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在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好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问题,将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就人力资源开发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等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方式的演进入手,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对实现中国“两”个根本性转变”提出了可行的政策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旭章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论述了粗放经济和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条件。我国应该选择那一种增长方式,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凭主观愿望。要纠正对粗放经济和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误解;要全面分析我国高增长低效益的原因,单纯地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扭转低效益不现实。增长方式转变是市场的选择,不要“一刀切”,在我国工业化时期,粗放经济和集约化经济将会普遍地长期并存。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按生产要素费用最小的原则提高粗放经济的效率,要增加科学、教育的投入,加强农业,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继续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改善能源、交通、电讯等投资环境,要完善市场机制,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维度,基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的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与微观生产效率层面选取影响因素,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引进、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显著正相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因素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空间一致性因素为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因此,东、中、西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逻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刘迎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和紧迫性。 首先,我理解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形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我个人觉得它包括六个层次:第一,由改革的边际推动转变为存量调整;第二,由公有制经济外部推动转为公有制内部推动;第三,由计划当局安排的依靠资金投入转为市场调节下的要素有效配置;第四,由非专业化生产经营为主转向专业化经营;第五,由数量扩张带动增长,转向质量提高带动增长;第六,由主要依靠拼能源,拼设备转向有效保护和使用资源,合理运用设备。这六个层次归为一点,就是要由处延的粗放式增长向内涵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尝试更为深入、系统地分析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制度桎梏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阻碍,而制度变迁则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嬗变的重要解释变量的基本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消除制度桎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资源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主要来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性、粗放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国内外压力,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现代市场主导型模式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实现高消耗向低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势在必行。但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与政府自身的角色定位始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打破窘境的出路在于:更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深入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式增长的动因、路径和条件,并结合中国现实的经济情况,指出:要素的赋有状况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制度配合。粗放增长与集约增长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只要它们符合一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就都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0.
王馨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6-9
目前辽宁经济发展中粗放的投入产出模式、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生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的基础上,研究辽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辽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以及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沈坤荣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1,(4):7-9
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主要有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网络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等.为此,在发展战略上应作相应的调整一是构筑发展"新经济"的平台,二是转变外向开拓战略,三是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13.
14.
李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2-55
本文通过对资本及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分析, 提出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资本策略选择应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两个层面考虑, 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情况来做资本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2-55
本文通过对资本及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分析, 提出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资本策略选择应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两个层面考虑, 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情况来做资本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是许多后发国家采取的一种赶超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亚洲金融出现危机时,这一出口战略一时间陷入了困境。我国为了保持对外出口的强劲增长势头,采取了“拉动内需”的自主增长战略,其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三道防线,一面出击”。第一道防线是坚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大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力度,在跨国公司时代则要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领域;第二道防线是加强对重要产业的政策协调和倾斜,利用后发优势缩短甚至跳过某些产业升级阶段,防止重要产业被外资直接占领或被市场竞争挤垮;第三道防线是加强自主型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力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面出击,则是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以内养外,进占国际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芝梁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经济增长方式与产权制度李芝梁经济增长的原因何在?道格拉斯·诺思等新经济史学家通过对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认为: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则是产权的设置、明确和变更①。本文拟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探讨,得出... 相似文献
18.
崔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42-47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与工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培植和发展主导工业、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从而在提高整体工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建立起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效利用能源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制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辉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7-80
采用中国28个样本地区1992-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有双重影响。分析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形成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私有产权制度的认可和扩大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且显著;产权保护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虽有显著影响,但系数较小。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着眼于改革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和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建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文章首先对规模经济进行分析,指出规模经济对企业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但规模经济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文章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规模经济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目前企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要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资产优化组合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