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生育禁忌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有迷信也有经验,属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无论是对神灵崇拜的敬畏心理,万物有灵的趋吉避凶心理,还是由事物间相似的主观联想而产生的感应心理,都已成为习俗性的规范,像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它制约并胁迫着人们遵守它,维护它,继承它.  相似文献   

2.
罚金刑是以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数额金钱为内容的刑罚方法。它不仅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刑罚方法,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刑法中的一种重要制裁手段。罚金刑与自由刑相比,有着古老而久远的历史。但是,从罚金刑的产生到成为现代各国刑法中的一种普遍的刑罚方法,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在刑罚的历史上,罚金是刑罚制度中起源最早的刑罚方法之一。它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3.
汉英红色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 《云梦学刊》2005,26(3):128-129
汉英语言中表示“红色”这一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应用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对红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红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 自然美的本质是什么?李泽厚同志认为,“一个自然物美不美,对一个自然物能不能产生美感,能不能欣赏它,这决不偶然,它首先并不决定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首先被决定于自然物在社会时代中的广泛客观社会性质。”自然物的这种客观社会性就是‘人化的自然’,就是“把自然美的产生、发展放在与客观社会的历史行程的联系中考察,从实践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中,历史地具体地来把握和了解自然对象与人类生活实践的丰富、多样、复杂、变化的客观联系,它对人类生活的客观的关系、地位、作用、价值、意义等等,说明它们构成了自然或自然物的社会性,而这种客观社会性就是自然美丑的本质”。由此可以明显看到,李泽厚同志认为自然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自然事物的社会性规定的,而作为自然事物的这种社会性,又是以自然、自然物对人是否具有经济方面的“有利、有用、有益”为尺度的。当自然事物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产生经济功利性时,自然、自然物就具有了社会性,就成为美的。我认为这个论断不能正确地揭示自然的美丑本质,因此愿提出浅见求教。 (二)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叫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它主要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条件。这里的所谓“顺利完成”,指活动的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好。有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条件如情绪的稳定性、性格的活泼或沉着等,虽然对于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顺利完成一般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通常不能把它们叫做能力。而有些心理状态或心理条件如音乐的节奏感,准确估计比例关系和语言表达通顺  相似文献   

6.
关于“看见”与“看作”,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是,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相似性和相互联系。不过,不论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似和联系,人们都是在语法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而言的,都是基于语法描述而不是理论和经验研究。  一、“外在标准”:“意义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误区的途径  无论是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还是格式塔心理学,都把视觉经验从根本上与一种所谓内在的心理印象或图像关联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不同的关联方式就是我们的视觉经验究竟是“看见”还是“看作”的理论根据和标准。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这…  相似文献   

7.
社区治理中的规范是多元的,它包括相关国家制定法、公共政策、民间规范以及道德与公认的价值准则等。此外,由不同社区治理主体创制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规则或服务准则即所谓的社区软法,也逐渐成为社区治理中愈加重要的一种规范形式。社区软法的具体形式或名称包括“工作制度”、“社规民约”和“服务承诺”等,它们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公共治理功能。社区治理规范结构应该是一种多元平衡的样态,而社区软法则应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边沁坚信舆论具有塑造共识的力量,这种共识源于人们之间的自由沟通参考了群体中的现有道德标准的影响,即公共舆论法庭的道德制裁这一事先存在的强制性社会背景因素。它渗透到了个人意见与集体意见的交换之中,成为个人深思熟虑判断的基础;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理性论证与说服,反思政治与法律领域的意志强制,从而弥合分歧形成新的共识;它还导向了人类审慎的自利与利他的同感动机,是创造共同体共识的重要因素。同时,边沁也清醒地意识到,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交流过程,它依赖于自由交流的社会背景,取决于社会形态的成熟程度及人们的沟通质量,因而可能经历反动与分裂阶段,但是共识会不断地试图重申自己并塑造新的道德制裁(共识)。从历史来看,它是一个艰难的公共启蒙与文明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人类的任何活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欲望、需求所决定的。认识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需求。人类有了解、认识“现在”,即了解现实世界与自身的欲望与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认识既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的生理、心理本能,又是作为社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是渗透到人的各层次、各种类的欲望、需求中去。人类要了解、认识“过去”的需求,是人类要了解、认识“现在”需求的延伸,也是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对于后者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历史欲”或“历史需求”。人类的历史需求是随着人类…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类社会活动现象和意识现象,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们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道德,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道德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特殊作用和功能。这种作用和功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哲学心理学依赖理性与经验思辨,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做了基本的划分,为现代心理概念的诞生准备了智性基础。在自然科学的洗礼下,关注人的灵魂的哲学家掌握了分析和考察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于是现代的“心理”概念诞生了。因而整个现代心理学也就成为科学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历史展开。内省与经验、观察与行为、隐喻与认知及潜意识等构成了这对关系的主要内容。心理学发展的实质就是变革心理学的方法论,进而扩展心理学的视野。对现代心理学而言,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证的方法论原则向隐喻的方法论原则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以法佐德:加强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牛乃喜白一汐“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则是隐蔽的法律”。法律带有强制性,不管人们的行为意识是否与之相一致都得执行,否则要遭到不同程度的制裁。当然,只要存在着躲过此类法则制裁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人往往敢冒危险触犯法律去获...  相似文献   

