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对湘西苗区的“三防”统治是指驻扎在苗区境内的绿营军、屯军和苗军的军事统治,又简称为“营防”、“屯防”、“苗防”,故叫三防。“三防”统治从清代开始,到民国35年结束。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史实,略加探讨。一、“三防”的起因清代在湘西苗区实行“三防”统治,有它的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清代吸取明朝治理苗区的经验教训,加强对苗区实行军事统治制度,是它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苗区吏制,是苗区政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吏制产生的背景,发展变化的原因,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清统治者在苗区统治政策的理解。本文所指的湘西苗区吏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苗区的吏,都可称为清吏;从狭义上说,苗区的吏,分为清吏(主要是满吏)、屯吏(汉吏)和苗吏三种,这是从吏的族属及工作职责上来区分的。笔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对湘西苗区的吏制,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如何治理湘西苗区,笔者根据史书记载,作些探讨。一、笼络利用土司湘西苗区是西南夷的组成部分。汉代,统治者在这里就采用了“以蛮治蛮”的政策。到了南宋嘉泰年间,在湘西苗区的一些地区,选择有智勇为苗民所信服的苗人立为酋长,借补小官,镇抚苗民。土生土长的酋长,既知苗民的风俗习惯,又熟悉苗区实情,统治苗民虽然收  相似文献   

4.
<正> 苗疆边墙是明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修建的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探讨它的产生、作用和消亡,对帮助我们了解明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的政治军事很有价值.一湘西苗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产生边墙的基础,苗民对统治者的强烈反抗是修建边墙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 振兴湘西苗区经济要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子,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湘西苗区人民中普遍存在着的传统的轻商观念,成了发展苗区商品经济的一大障碍.因此,剖析一下苗族人民传统的轻商观念,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变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发展湘西苗区商品经济,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提要]清朝对湘西苗区的社会教育是清政府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策略。苗区社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苗区社会教育主要包括宣讲乡约、尊孔崇圣、推崇名宦乡贤、表彰忠勇义烈、旌表孝义贞节、宦游官员著书立说、开展新式教育等七个方面,丰富了苗区文化内涵,使教化方式更加多元。苗区社会教育具有国家在场下的主导性、祭祀空间的整合性、教育内容的通俗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四个特点。清朝对湘西苗区的社会教育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维护了苗区的社会稳定,使义行、孝行逐渐增多,孝义贞节观念逐渐植入。当然,社会教育也给苗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还傩愿,湘西苗民的苗语称为“撬龙”。什么是还傩愿?就是湘西苗区的苗民遇到灾难,请苗巫师占卜,向傩神(简傩娘和傩公)许愿。灾难过去之后还愿,酬谢傩神,故名还傩愿。傩神是湘西苗民的创世始祖始祖。可分为创世始祖,氏族始祖,创造发明始祖,等等。湘西苗区,民间流传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  相似文献   

8.
试析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宋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治理苗疆,都在湘西苗区以不同的形式实行过屯田,其中,以清朝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实行得最坚决,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爆发于湘黔边境的乾嘉苗民大起义,虽然最后被清王朝残酷镇压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满汉地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在湘西苗疆的反动统治,使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一时“剿苗”,“抚苗”,“治苗”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直接参加镇压乾嘉苗民起义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严如煜在其所著《苗防备览》中向清统治者献策说:“夫以守为攻,莫如筑堡;以农为兵,莫如开屯,  相似文献   

9.
三苗、老苗子和现代苗族──湖北苗族源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统计和分析,湖北桶内定居的三苗遗裔,早已由荆蛮而楚人而全部融入汉族,会天的湖北苗族,大都是清代从湘黔苗区迁来。只有少数自称“老苗子“的,是明代以前来自苗区。  相似文献   

10.
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练勇和边墙碉卡结合,成为此后清政府加强对苗区统治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湘西苗疆此种“均屯”的起因和土地所有制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一、湘西苗疆屯田兴起的原因湘西苗区均屯,乾嘉苗民起义高潮过后,嘉庆元年即开始酝酿,嘉庆二年至五年在几个厅县初步开展,至嘉庆四到八年,苗族人民大起义平息,屯田在湘西凤凰、乾州、  相似文献   

