的,可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阶级斗争意识遮蔽了其他。文章不同意“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中没有人学意识的提法,认为在十七年文学中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人学脉流;对新时期文学,文章认为它经历了三次人的发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第一次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觉醒,第二次是对国民性、民族性和人自身的审视,第三次则是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生存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客体的祥和的文化生态环境,主体的充沛的人文意识,这两者对发展文学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人学的前提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几种基本观点 ,而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出现了调和论、取消论等 ,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偏颇和困惑。国内学术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通过全面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可以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性、实践性和辩证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辩证自由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他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其人学思想和哲学框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关于人的阐释当中,蕴涵着人的本质具有既定性和创造性双重内涵。人的本质的既定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自然性、活动的对象性、社会性等性质。人的本质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的本质也是不断生成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自身在不断地自我确证、自我创生。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的表现,同时又始终贯穿于人的既定性本质的各个方面,使人的双重本质不断互相结合、相互印证,展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思想宗教化的“趋势”及其批判王志军(3·5)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王本兴(6·64)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论定位洪晓楠,李兴岩(7·5)论马克思科学人权观的创建历程钟枢(7·11)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自然人”的继承与超越郭艳君(7·16)论人的本质的双重内涵———马克思人学思想浅析刘振怡(8·5)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战略决策探析周全喜(8·25)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胜华,王可珍(9·28)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注证何锋,李增军(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