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飘飘 《北京纪事》2013,(6):108-109
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里,总有一些人用毛笔在地上表演或练习书法。它被人们称为地书书法。它算得上是北京一景,其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至于谁是首创地书书法的人,很多人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2.
北京人什么样?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是知书达礼、和气谦恭,外加一副热心肠.和孙金华接触一段时间后,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那抹不去的老北京印记.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吧,还愣是一点没改,广州话倒是认真麻麻(粤语,很糟糕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北京古城谜团重重,它们就藏在人们熟悉的京城名胜古迹里。北京城里的双龙布局遥感专家用遥感技术拍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惊奇地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  相似文献   

4.
梅寒 《百姓生活》2010,(5):17-17
北京可美,北京可大,北京人穿着雪白的衬衣坐在高楼里上班,北京人洗头发都用那种飘着香味的洗发水……从北京打工回来的邻家哥哥,口若悬河地向他讲述着北京。北京就像一个多彩的万花筒,走进他18岁的梦。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底,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引起了市民热烈的反响,我也由衷地赞赏。我小时候总听老辈子的人讲:"人活在世上,对人要厚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北京涌进大批外地的人才,有保卫北京的解放军及其家属;有来北京做买卖的商人;有求学的学生;有大批参与首都建设的建筑工人……北京人对这些"外地人"特别热情:他们打听道、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有轨电车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它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老人们说起电车来仍津津有味。当年北京人管有轨电车叫diangdiang车,这个叫法是北京人的专利,民国的期许多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唯独北京人给他取了一个这么形象的名字,而且一叫就是几十年,至今老人们说起来仍然这么称呼它。这种有轨电车行进中没有喇叭,没有汽笛,司机不停地踩踏脚铃,以警示行人和其他车辆。脚铃是铜质材料制作的,外形好像两个大饭碗扣在一起,声音清脆洪亮。尤其是老司机,他们能踩踏出有节奏的diangdiang声,所以说老北京的diangdiang车是因其声响而得名的。  相似文献   

7.
买新房后认识了装修工小王,休息时我问小王:“老家哪里的?”他面带羡慕和遗憾地回答说:“东北吉林,你们北京人多好啊!”我告诉他:“其实你们的老祖儿也是北京人。吉林是女真人的发祥地,他们从白山黑水间一路拼杀到北京,统治北京一百多年,他  相似文献   

8.
胡剑龙 《今日南国》2008,(17):13-14
“那时人们希望到处都是商品,30年前北京人梦想的天堂,也许比今天还要寒酸。”北京作家石康在一篇文章里感慨,30年。北京走完了1000年。30年前的北京居民,没有多少人会料到奢侈品——小轿车会如此迅速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他们更不会想到,当年最“潮”的“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30年后却早已与流行无关。  相似文献   

9.
1996年7月我在《北京纪事》上留下篇“潇洒飞扬不留京“的文章(后被编辑改为《北京留不住人》发表)就信心百倍踌躇满志地打包南下了。其实那会儿讲的都是那些没有选择留在北京的同学的故事,实际上毅然决然、斩钉截铁、毫不犹豫、费尽心机、甚至死  相似文献   

10.
万佳欢 《今日南国》2009,(14):59-6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奥组委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史无前例地让武术成为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其中的煞费苦心地球人都知道——武术是中国独有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北京纪事》从来没有忘记首都人的责任和使命,从来都看重首都人的荣誉和骄傲。但 1993年9月期的《北京人距文明有多远》却充满忧郁地数落了北京人一顿。星移斗转, 文明的脚步在向前,今天的坎坷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北京30至50岁单身人数约在10万人左右;2002年,北京、上海等地这个年龄段的单身人数分别达到约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六成;而到了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  相似文献   

13.
马力 《百姓生活》2013,(4):21-21
高树义,山东鱼台县人。1993年,他到北京打工,工作是收废品。一晃19年过去了,高树义在北京扎下了"根儿"。社区干部雪中送炭北京门头沟城子兴民社区,是高树义刚到北京时的落脚地。"俩眼儿一抹黑,根本找不到工作。"高树义回忆,刚来北京时,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眼瞅春节快到了,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凑够"。走投无路时,城子兴民社区的干部  相似文献   

14.
1994年,记者看到了古老的王府井被外地人的小摊小贩所包围,假货横行,次品充斥。这一年的10月,我们发表了《谁承包了王府井》一文,在文章中,述说着作为北京一员的北京纪事人的困惑与感慨:这样发展下去,王府井还能被称为著名的商业街吗?谁能说清王府井对于北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即便是在旧时轻商的观念下,王府井在北京人心中始终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它是北京的一个象征。象征着北京的繁华,见证着北京辉煌的文化成就,折射出中国商业的斑斓色彩。十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近王府井时,我们庆幸地发现,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勤屁说明; 北京前门杨梅竹斜街61号是湖南酉西会馆旧址。六十四年前,二十岁的沈从文子身 一人到北京,就寄宿在这里。在这个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的一问窄而霉的房间里,沈从文 艰难地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涯。北京酉西会馆旧址$沈从文研究室  相似文献   

16.
薛立永 《社区》2012,(6):45
在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总有一位头戴一顶绣有"志愿北京"字样的红色棒球帽的老人出现在这里,热情地为身边的问路人指路。他就是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文明奖章获得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82岁的谢亮。有人做过统计,10余年来,谢亮每天平均约为1500人义务指路,重大节假日人多时每天连续不断地要为三四千人指路。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他就接待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四朝古都的北京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城里走不了几条街就能看见古迹,就算是无意穿过条胡同都有可能错过了一位名人的故居。不比故宫、颐和园、北海、圆明园等声名在外,被游人踏破了门坎的风水宝地,在北京,还有一些被很多人遗忘或忽略的“风景”。它们同样历史悠久,富藏典故,而且是你可以兴致一来抬腿就能去的地方——更妙在不用让你支付任何门票费用便可一饱眼福。如果说故宫、颐和园等地是北京的门面,北京的前院;那么这些潜藏于四九城中被大多人忽略却暗藏玄机的地界则像是北京的后花园——平易、古朴还带着难得的自在风情。  相似文献   

18.
一直在小地方生活,不了解王朔,也不了解北京人。读了王朔几篇骂名人的文章,一是不理解这么大的作家为什么突然准备长期骂人;二是对王朔那么随口拈来、人骨三分的语言感到惊奇。这几个月来北京工作,与北京人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突然醒悟──王朔是个北京人,他爱骂人,他骂得精彩,无非是表现了北京人的一般特征。 北京人像上海人一样,有大城市人那种优越感,从内心里看不起外地人。但是与上海人不同的是,北京人有“攻击性”。上海人瞧不起你,大不了偷偷小声说个“乡下人”、“小赤佬”。北京人可就不同了。你开的是外地牌子的车,即…  相似文献   

19.
4月11日上午,2015年北京国际风筝节在北京园博园开幕.此次风筝节的主题是"放飞梦想、助力申奥",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韩国等13个国家,我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风筝爱好者300余人.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翱翔、争奇斗艳,观众们大呼过瘾.  相似文献   

20.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09,(12):80-81
一阵阵秋风吹得北京城可大街满胡同地瓜果飘香,爱吃的北京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拨接着一拨的时令水果。眼看着一嘟噜一嘟噜绿色儿紫色儿的葡萄、水灵灵的鸭梨苹果、金黄的哈密瓜……您瞧这一时半会儿的还真是说不清这时节到底有多少种水果上了市。反正是一兜一兜地没少让老百姓提溜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