13.
陈家林  吴珂 《天府新论》2024,(3):122-134
企业犯罪后会触发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策文件、内部规定等规范中设定的以限制、剥夺其资格、能力、利益为主要内容的附随后果。企业犯罪刑罚附随后果虽然能够契合国家进行单位犯罪治理的需求并因应国民对于重刑主义的期许,但是严厉的刑罚附随后果产生了明显的“水波效应”“叠加效应”“边际效应”,成为犯罪企业复归社会的巨大负累。在刑罚人道与惩罚理性的时代,应以法益可恢复性作为企业犯罪治理的重要基础,尊重企业的犯罪自控能力,实现犯罪企业的社会复归目标。为此,首先要对现有企业犯罪的刑罚附随后果进行规范化梳理,实现刑罚附随后果的合比例配置;其次要严格把控企业犯罪的认定标准并建立刑事合规的溯源治理方案,从刑罚源头断绝附随后果的产生;最后要以刑事合规为中心建立企业犯罪一体化规制机制,明确其在行政责任和社会性制裁中的激励效力,实现刑罚—行政责任—社会性制裁的融合规制。在提供有效规避刑罚附随后果的刑事实体法路径后,应同时构建法人犯罪后的前科信息查询、使用机制,避免在实践中因法人犯罪信息使用无序对企业造成次生伤害。  相似文献   

14.
龙海清 《船山学刊》2000,(3):98-102
俗称为“边墙”的中国“南方长城” ,以它残缺不全的身躯 ,如今依然断断续续地绵亘在湘西苗疆的土地上。由于时代的发展 ,它已渐渐被人遗忘。只是随着长城专家的发现和高度评价 ,又一时成为媒体炒作的焦点和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本文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 ,对它作一番考察。一、“边墙”的产生及历史沿革“边墙”的产生无疑是和明清统治者对苗族人民实行军事封锁和民族隔离政策紧密相连的。而这种封锁和隔离用“边墙”的手段加以辅助实施 ,则是苗族被划分为所谓“生苗”和“熟苗”之后产生的。“生苗”这一名称在古籍的出现始见于明代永乐初…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把它的视点从客体转向主体,从一般哲学转向结构主义和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第一次用“刺激→图式→反应”(S→A→R)的公式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阿恩海姆又把这种反映解释为“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的“同形”或“同构”,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已经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不再把审美单纯看成是对客体的反映,而看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看成一定审美心理结构与外部现实的微妙契合。我们已经意识到,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和创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审美客体的物质、境界、理想的把握和评价,对审美客体的观  相似文献   

16.
“积淀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积淀说”被某些人认为是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唯一有价值的成果,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积淀说”在理论上根据不足。 一、何谓积淀? 据李泽厚先生说,“积淀”这个词是他受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他给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从这段话看,“积淀”指的是人性产生的过程,“积淀”的意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创作的情感体验与迷狂心理苏昕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走进屈学研究领域,令人耳目一新。但有的学者提出屈原是“狂人”、“变态人格”、“精神障碍”,笔者有不同看法。所谓的“变态”,实则是他创作时心理的高强度体验达到极致,产生了“迷狂”这种超常的感受及行为...  相似文献   

18.
<正> “杀人赔命价”及对其他“犯罪”行为实施经济处罚与制裁的“罚服”规范,曾大量存在于青海蒙藏地区原来的成文法、世俗法与习惯法中,在蒙藏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有一定影响,不能不为人们充分重视。本文拟对它的产生、适用、本质与我国现行法律的冲突及其调整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经常出现有关“意识”的说法,如“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公民意识”、“公仆意识”、以及“国土意识”、“环境意识”,等等。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意识”,是期望使某项制度、某种政策以至某一社会现实,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和共同心理,以使这项制度得以巩固,这种政策得以贯彻,这一社会现实为人们接受。本文试图对“人大意识”作些粗浅的探讨,并期冀使宪法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它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成为大多数公民的共同思想、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共同心理,并用这种思想,认识、观念、心理自觉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人心、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提出并界定纪念文化的概念,研究纪念文化的类型和特性,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纪念文化的活动原则、活动方针和管理准则,以使纪念文化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强我国的“双文明”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纪念文化的概念及类型纪,通纪,录也。念,思念。纪念,即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精神财富、意识形态。所谓纪念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用事物或行动对已然状态的、引起人们心理关注的、有借鉴价值的人或事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