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洗礼,体现出"中国化"的特殊规律。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精神体现为"仁、义、群、和、中",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调,并为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具体而言,儒家文化为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人文资源、伦理基础、立身之本、理念支撑及方法路径。同时,中国经济法亦在与儒家文化的互动相融中成长进步,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耦合。鉴于经济法研究的本土性和文化的延续性,我们还得出经济法的移植应当慎行和我国应当创建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经济法等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责任作为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在价值、理念、功效等方面符合经济法独立体系要求,并与其他部门法的法律责任相区别。经济法责任有其独特的构成条件,并且由竞合性责任和独特责任这两种类型的责任形态构成。经济法责任之独特责任表现为惩罚性赔偿、资质减免、信用减等、停止、纠正或撤销不恰当的调控或规制的行为等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纯德 《文史哲》2004,(5):118-127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显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以上这两种汉学形态既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着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这就是21世纪汉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李建平 《学术论坛》2007,(3):147-152
文学桂军在为当下中国文学提供文学佳作和作家成长的新鲜经验的同时,提供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文学、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文章通过对文学桂军文化经济实践的论述,论证当今时代文学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具的三种形态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多次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从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化入手来把握俄罗斯族文化生成、发展、成熟甚至衰落的脉络,从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构建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系寻找新进路。  相似文献   

6.
兰州商学院桑保军在<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从中国社会整体法文化形态分析,中国社会的法文化可分为"刑法文化--民法文化--法哲学文化--宪法文化"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分别在不同时期存在并不断发展转化,所以可称其为"中国法文化四阶段"理论.此文所说的法文化考虑先进思想家的思想文化和国家的制度文化,但更看重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即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在"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划分标准理论中占主导性的角色,其他二者仅处于划分标准的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基础理论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众说纷纭,有必要予以澄清。我国经济法学界存在着不能正视历史。不能正视法治、不能正确认识理性的限度、不能理智对待法律部门等问题,经济法理论研究处于不能忽视和回避的困境之中。中国经济法不可能沿用传统法律部门的框架获得发展,又不能忽视法律与经济的密切联系,所以作为一种跨部门的研究方法是十分有益的。经济法基本理念是国家有限干预经济,并应以此作为渐进化理论完善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视阈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聚录 《学术论坛》2007,30(8):39-42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主要包括社会技术形态转型和社会交换形态转型.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影响.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对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形态虽然没有发生质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理论环境的更替,其具体运动形态却出现了新的情况,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从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的转换,当前正经历着从次生形态向再生形态的转变。透过这种转换,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法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中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定位、定界、定构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法的走向进行探索,主张经济法与时俱进,认为中国在经济法方面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执行好“四种形态”。正确认识当前高校践行“四种形态”存在的“精细治理”“文化管理”“经验管束”“粗放管理”等“四级样态”,对于高校党组织更好推进“四种形态”在高校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实施水平不高是我国当前经济法制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我国经济立法已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必须把经济法实施摆在经济法制建设的中心地位。当前影响经济法实施的主要因素:一是经济法自身存在着缺陷;二是推动经济法实施的动力不足。因此,为提高经济法实施质量,必须大力加强经济法内容的适应性及技术的可操作性,并积极提高经济法适用和遵守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指出:“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88页)这就是说,经济法应当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又应当具备法的科学性。如果只具备前者,不具备后者,就不成其为法;只具备后者,不具备前者,法就没有生命。经济法是经济合理性和法科学性的统一。我国经济立法的历史还比较短,对经济法理论的研究探讨非常不够,而且在经济立法实践中又存在着经济法同其他独立法律的复杂关系,存在着经济法自身内部相互交错的关系。这样,研究经济法的科学问题,就成为完善我国经济立法的理论前提之一。本文主要是就经济法的特征、内部结构和分工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立法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对相应法律现象所作的类型化思考。通过法律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相应法律现象。经济法立法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经济宪法和经济行政法、宏观调控法和微观规制法、一般经济法和特别经济法、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的经济法、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法和经济正常时期的经济法、公法性经济法和私法性经济法等。通过分类,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法理论的研究和立法、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WTO·有限政府·现代经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法及其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深层次上促进了中国经济法的现代转型和经济法理念的更新。WTO规则对经济法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成员国政府而间接实现的。经济法是以政府为一方主体的法律体系,所以政府职能的强度和界域的变化必然会直接影响经济法的内容与走向。在WTO规则作用下,有助于塑造有限政府角色而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因而,加入WTO促进了中国经济法的现代转型而不是宣判了经济法的死刑。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9):84-90
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南戏从农村走向城市。南戏艺人通过勾栏演剧、路歧演剧、厅宅演剧和祭祀演剧的四种方式,在城市的演剧市场立稳脚跟。而当南戏成为一种输入性的文化消费品之后,它的组织方式也由原来封闭式的自组自演,转为富有商业气息的主动营销,艺术形态也突破早期的简陋格局,呈现驳杂、融通的聚合式形态,同时兼容城市底层和知识阶层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文化,凸显出双重文化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杂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变动,本质上具有文化转型的性质。文化转型这一视角更能全面反映近代历史的变迁。本文拟就如何从近代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层面、思想文化层面拓展和深化研究谈一点看法,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化矛盾的主要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符号和人与存在的矛盾。对这四种主要形态的分析与批判,展示了文化矛盾应沿着正确的方向,合乎逻辑和合乎人性的运动与发展,体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之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5,(9):176-186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