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标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对话,它不仅强调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而且强调这多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则是重要的凭借。反思我们的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文本就是课本和教参,不感越雷池半步;有的教师认为什么都是文本,引入大量课外资料的充斥课堂;有的教师认为对话就是让学生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泛语文、非语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课改进入‘高原期’。"常常感叹名师们在课堂中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引导学生与文本真情对话,在课堂中收放自入、游刃有余,他们教学的视角巧妙而别致,独具匠心。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文本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人抱怨语文课堂教学:面面俱到,千篇一律。实际上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一项生动活泼、激发心灵火花、培养学生灵智的工程。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和教师一样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课。于是我学会了“动情”。然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求教师深研教材,感受文之情感,在体会、感受、欣赏、领悟、想象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文之情而动容,为文之理而拍案。只有教师首先陶醉在文章之中,才可能情从心发,进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我以为,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及情感的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感召力!而老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导体,就是火种。  相似文献   

3.
"对话"理念变革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对此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基于此,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形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了对话,从而实现高效对话: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素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认知活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产生亲近.尊敬和爱戴以及憎恨的感情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很多中外教育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语文教学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要使无声的语言文字与有形有声有情的师生产生共鸣,达到观念一致,情感吻合,真正实现真实自然的对话,那就得做到以下几点:一、民主参与,倾听互动语文教学既然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就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对话环境。这个对话的环境中,主角只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在于解读文本的意义,剖析社会现象,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实施教案的过程,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老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如果不运用适当的方法带领学生去品读、学习,就很难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一、乐中融情,唱中激趣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血脉相连、水乳交融,可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审美的情趣,调动学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要使无声的语言文字与有形有声有情的师生产生共鸣,达到观念一致,情感吻合,真正实现真实自然的对话,那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新课标下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迫切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改变过去只重知识、技能教学的观念和做法,认真思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导情法、求异法.一旦学生拥有了这种审美的能力,那么就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为社会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对话、对话教学成了语文老师较为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的变革呼唤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教学技艺、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的目光、熏染学生的心灵.独特、进取而又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是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师拥有"关爱、尊重、宽容、赞赏"之心是人文素养的灵魂;语文教师具有与时俱进、鲜明深刻的时代感悟是人文素养的支点;语文教师具有清醒高尚、和谐优雅的审美情感是人文素养的积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情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还没来得及展现,却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这个案例后,我常想教学是个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的某些想法往往是课堂的亮点,思维的火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激起思维碰撞,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激发更多的思维"对话",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也只有在多渠道的、有效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自主、解惑、明智。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还没来得及展现,却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这个案例后,我常想教学是个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的某些想法往往是课堂的亮点,思维的火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激起思维碰撞,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激发更多的思维"对话",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也只有在多渠道的、有效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自主,解惑,明智.  相似文献   

18.
如何从人生角度体察文本,关照低段语文教学的课堂,重构低段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呢?笔者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学期的尝试. 一、 选"点",升华文字中最扣人心弦的情 [教学情景一] <识字三>是一首儿歌,以短短的四十八字韵文赞美祖国山川,抒发台湾、大陆是一家的情感,主要以识字为主.  相似文献   

19.
黄光强  刘锋 《科学咨询》2008,(12):48-48
语文教学应将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等,采用这些方法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情感;熏陶;睿智.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