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学术月刊》2024,(1):192-202
关于早期《苏报》及其相关史事,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相关记述中,或语焉不详,或言之不确。加之早期《苏报》以及相关史料有很长时间未得到研究者开发利用,因此早期《苏报》的真实面目始终模糊不清。依据早期《苏报》和盛宣怀档案等第一手资料,考证出《苏报》由日商背景的胡铁梅、生驹悦夫妇于1895年底在上海集资创办。1898年10月,转让给陈范。无论是胡铁梅夫妇主持时期,还是陈范接办之后,《苏报》有两个特色十分凸显:其一,大量转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中文报刊,成为国内与前述海外报刊进行新闻信息交流的通道;其二是对中国政治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对戊戌政变、己亥建储以及清末新政等均有跟踪报道,并表现出明确的支持变法维新的立场。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由关注教育问题进而关注学潮,设“学界风潮”栏目,并日趋激进。《苏报》的表现固然是由于受到晚清时期上海崇尚新事物风气的影响,但是陈范以及汪文溥趋新、趋变的思想也是促成《苏报》言论日趋激进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苏报案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为学界所注目,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至于其中的不足之处,一是受制于革命情结,忽视了政府视角及国权问题,在资料建设方面,亦应强化收集与整理工作,此外就是研究者的见解缺乏智慧。总之,我国大陆学界对苏报案的研究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资料建设及观点与视角等方面存在不足,随着学界在此几方面进行全面改观,相关研究定将走向深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陈范     
陈范在苏报案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他因此一度成名,也因此家破人亡。陈范原本无革命思想,因误信"假孙中山"被卷进苏报案。苏报案后,陈范也依然比较低调,民国成立后也不以功臣自居,生活依旧困顿潦倒。本文试图展示近代上海一个末路文人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4.
葛焕礼 《文史哲》2012,(2):101-110
关于纪事本末体之创始,传统观点多归于南宋袁枢撰著《通鉴纪事本末》,但史学界还存在着几种未经深入辨正的说法。不可忽略的是,"纪事本末"被确立为独立史书体例的标志,是清修《四库全书》"纪事本末"类目的设立。据四库馆臣所认知的"纪事本末"类史书之基本特征辨正诸说,其中属纪事本末体者只有《通鉴纪事本末》和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后者实先于前者而撰作,故虽然主要靠《通鉴纪事本末》及其效仿者而确立起纪事本末体,但其创始之作,当归于《三朝北盟会编》。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苏报案"研究历经起步、百花齐放和繁荣3个阶段,其讨论热点主要集中在"苏报案"的基本史实和相关人物,"苏报案"与近代中国思潮、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主权和法制等方面。学界研究日益脱离单一的革命史观叙事方式,回归多元化的学术研究路径;越来越变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其应加强之点或不足之处主要有:学术研究有待进一步规范、研究应力求客观公允、"炒现饭"现象普遍。从学术史的角度看,60年来的"苏报案"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缩影。苏报案研究中的问题,是史学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苏报案研究中的不足,正是研究者应补拙之处。  相似文献   

6.
《柳文指要》是章士钊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学术名著。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在解析柳宗元作品的过程中,讨论了与礼乐相关的问题。他吸收了柳宗元的"礼乐为虚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礼乐观。他指出,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从本质上来看,它专为统治阶级服务;从内容上看,它空虚无聊;从"道"来看,它是枉道的;从产生来看,它是一个积非胜是的过程。章士钊虽然极力抨击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但他并不否定礼乐的价值,认为新社会时期,还是需要新礼乐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7.
高磊 《阴山学刊》2012,(6):32-35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影响深远的一部宋诗选本,受其编者的交游、藏书、治学以及当时宋诗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书在编选过程中至少对《宋百家诗存》、《宋诗抄》、《宋诗纪事》、《唐宋八家诗抄》诸总集有所取资。而这种选源关系,通过考察《宋诗别裁集》在选录范围、诗歌编排顺序、作品删改情况等方面与四者的同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8.
1903年前后,大量充满民族民主革命精神的诗篇出现在以近代化报刊为主阵地的新诗坛,形成了一股浩荡的革命诗潮。高旭诗歌之创作题旨在此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发表阵地逐渐从《新民丛报》转移到《国民日日报》、《觉民》、《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复报》等革命派报刊,其诗歌内容以宣扬民族民主革命为主旋律,以剑气激发民气,以箫心唤起国魂,形式和风格则承继了诗界革命的革新精神与方向,在如潮水般涌起的革命诗潮中充当了主力军,引领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9.
金璐璐 《船山学刊》2011,(1):140-143
关于班昭《东征赋》与《女诫》的作年,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后汉书·列女传》、《女诫》文本以及其他相关背案资料的梳理,将《东征赋》作年定于永元七年(95),《女诫》的创作时间始于永初四年(110)十月,终于永初六年(112)的合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恒训》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贿考案被判"斩监候"后在杭州狱中写的一篇家训,原训文稿已佚,现有鲁迅抄录的稿本存世。鲁迅对祖父贿考案一事有一种痛定思痛的隐痛,因此,在离开绍兴的时候,鲁迅有意识地消除了祖父在家庭中的其他遗物,却保留了自己手抄的《恒训》稿。《恒训》不仅是了解鲁迅故家败落的一份原始资料,而且也是解读鲁迅与祖父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文物参照。  相似文献   

