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美国在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日中关系,日美关系的剖析,阐明了美国在利益趋动下,由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到执行’援华”方针的历史过程,同时由于孤立主义的牵制使得美国援华步履又极为蹒跚。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 1899年、1900年和 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问题,国内外不少论者作过许多论著,但对构成“门户开放”政策重要原则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作专题评述,却不多见,而且颇有纷歧。这个照会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美国为何要重提“门户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原则?它又怎样成为美国扩大对华侵略的一项实际政策?本文试图对这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纵观中外形势,汇集各方意见而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打着“和平”的旗号,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在华的侵略特权。美国这一对华政策,为它日后的所谓“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项研究仅停留在揭露和批判阶段,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思想不断解放,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不少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下面就“门户开放”政策研究做一综述。一、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和思想渊源史学界多数人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的。他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第一个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它列…  相似文献   

6.
1915年针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布赖恩照会和 1932年针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史汀生主义 ,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 ,但它们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继承性和持续性 ,同时又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包括美国着手瓜分中国领土。 这时,在太平洋彼岸,坚持反殖民传统的美国民主派对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与支持。民主派建 立全国反帝同盟,在全美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同盟反对美国参加远东的国际竞争,认 为“门户开放”政策是表面上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实际上参与在华国际竞争的帝国主义政策 ;谴责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镇压是史无前例的暴行。反帝民主派的业绩是中美关系史上珍贵 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撇开英国单独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是其对华一贯政策的继续。当列强瓜分中国时 ,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是要以贸易和投资的自由竞争取代武力侵占。其动机是“利己”的 ,但它在客观上对于遏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武力侵华 ,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该政策的时间段前后,中美交往的参与者、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并赋予早期中美关系是否是"一段特殊关系"的讨论.本文通过美国在华传教士对中美关系之影响,与英国在华传教士作比较,"门户开放"政策落实前的中美关系的确具有特殊性,特殊在于中美交往的具体操作形式——官方政策取...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英国局部调整了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英日同盟问题上,决定扩大同盟范围;在远东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上,采取“一强标准”但遏制日本;在中国势力范围问题上,同意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行各国共管中国。英国政策的局部调整表面看侧重于遏制日本,但没有改变英、日在华的相对强权地位,英国寻求的仅仅是保持中日之间的均势,英国推行均势政策的目的是从绝对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国民待遇原则的内容入手,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与完善我国涉外经济立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我国在涉外经济立法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的涉外经济立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即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法,实现内外资企业经济法律的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在其"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关注和有效运用。中国因素对印度外交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断升温的印美关系、印俄关系和印度以"东向"政策为主导的亚太外交等方面。印度对外关系中利用中国因素并影响其外交决策是由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自身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虽然印度外交中有利用中国因素制衡中国的一面,但在今后发展中印关系时应理性对待印度对外关系中存在的中国因素,尽量减少印度利用中国因素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中印关系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台港地区长期以来对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外交前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愈以减弱,外交前景暗淡无光;一种则认为中国大陆将成为新的“世界超级大国”,甚至有“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调。两者都颇有辨析之必要:一方面,50多年来,新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国际声望日隆,外交舞台日益开阔;另一方面,不管是从文化渊源、对外政策抑或是国家实力上看,中国都不会致力于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亦难以成为“超级大国”,“中国威胁论”大可休矣。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因而新加坡对华政策显得尤为敏感。受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发展对华贸易,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进行政治接触;发展对华实质性政治关系,全面发展对华经济贸易关系与合作,但不急于与华建立外交关系;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强对华合作,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新加坡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色即连续稳定、逐步发展;对华政策与自身的生存政策密切结合;对华政策既受邻国对华政策的制约,又紧随邻国对华政策的节奏。  相似文献   

15.
金融深化与本外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深化进程中人民柬内外政策的协调问题十分重要。文章从本外币政策协调的含义入手,在结合日本、美国本外币政策协调的个案分析基础上,对我国人民币内外政策的协调的现状和成因展开剖析,并提出在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渡期内,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内外政策的协调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外国探险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活动是新疆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参考资料已往多以域外为主。文章对最近新疆档案馆首次刊布的外国探险家来华档案进行了简介,同时从“印证、补阙、辨误”等方面分析评述了文献在研究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活动及近代中外关系史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江南区域史研究出发,可以看到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国内相关成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涉及江南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数局限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没有将之延伸到江南区域史的讨论范围;其次,江南区域史研究者对相关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进展关注有限。为此,从对外关系史的视角,江南区域史研究有以下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一是要深入探寻历史上江南对外贸易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把江南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在东亚及全球视野下思考江南社会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脉络,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外援助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外援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新世纪,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应当适时改进中国的外援工作,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9.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剧烈变动。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关系的新变化,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实行积极的抗日外交,与英美法苏结成反日同盟,积极主动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日,并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外交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响应和重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美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对美外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处理各种对外关系积累丁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美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经济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美国与苏联建交,以便为美国商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苏联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需要吸收美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实现苏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