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萍  杜晓建 《社区》2002,(13):40-40
报载,某地老年人在小区附近空地跳舞健身,因播放舞曲声音大,引发了驻区居民特别是考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对此如果只从表面看,老年人“噪音扰民”实属不该,“板子”打在老年人身上,似乎无可厚非。但透过这件事情,却明显反映出老年人活动场所的的极度匮乏,特别是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社区内很难找到,使老年人无用“舞”之地。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居住模式与主观福利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代际居住距离为切入点,考察“亲子同住”、“分而不离”以及“既分又离”等居住模式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差异,同时进行影响异质性及影响路径的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呈正“U”型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更具优势,尤其是女性、年龄相对较低和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影响途径看,“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子女的经济支持、改善代际关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从而促进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其中,代际关系的改善是“分而不离”居住模式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2,(19)
以“五百”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社区服务系统工程。通过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五百”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爱心和社区工作者的真心,送到了千家万户。按行业组建了“金盾”、“白衣天使”等社区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达1万多人。全面实施“星光计划”,为社区老年人营造温馨家园。发动全社会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投资建设了“社区一线”网络受理系统,免费为特困老人和高龄老年人安装了呼叫器,逐步实现老年服务信息化。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站,监护老年人健康。进一…  相似文献   

4.
一些和老年人一起生活的年轻人,常责备老人家“慢”。不是说行动慢就是说做事慢,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那么,老年人生活慢好不好呢?应当说,“慢”是老年人生活的最佳方式,“慢”对老年人有利。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都逐渐衰退,所以对外界反应不够灵敏,行动上慢一些是不足为怪的。其实老年人行动慢,对于老年人的安全是有好处的。有关专家指出,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放慢:  相似文献   

5.
话说唠叨     
“唠叨”与‘唠嗑”、“闲谈”、“磨嘴皮”、“嚼舌头”、“闲磕牙”是相通的。不管怎么理解,也不论含义有何区别,姑且就统称“唠叨”,并由此而说说开来。唠叨是老年人宣泄内心忧郁的一种渠道,是老年人需要倾吐的内在表现,是老年人不甘寂寞的心理反映,也可以说是老年人自身固有的爱好和特点,若认为唠叨是什么毛病,并试图加以纠正,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有一种福利机构叫“老年人招待所”,长期向老年人提供价廉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假期。从2001年开始,“老年人招待所”将向55岁以上的人提供欧洲假期。“老年人招待所”开始的时候把两种观念糅合在一起,第一是向学生提供廉价住宿的青年招待所,第二是像北欧人开讨论会一样向各种年纪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1975年,“老年人招待所”开始在  相似文献   

7.
何谓现代老人?简言之,就是与时代共脉搏的老年人,与时俱进的老年人,时尚老年人,与“老顽固”、“九斤老太”截然不同。笔者实龄70岁,是出生在抗日烽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老年人在家中仍受尊重,家庭仍是他们目前主要的养老场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这是中国老年人的要求和意愿,它们互相制约,是衡量中国老年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搞好“老有所为”,不但能切实保障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也有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群的负担问题。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是赡养中国老人的有效方式。继续发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适合现代化的要求,才能逐步解决好中国老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会“忘记”的艺术,对老年人的延年益寿大有益处,但“忘记”是应该有所选择的。怀旧似乎是老年人特有的心理,但老年人的回忆应有选择,多谈“过五关斩六将”,而忘记“走麦城”,可使老年人在心里重燃青春之火,增强自己直面人生的信心。如果过分沉湎于以前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则会适得其反。每个人走过的岁月中都有欢乐,也有悲伤;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对医疗辅助的需求增加,“医养结合”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养老趋势。虽然“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是其实行过程中老年人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从法律规制视角而言,当前“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权益保障主要存在立法有缺陷、执法不规范、司法救济乏力、普法宣传不当等问题,需完善相关立法、深化执法规范建设、强化司法保障、改善普法宣传效果,以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消费者保健品消费态度问卷”、“老年消费者保健品购买意向问卷”和回归分析方法,对14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旨在探讨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态度在心理需求和购买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对保健品的态度和购买意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态度在心理需求和购买意向之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夏益俊 《社区》2008,(28):38-4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已成为老年人的聚居地,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高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加,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的依附胜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3,(1)
杭州市上城区高银巷社区建立了一个老年人慢性疾病心理健康爱心园,开设心理健康热线、咨询、谈心等系列服务,聘请上城区中医院专职心理医生定期坐诊,举办老年人心:自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并为老年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以求对症下药。此外,社区还成立“爱心服务队”,为社区老人提供“四心”(关心、贴心、耐心、热心)服务。为老年人建个“爱心园”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笑话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普遍较低,而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又需要为“啃老族”提供家庭和生活等方面的开支,长此以往,如果这笔开支成了“糊涂账”,对老年人的理财规划和家庭生活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将老年人个体经济行为嵌入家庭代际关系中,构建一个“代际共居—家庭代际关系—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并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IV Probit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共居能显著提高老年人劳动供给;代际共居的不同细分维度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影响的效应值存在差异,其中与经济不独立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影响的效应值最大;家庭代际关系在代际共居与老年人劳动供给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劳动供给产生“促进效应”,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劳动供给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老年工作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一是必须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为”,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为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出新贡献;二是必须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教”,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必须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他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老年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祥虎 《山西老年》2011,(11):54-54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老年人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进一步了解发现,这跟他们的“多趣”有关。老年人应该有哪些“趣”呢?  相似文献   

19.
最近,山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开展十万人“94年千里行”活动。这是全省老年人逐步实现体育生活化、普遍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向百岁进军”的一项重要意义的活动。 走步是百练之祖 老年人锻炼身体的  相似文献   

20.
《成才与就业》2009,(5):60-60
如今在美国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通过“老人游学营”边旅游,边学习。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老人游学营”的创始人是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马蒂·诺尔顿。1975年,他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首次举办“老人游学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