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研读就会发现,《月牙儿》小说文本充满了女性意识。具体表现在文本的情绪化结构、女性话语表达、男性缺席结构、女性的自省以及性欲等方面。作家老舍从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以其对贫困的独特理解,他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既在显示下层妓女生活悲惨境遇的同时,又表现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主人公的独立精神被现实的黑暗所吞没使小说的悲剧性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性认知结构的形成等视角考察相关话语悲剧性机制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当代现代主义小说是直逼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范式的一股思潮 ,也是当代文学现代性建构历程的突出表证。当代现代主义小说范式的建立由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发韧 ,经刘索拉、徐星的非主流形象探索与马原洪峰的文体实验后 ,莫言又以浓烈的民间意识强化了现代主义文本的感觉色彩 ,最终以先锋阵营的出现而完成 ,总体上体现出突围中建构的演进规迹。  相似文献   

5.
网络穿越小说是最具有网络文学特征的小说类型,它以现实的缺席作为结构文本的潜在性小说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与当代社会构成了反讽关系:一是作品文本层面生活景观的史诗性与戏剧性和当代实存层面的散文化生活景观构成了反讽关系,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匮乏与欠然状态;二是穿越主人公的高大完美与当代主体性的悲剧性处境构成了反讽性关系,动摇了传统的小说创作理论。这使得网络穿越小说有着潜在的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6.
小说《这边风景》存在着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和“小说人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政治话语表达政治意识形态的声音,在文本中居中心支配地位。日常生活话语表达日常生活内容,总体上是对政治的疏离,但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在小说中居于次要地位。“小说人语”是作者在《这边风景》正式出版前于每章末尾所加入的一种回顾性反思话语,它实现了对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的反思和超越。多重话语的表达与纠结,表明了《这边风景》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明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宋代小说<西湖三塔记>的改写是在理学话语干预下的文本重构.由于理学话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教条化,导致其试图在许宣身上实现的道德理想意外落空,而被否定和蔑视的白娘子却逃过话语的罗网展现了本真人性,这一文本事件折射了理学话语普遍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相似文献   

9.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10.
民间叙事有其固定的叙事模式,体现为叙事母题的不可随意更改和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叙事的“本真性”特点,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众真实的生活。以刘三姐传说为例,在古代文本被整理、记录的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民间叙事文本中被加入记录者隐藏的叙事,目的在于重塑与民间叙事不同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声音。因而在叙事文本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话语和声音。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的"欧穆亚"说是对西方"幽默"理论的合理误读。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的角度看,"欧穆亚"说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由历时而共时的三重视界的重叠:首先是屈原冲突性的悲剧人格外化出的文学精神,其次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幽默"观念,基于两者与王国维文化人格的"家族相似"性,"欧穆亚"由误读而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和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欧穆亚"显在和隐在两重对话结构,使得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对本土文学和西方理论的现代性认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其英语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诗人宗教”精神,既追求“梵我同一”的神,又追求以虔诚之心以爱心实现人神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在具有印度传统的无处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传统意义的同时;又寓于西方关于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现代精神;达到东方“泛神论”思想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英语文学的魅力与东方文化情致共同铸造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3.
论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翻译幽默语言应首先具备识别幽默的能力。幽默语言的翻译虽非易事 ,但毕竟有其可译性。而归化 ,功能翻译 ,直译和注释法则是幽默语言翻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晋人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带着与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去抒写他心中的不平之鸣.书中辛辣的讽刺,至美的形象,表明庄子并没有"忘情".  相似文献   

15.
在关汉卿的《谢天香》和《金线池》杂剧中 ,无论是谢天香的聪明自卑还是杜蕊娘的心高气傲 ,也无论是钱大尹的工于心计还是石府尹的宽厚待人 ,或者是柳耆卿的呆头呆脑和韩辅臣的近乎耍赖 ,都是由他们的幽默喜剧性格所决定的 ,是纯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 )。作者对于这些尽管不无讽刺 ,但总体上则持肯定态度。剧中的幽默都是特有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的喜剧性格都不会有任何混淆之处 ,都在展示某种“恰当中的不恰当”,“和谐中的不和谐”。毫无疑问 ,剧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种幽默本质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成功地塑造了儿童形象。他刻画儿童人物形象的精湛技巧在于他擅于把通过儿童人物形象刻画所表达的思想同儿童的纯洁心理,生动优美且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及他们的幽默滑稽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谐趣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谐趣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主体的需求意识,另一方面,它是戏剧艺术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谐趣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凯尔特文化中的神怪故事、古希腊的人本意识,特别是世俗人本意识、艺术创作中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莎剧谐趣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向度,共同塑造了其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8.
探讨隐喻与幽默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者是如何为幽默之目的而使用隐喻的,通过对与话语中幽默创造相关的隐喻性认知过程以及对话语中幽默的研究,揭示出的隐喻的特性和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知识者的悖论式思维特点,是构成“诙谐”作为现代随笔观念的重要因素。现代随笔“诙谐”的美学内涵,表现为对“趣味”的赏玩和追求,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反抗权威、抨击专制、解构现实的一种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20.
滑稽辨说     
滑稽历来是“模糊”美学:本体不明,界限不清。它缺乏戏剧的实体性、幽默的高雅性和丑的内蕴性。它其实只是人的一种特殊审美心理模式。它异常活跃,无处不在。大众化使它失去高品位意义;喜剧化使它获得审美价值。滑稽是一种荒谬悖理的现象,亦即人类嘲笑自身不足的一种审美愉悦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