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的部落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2.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是三次大分工产物的说法存在误区,城市的产生早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现,更早于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此外在我国学术界盛行的三大分工理论存在一个明显地不足,就在于完全忽略了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统治集团的脑力劳动贡献在三大分工理论的框架下被忽略了,在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不仅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脑力劳动者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从事社会管理的统治集团所起的作用更是重要。城市革命所带来的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较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更加广泛和深刻,正是这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据考古学推测,公元前三、四千年在北方草原已出现了游牧生活的人群,但游牧生产方式的确立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过程,用了多少时间,尚无法定论,现在可以肯定是在公元前三百年,游牧已成为草原部落的主要生产方式,作为游牧标志的马已被当作战争工具使用,组成骑兵同邻国作战,正因为这样《史记》才有赵武灵王着胡服骑射,与骑马的蛮夷交战的记载。恩格斯说:“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分离出来—一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分裂。而分裂为两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家庭、…  相似文献   

5.
振兴东北与社会结构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现代东北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农耕——渔猎——游牧三大板块结合的社会结构,逐渐向以外来移民和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结构演变的过程。渔猎、游牧社会基本上已不复存在。因此,对现当代东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分析,重点就应放在移民的本土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克服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局限,代之以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改造传统的社会结构,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持续性发展需要的社会结构支撑与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提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首次出现以后,一直为各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程广泛采用。但它的应有之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却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我们的教科书和有影响的专家大都认为: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特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勿庸置疑,本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一再证明了农业文化的久远历史。于是,有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柴尔德所说:“有许多权威学者,现在认为任在何处,耕种都比饲养家畜出现得早。另外有些,尤其是德国历史学派,则相信当某些人群正开始耕种植物时,旁的人群已在饲养牲畜了。还有很少一些人,则认为在耕种之前,普遍地有一个畜牧生活的阶段”。史学界的这一动向,不能不影响理论界对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规定的再认识。这恐怕是导致“农牧分工”论的一个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些辞书、教材和论著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解释为:在原始社会发生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我认为此种说法很不确切,有进行澄清之必要。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恩格斯在《冢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著作中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的历史时代、经济条件及其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这些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关于社会分工历史演变进程的思想中,就包含有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经典的定义式的说明。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8.
讀了文史哲一九五六年第十二期上刊登的楊向奎先生:“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学習筆記一文以后,得到不少的啓發。但其中关于头一次大規模的社会分工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特提出來与楊向奎先生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楊向奎先生說:“现在流行的政治經济学,社会發展史或者是原始社会史,全说第一次社会分工是游牧部落从農業部落分化出來,使正常的交換有可能,因而發生了社会第一次分工”,但是楊向奎先生認为:“这种说法,根据恩格斯的著作看來是講不通的。”他說:“‘其余的野蛮人’,也只能是还没有达到这个階段(指游牧階段——濤按)的一些部落”“‘没有畜群的部落’不能理解为農業部落,只能說是比游牧更低一级的生產階段,……比游牧更低一級的生產階段也驯养动物和种植谷物,但他們不可能有‘大規模畜群底形成’。游牧部落是更發达了的畜牧社会,他們和其余部落不同,他們有大量畜群,他們可以拿出多余的資料从事交換,因而他們和其余部落区別开,也就是社会第一  相似文献   

9.
<正> 一、共同人性的由来人从动物界最后分离出来,长期以群居的形式生活于大自然中。这个历史阶段,有几十万年至百万年以上,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占了大约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愚昧和落后的岁月里,人类靠什么生存、延续、发展和进步的呢?靠人们的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拧成一股劲,为集群而生,为集群而死的共同人性。这种共同人性,支持和鼓舞着原始人,勇于向一切敌人进行斗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仅使自己生活下来,而且还能向着进步和文明的方向发展。以后,虽然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进步到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但生产力仍然极端落后,人们渔猎、采集和刀耕火种所得到的食物仍很有限,只能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是人类社会实行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商业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在汉语中,城,是指用以作防御用的墙垣,市,原是指集中交易的场所,城市指的就是四周筑以墙垣用来保护交  相似文献   

11.
(一) 城市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城市就是居民点。城市是依靠那些从农村经济分离出来的非农业经济部门:工业(包括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而成长起来的;它同样也是依靠非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军事部门和科学文化部门等而成长起来的。 城市同乡村的分离,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照例乡村居民的职业主要是农业(广义),而城市居民的职业,则是与工业、商业、运输业、行政部门、科学文化部门有关。其中,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华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劳动显示出与汉族农业社会不同的社会劳动分工特点,其妇女在农耕纺织、采集渔猎等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究其原因,这与华南地区生态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宗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一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只有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自然分工,还没有社会分工,更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劳动者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基本上没有剩余。后来,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次出现了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牧业、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获,除了养活自己外,还略有剩余。这不仅为剥削奠定了基础,而且给脑力劳动创造了前提,虽然就个别体力劳动者来说,剩余劳动产品数量极其有限;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者群体的剩余产品的总和却相当可观,允许少数人从其中分离出来,专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精神活  相似文献   

14.
传说时期是指夏代以前的时期,又称英雄时代。据史学家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相传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末”,教民播种五谷,开创山地耕作,黄帝开辟平原农业.“艺五种”(黍、稷、菽、麦、稻),探索农业生产的规律。尧舜时,“授时”、“平水土”。“教民稼穑”。大约在5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先人们在原始的经济形态中分离出农牧经济,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维持生存,而是有计划地按农时耕种和收获,出现了农业和牧业。这是我国农业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千年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人又一次新的伟大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及吉林省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第二次创业,就需要一种新的创业精神。打造新的创业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地域文化。东北社会结构的变迁史,是一个以辽河流域为农耕社会桥头堡,逐步向北扩张的过程。解读东北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应从农耕、渔猎、游牧文化融合入手。东北正经历传统的农业社会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阵痛。两次“东北现象”已表现出东北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矛盾。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必须对东北社会的单位本位、人际关系非规范性互助与社会流动的保守趋向加以认真、彻底的改造,代之以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契约关系本位、科层化法制化的规范性人际互动关系,以及开放性和流动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克服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局限,代之以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持续性发展需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废除了旧的汗号,正式确立了新的汗号,建立了新的国家,努尔哈赤称“天命金国汗”,即“金国”。我们一般称其为“后金”。后金政权的建立,使得女真国家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部落组织,而且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诸方面都有了新的创制并付诸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后金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其中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真传统的渔猎、游牧、采集业为主体的经济状态,而且为后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后来的女真国家的发展壮大都提供了有利的保…  相似文献   

17.
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总的说来,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将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回顾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经济上看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在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在农业经济阶段,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单要素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又可大致地区分为两个依次继起的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是手工业工场和低机械化生…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满族早期,渔猎采集、畜牧以及战争掠夺在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农业经济在此时处于从属地位,但已达到相当水平.而当努尔哈赤兴起时,满族进入辽沈地区,环境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满族开始迅速向农业经济过渡.满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也同其他活动一样反映在语言中,其独特的文化含义是与其他语言有别的.  相似文献   

19.
社团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结构方式和社会成员集体活动载体。按现在的定义 ,社团是社会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结果。如人类早期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社会大分工 ,即游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被恩格斯称之为“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业务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些分工产生了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费涓洪分工是社会发达的标志。性别分工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分工,从原始社会的妇女采集和男子狩猎,到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始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分工形式。但两性分工的具体形式却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甚大。中国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