11.
<正> 弘治十五年(1502)明朝中央政府即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距城步苗区“改土归流”140多年的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政府才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贵州苗区的“改土归流”则是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起义以后.城步苗区“改土归流”为什么如此之早?它与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有何关系?结果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凡是影响人们之心的活动,都统统称为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实施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们之心的活动,如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本文根据湘西苗区的史料记载,以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和吉首市等地苗区为主的学校教育的萌芽、发展、政策和作用,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湘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司统治时期既开启了新的开发进程,又产生了历史的不平衡性;改土归流时期,原土司区开发历史进程加快,广大苗区“屯政开疆”,也进入新的开发历史时期,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古代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4.
“栗那”是湘西苗族一项民间传统的跳鼓体育艺术活动。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湘西苗区尤为盛行 ,深为当地苗家所喜爱。本文通过对湘西苗家“栗那”跳鼓活动的历史探源、跳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跳鼓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等诸因素的叙述 ,力求使这项古老的苗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人所知 ,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苗族“击猪”祭祀先祖祝融,苗族史诗《除鳄斗皇》所描绘的苗族先民祝融部落集团在江北水乡与黄河南域之间开发祖国、同天敌鳄鱼和南下的北方帝王的斗争,及今在湘西苗区尚有十多个关于祝融的地名传说,论证了祝融与苗、祝融与楚、楚与苗三者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还傩愿是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或称其为“撬弄”(似为汉语“跳傩”的音讹).它是苗巫们用汉语咒祝的主要法事之一,是苗族民间的一大文化娱乐方式.据清代湘西苗区方志记载,还傩愿短则一日,长则三日,“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尝,名曰歌钱.其曲最为鄙俚.……数厅邑中不为所愚者鲜矣”.可见其影响之大和涵盖面之宽.表面看来它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正> 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在湘西苗区和土家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给湘西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土归流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移民垦荒,土地开辟,人口增殖等.其中最为有效的是鼓励汉民入峒垦荒.大批汉民进入湘西,打破了土司原来据地自封的闭塞状态.使湘西与湖广和其他邻近行省各州、县连成一片,促进了湘西的社会生产、城乡贸易和农副业的发展,使民族关系产生了一种新的历史趋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明后期,苏州在家庭手工业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城市工场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丝织业来看:“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实录》)。那时,有各种专门手工技艺的工匠,分别在不同地点等候受雇。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叫车匠,立濂溪坊。“素缎织工聚白蚬桥,锦缎织工聚金狮子桥,名曰立桥,以便延唤”(《吴门表隐》)。当时,苏州“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是丝织业的一个中心。并且“绫布二物,衣被天下”,丝织品已行销全国。苏州每年产绸有数十万匹,绫、罗、紬、纱、锦三十多种花色。这些美丽闪光的丝绸,是工人用血泪和汗水织成的。“双臀坐不安,二脚蹬不直,半身入地牢;间口尝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陈铎《机工谣》)。这就是织工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丝织业工人无穷尽的掠夺和残酷剥削,在苏州先后激起了手工业工人、市民的斗争,农民抗租抢米斗争和“奴变”。这场壮烈的斗争,震撼和动摇了明末封建统治的基础。兹将明末在苏州发生的几次重大斗争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回族是清代西宁府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清代西宁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清代前期,西宁府的回族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也有不少经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同光以来,西宁府的回族经营农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则在增多。正确认识和了解回族在清代西宁府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对于当前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过密化”论质疑──以盛泽为例的个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加州大学的黄宗智教授通过对1350—1980年长江三角洲乡村经济的研究,提出了“过密化”(Involution)理论,认为由小农家庭手工业支持的商品化并不能导致近代化,因为它不带来单位工作日报酬的增加。本文以盛泽为个案,详细剖析了当地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小农经济,它较之传统农业带来了更高的单位工作日报酬,从而对“过密化”论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