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已成为整个文学研究中一块令人瞩目的新地。从女性文学研究的起步中,人们不难看到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全面拓进的可喜势头,但是它的真正底蕴与内在引动力乃是万花耀眼、生机勃发的女性文学创作本身。葳蕤竞荣的女性文学创作实践直接催生与启动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起步与迈进。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研究、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之间,构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彼此互动的关系:性别文化取向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接受等过程,文学及文化产品必然或多或少抄上了创造者或接受者的性别特征,而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特征又使两性的社会存在更具有审美意味或"诗意".这成了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哲理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4.
《漱玉词》是女性文学范畴,它是李清照一生的体会,具有自传性质。李清照在词作中大胆刻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超群,高洁,脱俗,纯净,摆脱了男性妇女观的干扰,塑造出女性眼中的美人。女性文学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而宋代李清照的作品就已经演绎了女性文学的实质,从今天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漱玉词》,仍会有新的发现。《漱玉词》,是女性文学中的典范文学。  相似文献   

5.
家 ,是一个古老话题 ,因其具有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神话。 2 0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 ,从它被催生的那一刻起 ,就和家发生了自然而又根深蒂固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部 2 0世纪女性文学史 ,就是历代女作家用色彩纷呈的笔描绘出来的一幅幅和家有关系的时代故事 ,女性文学的价值起源 ,沿着家发源的流脉 ,蜿蜒曲折地向前发展。家 ,由此构成了女性文学的一条根 ,在这条根系上生长发育出来的情感话题是母爱、婚姻、事业、爱情、革命、女性角色定位等等。直到 80年代中期以后 ,家观念的强大影响才开始在女性文学文本中逐渐冲淡或消隐。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中后期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女性自我的探索过程中,以王安忆、铁凝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的创作直面女性身体,重写两性关系,审视女性自我,开启了199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多元化深度探索的新局面。重估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重新认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高涨,舆论阵地女权声音强劲,教育向女性全面开放,女性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英姿,在此背景下,女性文学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女性文学或浓墨重彩地描写女性的凄苦命运与勇敢抗争,或曲径通幽地表现女性的独特感受与感情涟漪,与此同时,也有的作品旨在解剖病态女性的阴暗面.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虽然仍有稚嫩青涩之处,但在形象化、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上大大超越了近代,意象丰盈,清新可喜,生动感人,足以在艺术宫殿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 2 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 ,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 ,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 ,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 ,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相似文献   

9.
花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意象,它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古典小说压卷之作《红楼梦》在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时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特别是借鉴了传统诗词中芙蓉花、菊花、桃花、柳絮等典型花意象的文化蕴含,这些花意象或揭示黛玉隐秘的心灵世界,或衬托黛玉不俗的气质,或暗示黛玉未来命运,人物形象因此更加丰厚饱满,韵味深长。梳理林黛玉与花意象的多重联系,将有益于进一步理解这一形象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是本文基本的女性文学观。同时,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必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支点。  相似文献   

11.
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瑜 《中州学刊》2006,(1):218-223
文学世家是一种与文学流派不同的作家群体,其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明清文坛上,文学世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文学世家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是其形成的基本规律。文学世家在创作上会具有一些家族文化意味,其具体表现是在文学活动中的家族群体参与、家族意识及家学传承。与文学流派有很大不同的是,在文学世家中女性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存在,并成为文学世家的文学亮点之一。文学世家在明清文坛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一个文学世家在理论或创作上某一方面的优势或特点,既是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往往成为某种文学样式在一定时期内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合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别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含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相似文献   

13.
近代小说中出现了不少中国女豪杰形象,她们迈出家门或国门,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新群体。本文认为这一形象群的出现与近代的社会思潮和女性观、先进女性的人生理想、小说家的小说观和责任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当代藏族女性文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之后,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拓展期、活跃期三个阶段。萌芽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由于参与写作的作家人数少作品单薄而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特色。拓展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在题材、主题、民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方面都有所扩充,为第三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活跃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完全突破了前两个阶段的种种局限,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示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董丽敏 《河北学刊》2004,24(5):134-138
作为新兴学科 ,“中国女性文学”的非学理性症结相当突出。它主要表现在 ,以女性主义的价值规范与概念体系作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核心 ,取消了女性文学独立的审美诉求与研究意义 ;以割裂女性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应有关系为基本研究格局 ,使女性文学的研究空间日益狭窄 ,其存在价值并未得到真正显现。因此 ,重新确立中国女性文学与中国女性主义、中国女性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边界 ,成为当前女性文学学科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女性文学只有从女性主义的过紧束缚中突围出来 ,同时还要加强与主流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 ,其独立存在价值才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散文中出现了大量以花、树、月等为喻体含蓄表达女性生理、心理与情感的作品,为文学、修辞、性别与文化相互关系的阐释提供了研究对象。文学创作中富有性别意味的修辞,可以称之为"性别修辞"。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是修辞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当代女性散文中的性别修辞是女性自我身份认同的表现,也是追求两性和谐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女性文学"两个文本"争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于女性文学的两个文本——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两组概念的不同认识。而对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批评的界定应考虑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维度应当成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批评不容缺失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如何呈现历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经典命题。当代女性文学从与女性处境相通的“日常生活”出发,探索了不同的观察、理解、呈现历史的文学书写路径。《哦,香雪》《烦恼人生》《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以“日常生活”切入历史、呈现历史,制作呈现了血肉丰富的历史“切片”;《笨花》以一种更接近原汁原味的乡村历史“样本”,探索了历史理性和历史无意识的浑然书写;《长恨歌》《天香》以多重视角的融合对上海、女性、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密的“透视”和辩证书写。从历史“切片”、历史“样本”到历史“透视”,铁凝、王安忆等当代女作家挣脱了性别单一视角的限制,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找到了文学进入历史、呈现历史的独特路径和方法,在更为综合的视野中展示了新的文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张晓晶 《东岳论丛》2001,22(4):132-134
20世纪 90年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而女性文学研究的繁荣则是随之而来的一种学术景象。 90年代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探寻我国女性文学源头 ,梳理我国女性文学传统 ;确立女性写作空间 ,拓展女性文学研究领域 ;突出女性小说研究 ,关注其他各文体女性文学研究 ;立足大陆女性文学研究 ,兼顾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命运多舛的中国女性文学,终于在五四大潮的催生下崛起。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竞相出现,曾经那样强烈地震撼了文坛。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第二代女作家和着时代的节拍拓展女性文学的境界,以阳刚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由于政治意识的强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嬗变,并从而具有了不同于前一时期的品格。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考察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