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证券市场中长期存在的痼疾"退市难"问题出发,在沪深两市刚刚发布新退市制度的大背景下,以深市的新退市制度为重点进行研究。首先,对比了深市新旧退市制度在终止上市环节的差异。其次,以深市截至2013年4月10日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但仍未退市的*ST公司为样本,假设新制度在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观察新制度在2008—2011年间在终止上市环节上对样本的约束力。通过研究发现,新制度对于*ST公司的约束力确实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证券市场中监管者在新形势下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二板市场的建立是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退市制度的存在是二板市场健康运行的保证.文章以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的创业板市场为基础,分析了成熟二板市场退市机制的成功经验,从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两个方面指出我国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规则咨询文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主板退市规则存在退市标准单一且缺乏操作性、退市程序冗长、上市公司缺乏申诉权利、股票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对主板市场的退市标准、退市程序、风险警示制度、退出渠道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存在退市标准过于宽松、退市程序乏善可陈、重新上市标准有失公平、退市整理期实际意义有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现行规则来看,我国对境外企业境内上市持两种制度安排,一种模式是涉外IPO上市,另一种模式是存托凭证上市。相较之下涉外IPO上市的制度设计还不完善、适用范围有限,其该何去何从,值得思考。本文从两种模式的现行规则出发,比较了两者在几个基础证券法律问题上的差异,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发展优势。两种模式不是二元制的对立模式,一方面参照境内企业IPO上市规则的涉外IPO上市更具有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存托凭证上市规则有利于境内外差异性的探索,可互相借鉴。本文从建立双重上市标准、确立涉外专用披露表格等方面提出相应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我国退市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保护上市公司的壳而进行恶意重组;对公司上市功能的错误定位;对投资者利益的错误理解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退市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基于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以及加强证监会在实施退市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业绩变化和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新股发行之谜”也存在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中,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均进行了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相对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业绩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偏离了公司最优化决策,损害了公司的长期利益。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可以设置创业板差别化的准入标准,并适时推出注册制,继续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建立投资者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着明显的IPO抑价现象,并且在其上市的公司背后大都有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他们通过协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企业和自身投资活动的增值,创业资本对创业板市场IPO现象存在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以2009年10月23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间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153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创业板IPO抑价度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执转破制度与企业退市制度是两项解决“问题性企业”清退市场问题的法律制度,它们虽独立存续,但基于相关制度的规则基础与内在机理,以及具有契合性的价值诉求,应当促使它们融会发展。上述两项制度就运行现状而言,存在各自运行、启动不足以及对接不畅问题,还存在司法与行政主导的不同模式的协调困难。解决的路径在于,加强两种制度融合立法,建构两种制度融会模式,完善两种制度对接机制,进而实现制度融会的常态化运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退市的基本情形和退市制度的利弊,列举了纽约、香港、东京三大证券市场的有关退市制度的程序、阶段、办法等规定,分析了我国不久前发布的<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我国退市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关联重组与利润操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市场在制度设计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使得上市资格成为稀缺资源。大量企业上市后经营业绩下滑 ,为了保住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 ,具有利用关联重组手段操纵利润的动机。重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情况和非经营利润比例的变化情况表明 ,在关联重组中确实存在着利润操纵现象。应当加强对关联公司重组的监管 ,打击利用重组操纵利润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退市的基本情形和退市制度的利弊,列举了纽约、香港、东京三大证券市场的有关退市制度的程序、阶段、办法等规定,分析了我国不久前发布的《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我国退市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IPO有助于增加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冷销市场上进行IPO的公司上市后利润率高于在IPO浪潮中上市的公司,在浪潮早期上市的公司生产率及其上市后盈利高于在浪潮晚期上市的公司。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1~2007年期间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的422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程度:(1)与风险投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保荐制度的实施、财务杠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因素负相关;(2)与公司成长性、公司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持股等因素正相关;垄断性行业的发行公司IPO前的盈余管理程度较低。但是,实证研究没有发现前十大保荐机构能够降低IPO前盈余管理水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经历了市场的长期呼吁与漫长的等待之后,沪深交易所完善主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终于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公布了。尽管还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但对于今年上半年推出沪深主板退市制度的承诺,监管部门显然没有食言。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创业板上市的58家公司样本和中小板上市的58家公司样本,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发行中的抑价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公司治理来看,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创业板IPO抑价程度越高;高管薪酬越高的公司,创业板IPO抑价程度越高。从发行特征来看,发行市盈率越低,中签率越低,每中一签需要的资金量越小,创业板IPO抑价程度越高。分析结果没有发现风险投资的持股会影响创业板抑价程度。  相似文献   

16.
股票期权在西方国家已经有 2 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文章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的先天优势 ,探讨创业板股票期权制度的设计规则 ,并在目前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 ,就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具体设计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快递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快递公司开始选择上市发展.而在上市模式中,借壳上市相较于传统IPO挂牌方式来说,申请流程更加简化,等待上市的时间也更短.文章以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上市事件为主要案例,采用事件研究法对顺丰控股借壳上市后所形成的短期市场反应做出分析,由此来研究顺丰控股借壳上市公告日前后财务效应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此变动情况给其他迫切需要上市的公司提供可参照借鉴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2006年到2011年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新股投机行为对IPO抑价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股投机行为与IPO抑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级市场资金、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波动程度等代表新股投机行为的指标均对IPO抑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处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权益资本市场源头的IPO市场矛盾突出,IPO抑价与股市长期表现不佳,企业上市难而居民投资新股的需求旺盛。2015年预期开展的注册制改革被迫暂停,亟需对新股发行体制的整体思路进行重新定位。需从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三个维度,对IPO的本源与核心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厘清权益资本市场发展中面临的谬误,并指出关键的出路。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矛盾来自对IPO本源功能的错误配置,供给垄断打破了IPO长周期、高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引发一二级市场的价值分离,使得市场整体失去长期投资价值。市场化的发行机制为理论和各国实践所认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在于使IPO归回本源。只有通过放开IPO供给使之与需求趋于均衡,让市场自身经历凤凰涅槃,才是解决整个市场系列问题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2012年在中小板上市的54家企业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2012年我国取消网下配售股份三个月锁定期限制之后,制度变化对于中小板上市企业IPO抑价率的影响。总体来看,这一股权锁定制度的取消降低了中小板上市企业的首日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