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翟文 《新少年》2014,(7):31-31
“脆馍片”不是馍,而是一条狗的名字,是在老家和我相处一周的好朋友。 我是在一棵花椒树下见到这条母狗的,它被拴着,却不断向我发出低吼。当时我正在吃脆馍片,看到它盯着我手中的馍片看,就顺手扔给它一块,不过扔得比较远,它又不能自由活动,于时,它伸出爪子把馍片拨近了一点,便开始享用美味。  相似文献   

2.
风箱呱嗒声     
苏北这地方喜食烙馍,做烙馍便离不开锅戗子、鏊子和风箱。提起风箱,我便想起儿时常听到的一句戏言:“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指得是我学习成绩差,既要受老师批评,又要挨家长责怪,母亲大多在做烙馍时,与邻居闲聊解闷儿,顺便就对着我嚷嚷出这句话。于是,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拉风箱的呱嗒声。  相似文献   

3.
话说晋南馍     
我生长在山西南部的一个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晋南人。晋南人爱吃馍,吃了一辈子白面蒸馍,还是吃不够。也曾天真地想过,假如有一天,人人都吃面包,没有白馍咋办?其实,这是杞人忧天,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断定未来的日子会更加丰富多彩,你爱吃面包就吃面包,他爱吃白馍就吃白馍,各有各的自由,谁也不会干涉谁。 我家乡的馍,也叫卷子、  相似文献   

4.
过度而反     
凸凹 《山西老年》2012,(7):46-46
苦茶啜后,再饮白水,水是甜的。 啖过苦瓜,再嚼素馍,馍也甘美如饴。 蜜水饮多了,不仅不再甜,相反,还会生出涩味。  相似文献   

5.
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场域,年馍传统作为地方性知识和群体文化的特质已经成为村落社会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语境中,虽然年馍经历了制作材料、方法以及买卖流程等方面的变迁,但年馍的赠答这一礼仪性活动本身仍在延续,一方面是因为年馍作为文化符号在情感表达、流动空间下的地方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年馍为载体实现的礼物流动这一传统的固化形式深深植根于周口地区农村民众日常生活内部的运行法则里。通过对年馍传统的实践,民众再次对年节习俗进行复习、内化和传播,年馍传统便具有了抚慰心理、联络情感、建构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运城人和馍     
运城人和馍是分不开的。在饭店里,遇到一群陌生人,一进门便问:“这里有馍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群人才会像心里有了着落似地落座,不用问,这一准是运城人。火车上,听旁边的人说:“哎呀,这几天可把人饿坏了,就没吃成饭,那南方就没有馍。”  相似文献   

7.
羊肉泡馍     
<正>经人指点,寻觅到正宗羊肉泡馍。店面门楣上挂老某家羊肉泡馍招牌。进门,有小女孩引你入座。坐定,问你,要几个?好的是之前有热心人辅导,吃羊肉泡馍,不会问你来大份小份,问你要几个。两个行吗?小女孩咧嘴一笑,轻扬起秀发飘然而去。等她飘然而至身边,面前已摆好一只蓝花花大碗,碗里整齐地叠加两个饼。这是馍?看饼面上有烙着的焦黄色斑点,猜想这不是我常见的蒸汽而制的馍,应是烤制的。正望饼发怔猜想,秀发女孩大概看我呆相明白非本地客,就轻声告诉  相似文献   

8.
轻松一刻     
《社区》2023,(1):64-64
乞丐和吝啬鬼乞丐到吝啬鬼家去乞讨。乞丐:“请给我一小块的肉吧。”吝啬鬼:“没有啦!”乞丐:“馍渣渣也行。”吝啬鬼:“也没有啦。”乞丐:“那就给口水喝吧!”吝啬鬼:“我们连水也没有了。”乞丐怒道:“那你为什么还坐在家里?还不快跟我一起要饭去!”  相似文献   

9.
增年 《山西老年》2009,(10):53-53
很久以前,农民无地或少地,只种粮食作物,因为产量低,填不饱肚子,便栽上二亩红薯,出上两三车。一部分吃鲜;一部分鲜储;一部分切片,晒成干,磨成面;一部分磨成粉,下成粉条。这样,可蒸、可煮、可做馍、可当菜,一下子就把生活安排了。那句"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话,就概  相似文献   

