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称“黑马大叔“张小平生于1954年。面对媒体.他说自己是幸运的,30年来的恢复高考、“干部四化”等“好机遇”都被他碰上了。谈到自己见证了新中国广告三十多年.他对自己能成为“国内广告殿堂”的石头深感荣幸。而事实上,他对中国的广告和设计的发展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8,(15):17-17
“这个孩子从小就很独立。也有自己的想法。练上手球就是他自己选的。”妈妈张玉梅说得很平静,“初三暑假,我们家本来计划等他从苏州比赛完回来的第二天全家一起去九寨沟旅游,但张星到家后拿出来一份东西.我们一看。是江苏省手球队的大名单.上面写着第二天要去苏州报到。我们就问他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说.他要去苏州练手球。”第二天,  相似文献   

3.
李珣是回族先民,他以卓尔不群精神,于“夺春艳以争鲜”的花间创作主体倾向之外,另开“境界高远,词格庄重一路”。以词显现人格亦较为成功,对宋祁、晏殊、欧阳修、柳永、周邦彦、苏轼、李清照等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县人(今河南宜阳),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早熟的天才。前人评他“奇峭”(张碧)、“鬼才”(宋祁)、“瑰诡”(严羽)、“语奇而入胜”(周柴芝)、“幽深诡谲”(火兆文燮),但对于前人共同肯定的李贺诗歌虚荒、诞幻的心...  相似文献   

5.
立志“为人先”,“小意”改名“超兵” 贺超兵这个名字.当今中国广告传媒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贺超兵本来叫贺小意,超兵是他自己改的名字。小时候.他觉得”小意”这个名字不大气.太平淡了。上四年级的时候.他自己去派出所软泡硬磨改成“贺超兵“.这是因为小时候他看到身边的哥哥姐姐都是红卫兵.很风光.所以想要超越他们。  相似文献   

6.
缘起:一堂走了样的讲评课 这一堂课要评讲的作文题为“《xxx》读后感”。上课伊始.我引导同学们一同回忆了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简介主要内容,作者,举例说说收获,发表读后感想。着重强调了把“感想”作为重点突出来写。此外。还应注意一下首尾呼应。这一环节完了之后.便是“例作评议”。“谁愿意念念自己的习作?”一阵沉默过后。又是一阵沉默。“吕鹏.你来读读好吗?”我的目光“锁定”恹恹的吕鹏。这个孩子,平时生龙活虎的,可一到作文课就打蔫,而今天好像特别投劲。显然是这篇作文写糟了,给他带来了不快和忧郁。我想:何不借这次机会让他读读习作。由同学们给他来个“病例会诊”,促动促动他呢?  相似文献   

7.
阮红松 《社区》2011,(11):18-18
翻开当今的一些热门报刊.经常看到一个栏目叫“悦读”.瞧着有些不顺眼。以为又是“网络造词”惹的祸。阅读了文章,就明白了,放在这类栏目里的东西,的确让人眼睛好受,脑子轻松,阅读的确成了“悦读”了。后来。我又把这个栏目移到自己主持的文学刊物.很负责的老校对以为我出现笔误.将“悦”改成“阅”,我笑着对他说,再这么落伍,  相似文献   

8.
回绝的理由     
寒江穆 《社区》2012,(29):63-63
同事小李和我一样,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半年前.因为孩子小,他把父母接到城里,一来帮忙照顾孩子,二来可以尽尽孝心。可时间不长,小李就向我诉起苦来。倒不是因为生活上有什么磕绊.而是他父亲太爱“显摆”.经常向小区里刚认识的那些“老哥们儿”炫耀.说自己的儿子在某大机关工作.有什么事尽管找他,为此给小李“揽”了不少事儿。  相似文献   

9.
王友谊 《金陵瞭望》2007,(22):56-56
在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问大臣李克选谁为相.李克遂提出了“五视”: “居视其所亲”:看他平常都和谁在一起。近君子,远小人者,可用。“富视其所与”:看他何以支配自己的财富。接济穷人而不贪图享乐者。可用。“达视其所举”:看他处于显赫位置.何以选拔部属。任人唯贤而不唯亲者.可用。“窘视其所不为”:看他处于困境的时候.能否节制自己而不变节。苟且偷生者.不可用。  相似文献   

