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其内容无不包含着人生的某些哲理,无不对读者进行某一方面的人文知识教育。凡不符合人性的作品,生命力一定不强。  相似文献   

2.
张捷夫是1927年生人,“文革”前长期在太原市政府市长办公室工作。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且文笔练达,人称“太原市政府一枝笔”。  相似文献   

3.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诗人臧克家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语言要有“味”的道理。其实,这里的“味”不仅仅指“情味”和“趣味”,还应包括“理味”。所谓“理味”,即文章的语言言约而意丰、隽永而警辟,能洞悉社会、透视生活,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智的开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翻译学传统本质上是一个文章学的传统。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信达雅”的实质就是传统文章学要求的“德学才”。“译文三合义体气”是对“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从文章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检验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义”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契合,“体”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形式上的契合,“气”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气势和文章内脉上的契合。“信达雅”是译者条件“,义体气”既是翻译原则,又是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5.
玉晗 《新天地》2012,(11):4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里的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副应付的本领也是文章。人若能如此,做事自然胸有成竹,落笔如神。人到了老年,已充分感悟了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也应学会怎样巧妙地应付一切——特别是与家庭、邻里、朋友、路人怎样和睦相处。而不会为芝麻绿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发式是中国古代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表征。文章叙述了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主要发式及演变概况,澄清了对一些词语的误解,如“被发”,不仅指“披发”与“散发”,而且也可用来指“剪发”和“辩发”。  相似文献   

7.
俭约是中国文化中衡量做人,做事,成为君子的一项重要参数。普通民众要以俭约作为行事准则,为政者要以俭约作为提升政绩、练达品性坚守的信义。人们不能以发展经济作为可以恣意挥霍资财的借口,因为只有知足者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孔子置身于“礼坏乐崩”的大混乱中,特立独行,创立“仁”学思想体系,期望以“仁”释“礼”的方式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使社会各阶层能继续尊崇贵本俭省的祖训,实现俭以养德的目的。孔子的俭约思想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根基,是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大力提倡的美德,是必须坚守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写出好的文章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写出好的句子。那么 ,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是好的句子呢 ?一般来说 ,一个好句子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 ,即就是句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正确性”是一个语法概念 ,它首先包括语音和词汇正确 ;其次是语法正确 ,主要指句子结构完整、主语恰当、主谓一致、时态正确、指代明确、标点符号合理等等。但一个仅在语法上正确的句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好句子 ,它同时必须具备句子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一个句子能有效地传达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它主要指句子在修辞方面应具有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马斗全 《社区》2008,(11):15-15
“读书种子”一语,近年常被人提起,亦多有文章谈之。一般都用来指爱读书的人、大学问家,例如说“陈寅恪是杰出的读书种子”、“钱钟书是难得的读书种子”、“在全国招三十名读书种子推荐出国”等。此间的有些大词典也释为:“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0.
法学学术论文的写作 ,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欲写出高水平的法学学术论文(亦称“法学学术理论文章”) ,必须既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坚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功底 ,又掌握并且能较熟练地运用写作技巧。现就与此有关的问题 ,阐述如下。  一 概述学术论文 ,也称学术理论文章。它是指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内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法学学术论文 ,是指在法学领域中对某个学术理论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研究 ,并且表述某些研究成果的论文。“学术” ,是指有专门的、系统的学问和方术。“理论…  相似文献   

11.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1):16-17
考场文好的开头能“醒”人眼目。让入神怡;好的结尾更能在“最后一响:”之时再次感动阅卷者,使之出手慷慨,从而获得高分。为了避免离题之虞,考场文最佳的结尾法要数卒章明旨,画龙点睛。或许有同学认为,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收笔时把“文题”或文题中的“中心词”“点”进去,能照应头就是了。其实,画龙点睛中的“晴”不尽指“文题”,它应是“题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骈文“类俳”之说。最初,批评家所言“俳”既指文章“俳偶”追求文采审美但缺乏政教意义,又指“俳谐”之文具有娱乐性而不够庄重,还指“俳优”文人作为政教体系附庸的身份处境。古文运动兴起之后,宋代出现了立足文章本体的四六批评。其所谓“类俳”是文章学层面的专门批评,强调文学审美应与思想内容统一,辩证地指出娱乐之“俳”有其得体意义,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主体性。宋四六的“类俳”批评表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读后感,是指读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什么人的什么文,有怎样的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文章太守”最初由欧阳修提出,但它后来不是只指一个人,而是一个复数概念,是具有诗性精神的扬州地方官的统称。古时候科举取士,文人当官,其中多有文采风流之士。但是他们在别处没有“文章太守”这个称号,到扬州却能荣膺此名。无他,盖缘于扬州地方诗性人文的精神特质,人与地精神契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的文章教学通常指普通文章教学、专业文章教学和变体文章教学的统称。它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正轨”,又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正宗”,还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正课”,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它必须在学科本体的关怀下建构,要立足于智育的“求真”、德育的“向善”、美育的“崇羡”;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建构,要致力于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可视性”是指文章所写内容如锦绣、绘画、器物雕饰一般具有视觉呈现的功能和效果.刘勰关于文章“可视性”的论述与他感观形式审美批评的理论风格密切相关,亦受当时的“形似”文风影响;从根本上讲,扬雄的心声心画论及中华美学“目观为美”的观念是刘勰文章“可视性”思想的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17.
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是较为全面的,片面地强调“政治功利”说是不符合作者的文学思想的.曹丕论述文章的价值,是基于他对文体功能的认识来分别对待的.“经国大业”侧重指那些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不朽盛事”则侧重指学术文章及文学作品.基于曹丕论文的对象主要是指学术著作及诗赋作品,所以,它的核心是“文章不朽”说,同时对文章的社会地位及艺术作品抒情言志的功能和审美价值都做了充分的肯定.他的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注重政治教化的实用主义的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试论鲁迅杂文的体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式一词,最初见之于《文心雕龙》《体性》篇,指的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对《文心雕龙》深有研究的鲁迅,在《坟》的《题记》开头说自己这一本杂文集中的文章“体式上截然不同”,因为《坟》中除杂感之外,还有论文、演说辞、读书随笔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因此鲁迅所说的“体式”,指的也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  相似文献   

19.
《尾生的信》是芥川龙之介在大正八年二月,也就是1919年在他27岁时写的一部作品。本身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典故《庄子·盗跖》中就有这么个说法“尾生与女子期于粱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文章的题目为“信”,那此“信”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人曾指出这里所说的“信”为“信任之信”,我却认为此处的“信”为“信仰之信”,虽谈“信”但是通篇文章却不见一个“信”字,但又是由始至终却始终能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也正是那种无形的“信”来支撑着全文。另外文章还反复的出现了一句话“但是,她还是没有来。”因此“等”也成为了此文的另一主题,因“信”而等,因等坚“信”。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辨析审美及审美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指 出审美对于心理健全发展和人格提升 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前者,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能沟通知与意、感性与理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运动。对于后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 的道德水平;使人产生“天人合一”感、社会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生产性”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