10.
凸凹 《社区》2012,(29):1-1
苦茶啜后,再饮白水,水是甜的。 啖过苦瓜,再嚼素馍,会甘美如饴。 蜜水饮多了,不仅不再甜,相反,还生出涩味,类似盐分摄取过量之后,嗓子胸在那里。  相似文献   

11.
按传统的说法“,吃粥容易消化”,这话值得商榷。有人对粥、饭、馍的消化吸收情况作了研究,结果是——糖吸收率:粥96.5%、饭99.5%、馍99.99%;蛋白质吸收率:粥56.1%、饭99.5%、馍99.9%。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主要是因为吃粥不必细嚼,甚至可用“啜”的方式咽下去。吃  相似文献   

12.
"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道出了山西南北两地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一般农家只能是种啥产啥吃啥。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晋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小麦较多,因此当地人便养成了爱吃馍的习惯。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晋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适宜种植黍子,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面可做糕,这便是当地人爱吃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如今,成天吃白馍大米、肉蛋鱼,天天像过年,把人都吃腻了,时常觉得没胃口。为改善一下口味,吃个稀罕,我叫老伴打了一顿“搅团”。吃着美味可口的“搅团”,不由勾起我对当年生活的回忆。“搅团”多用粗粮做成,是当年穷人的家常饭食。如今,人们很少吃它,青少年甚至连“搅团”为何物也弄不懂了。“搅团”又称“糊涂”。因它不费牙齿,很适合老年人食用,故也称它“老人喜欢”。据了解,在过去,“搅团”不仅家乡人爱吃,邻近的山东和西北人也爱吃。西北人把“搅团”称“撒饭”。虽叫法不同,但做法吃法却大同小异。小时候,我总觉得母…  相似文献   

14.
过度而反     
苦茶啜后,再饮白水,水是甜的。啖过苦瓜,再嚼素馍,馍也甘美如饴。蜜水饮多了,不仅不再甜,相反,还生出涩味,类似盐分摄取过量之后,嗓子鼻句在那里。热恋中人,过度的耳鬓厮磨,会生出隐约的厌烦;只有分  相似文献   

15.
过度而反     
正苦茶啜后,再饮白水,水是甜的。啖过苦瓜,再嚼素馍,馍也甘美如饴。蜜水饮多了,不仅不再甜,相反,还生出涩味,类似盐分摄取过量之后,嗓子齁在那里。酷寒之下,金属的表面结一层毛茸茸细霜,手摸在上面,会煞地缩回来,那感觉不是冻,而是烫。困久了,反而失眠;睡久了,反而还困。  相似文献   

16.
胡昌方 《老友》2009,(4):25-25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馍头"。《红楼梦》中这句话,道出了"人生必老,老而必死"的自然规律。然而,如何面对这个"土馍头"——人死了"后事"咋办?如何安葬?却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一个肩挑馍筐与饭罐的农家少女,正步履轻盈地向田间走去。微风吹动着她粗大的发辫,益显出这位村姑春风得意的神韵。两只追逐于饭罐的彩蝶,烘托出农家饭菜飘香。这画龙点睛的一笔,顿使这一屡  相似文献   

18.
过年的母亲     
倏忽之间,已在外当兵14个春秋,每遇过年,我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 做这些事情时,母亲的陈病就犯了,眼又涩又疼,各骨关节像被剁碎了一样.可她脸上总是充盈着笑意,抽空到镇上的车站,一辆一辆望那从洛阳开来的长途客车.  相似文献   

19.
历数北京小吃,只要没有宗教禁忌的,顶多五个之内就会数到卤煮火烧,好这口儿的人都亲切地称它"卤煮"。跟豆汁儿不一样的是这不是北京独有,我在新疆喀什和乌鲁木齐的夜市上都见过与其非常相似的做法,只不过跟馍一同沉浮的是羊下水,也巨香,推广开去.西安的著名小  相似文献   

20.
许多老年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长年吃粥,也有少数人用吃药粥作为对疾病的辅助治疗。据观察,长期吃粥的老年人一般比较消瘦,原因是他们的胃动力较差,如果吃粥的量过多,难以很快排空,会感到胃部不适;以同样体积的粥和米饭相比,粥所含的米粒少得多,如果长期吃粥,得到的总热量和营养物质不够人体的生理需要,难免入不敷出。传统的“吃粥容易消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有人对粥、饭、馍的消化吸收情况做了研究,结果是糖的吸收率为:粥96.5%,饭99.5%、馍99.9%;蛋白质的吸收率为:粥56.1%,饭99.5%、馍99.9%。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