10.
沈元  陈向俞 《金陵瞭望》2011,(11):22-23
14年来.他扎根社区,辛勤耕耘,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承诺落实在分分秒秒:14年来。他带着满腔忠诚和永恒信念.为人民群众守卫着平安和谐.他所在的社区被称为“最安全社区”:14年来.他忠实实践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社区不走的110”……他就是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白下分局瑞金新村社区民警——蒋自有。  相似文献   

11.
汪昭 《市民》2006,(3):35-35
形容丽江花园整个事件的发展,可以套用一个广州媒体爱用的词——“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觉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巴金的创作活动与托尔斯泰的论述是相吻合的.巴金是在感受和体验了各种悲哀而难以排适之后才开始创作的,所以,他首先是悲哀的体验者;他又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倾诉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所以他又是悲哀的表现者.听听他自己的表白:“我虽不能苦人类之所苦,而我却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的,我底心里燃烧着、种永远不能熄灭…  相似文献   

13.
她没有拆穿他.只是因为她相信.他不是恶意的.所以她把那50块钱“借”给他.因为善良的她相信有一天,他会回来改正自己的过错。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2008,(1):8-8
现实工作里,有时你会被你的老板当作他的“2号”来对待:当他出差时,你代替他去开会;让你无数次代表他去拜访客户;让你来负责部门基层员工的发展问题。他会给你无数的暗示,让你觉得自己将是他职位的第一候选人。这时,你一定会想向他提出请求,希望能把自己的职位名称改成“助理经理”或“副经理”——实际上你已经在从事这个职位所要求的事情了。但是,公司里目前却并没有设定这样的一个职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该如何去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大地,有一位被誉为“东方第一奇人”、“中国第一超人”的人.他的特异功能,早已通过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播放.名闻遐通。凡在“东方之子”中看过他神功的人无不为之折服、倾倒,为不己。从昨日到今天.他原本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爱国之心,爱民之情: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积德行善.爱洒人间: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耳誉.以及短短七年便向社会、家乡和人民捐款八千多万圆,使他又跨入了“中国大慈善家”的行列。他是谁?他就是充满神秘傅奇色彩的著名社会活勤家、全国政协委员──天地…  相似文献   

16.
李开复 《社区》2010,(35):52-52
来哥伦比亚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我刚走进自己的宿舍.就看到一个棕发碧眼的男孩冲我微笑,“嗨,我叫拉斯,把东西放在这里吧。”他就是我的室友拉斯,我们后来住在一起整整两年半。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从来不以“爱国者”或“救世主”的形象自居,他从来不说什么“拯救国民”或“拯救看客”之类的话,而是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复仇”。但作为后来者,不能简单地理解鲁迅的“复仇”方式,它不是心胸狭隘,不是睚眦必报,而是以激烈的方式去刺激那些看客早已麻木的肉体与灵魂,让看客无戏可看,无处躲藏,无法熟睡。这是鲁迅以非常的方式去“爱国”,去“救世”,其“复仇”的方式,就是他“疗救”国民的方式,正所谓大恨之中必有大爱。  相似文献   

18.
“太史公曰”是指司马迁《史记》各篇人物传记结末的评赞文字.先秦史家写史都没有这类文字,这种写史体例是太史公的独创.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般只能在写人叙事中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美学思想.司马迁为弥补其不足,在人物传记之后加上一段“太史公曰”,以此来直接地评判历史和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无拘无束地抒发自己的情志,驰骋自己的文思,展现自己的才华.·他对那些伟大、崇高、善良的人物,倾注自己无限的热爱与敬仰之情;从而表达对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的追求;对那些卑鄙、好邪、阴险…  相似文献   

19.
《金陵瞭望》2011,(16):38-39
在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三十年来.殚精竭虑.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重誓言和一名检验检疫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他先后获得国家质检总局“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人民满意公务员”、江苏省级机关先进工作者、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十佳勤政廉政好干部”、  相似文献   

20.
在曹友楠“双规”期间,他将自己的腐败行为归结为“59现象”:跌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根本原因是自己长期身居领导岗位.失去了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特别是在快退下来的时候.“59”思想比较严重.在金钱和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曹友楠痛心疾首的忏悔.不由让一个积胸许久的问题再次冒了出来:为什么会有“59现象”,“59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追问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