11.
论郭沫若革命文艺思想的现代生成和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革命与文学》等一系列论文中,郭沫若用一些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了革命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该文表征了郭沫若革命文艺思想的现代生成和先锋性。是时,郭沫若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文艺观,推动后期创造社实现了"集体转向",并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另外,在郭沫若的知识谱系中,"变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关键词,它意指着他对文艺与革命等问题的辩证认知。  相似文献   

12.
晚清杂志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刊载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改变了诗词传统的传播生态.《申报》相关的《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及《侯鲭新录》可说是与诗词发生关系的最初期刊,而在“诗界革命”中,《新民丛报》等报刊也不遗余力地发表诗作进行鼓吹与实践.这启发我们,在大众传媒勃兴的晚清民初,诗词作为传统文学样式,并不曾失声,他们也占据了大量的传媒阵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比如《东方杂志》,刊发了以同光体诗人中闽籍诗人为核心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可以说《东方杂志》即是同光体闽籍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传媒阵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文法体系建立过程中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开山之作 ,但其中仍存在一些缺陷。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是继《马氏文通》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文法著作 ,其根据西方文法 ,对词法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它对《马氏文通》在诸多方面有了继承和发展 ,主要表现在 :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并使之逐渐稳定下来 ;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 ;继承了《马氏文通》研究对象的古典性 ,语言更为明白晓畅 ,清浅宜人  相似文献   

14.
苏辙佚文两篇《诗论》、《春秋论》,不见于《栾城集》、《后集》、《三集》及《应诏集》,亦不见于刘尚荣先生《苏辙佚著辑考》及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本所附《栾城集拾遗》,仅见于《三苏先生文粹》。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六四亦收此两篇,篇题分别作《诗说》、《春秋说》。本文校录《诗论》、《春秋论》两篇,并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疏证,一方面以苏证苏,彼此印证,转相发明,另一方面注其出处,揭示其学术背景和思想关联。这两篇佚文对于苏辙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先生有广泛细致收集资料的耐心和经验,他认为治学只有从材料一点一滴的收集入手,才会披沙简金,发现瑰宝。他以陆游为突破口,从此开始了对一座座宋代文学高峰的陆续攀登。其《宋诗纪事续补》、《宋诗纪事续补拾遗》增收宋代诗家二千余人,成为一种"世纪工程"。《全宋词补辑》则轰动了词学界。他翻检了几乎全部北京图书馆所藏宋代史、子、集部图书,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明清两代古籍他也全部翻阅过。他生活清贫而感情丰富,没有头衔而著述甚丰。  相似文献   

16.
<正> 自孟子提出读诗应知人论世以后,我国历代论诗者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一直比较重视。宋代计有功编辑《唐诗纪事》,除选录篇章外,着重记载写作诗歌的本事和背景。清代经史之学发达,学人于此更为重视。在《唐诗纪事》影响下,出现了《五代诗话》、《宋诗纪事》、《辽诗话》、《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明诗纪事》等著作,近人又辑有《清诗纪事初编》。唐以来历代都有了这方面的资料专辑,对于研究古代诗歌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人们习惯上认为诗歌昌盛于唐代,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代,诗歌创作风气已极普遍。自建安时代  相似文献   

17.
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激化了朝野矛盾、中外矛盾以及清政府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纠结在一起,影响了苏报案的进程和处理结果.革命者借助上海租界挑战清政府,为维护政府权威,朝廷一意镇压,下旨严惩.负责处理的官员却各怀心思,导致朝廷旨意执行效率不高.章太炎等人被捕后,清政府又与列强交涉,要求交犯,出于维护既得利益和西方价值,列强以尊重已达成的程序为由拒绝清政府的请求.苏报案的发生和交涉反映出晚清政府应对政治危机的无能.  相似文献   

18.
<正> 《甲寅日刊》是一九一七年一月底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的。李大钊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他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为该刊撰稿七十篇,从而影响了该刊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水平。这些文章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前后,即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前夕发表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李大钊的思想发展,特别是研究他逐步抛弃民主主义思想(包括进化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李大钊在对待军阀政府的态度上与章士钊发生分歧,在五月份回昌黎老家后不再为该刊撰稿;加之军阀张勋复辟,辫子军开进北京,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甲寅日刊》不得不在同年六月停刊。  相似文献   

19.
唐志勇 《江汉论坛》2005,(6):103-107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主要的史料价值是揭示了黎昔非对《独立评论》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考察《独立评论》成功的原因从一个崭新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独立评论》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过去只知道胡适等编辑和撰稿人,而不知道还有黎昔非的作用。黎昔非出任该刊经理人,直接关系着《独立评论》的顺利创刊、高质量的出版发行和保质保量、善始善终地存在了5年多时间,表明《独立评论》的成功是胡适等与黎昔非通力合作的产物。此外,本书对于研究《独立评论》的性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该时期出现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以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诗经学史研究,胡适的为人,罗尔纲、吴晗、闻一多等著名学者的生平事业等,都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剑锋 《文史哲》2012,(4):116-123
清末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和方宗诚《陶诗真诠》在归陶入儒时没有停留于概念化的文化归属上,而注意强调陶渊明不同于佛教、道教、隐逸等其他文化的个性,注意揭示其独特的存在特点、生命境界及其修养路径,即与天人同流一体、"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命境界和"素位而行"、"修身以俟"的儒家修为路径,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为深细和系统的儒家陶渊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