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有学者认为始于贞观年间.从武德中的"稍有沙汰",贞观初的"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到高宗时的"长名姓历榜"、定州县等级、改铨历程式,再到武后时的糊名暗考、睿宗时的量阙流人,可以看出,统治者在应对选人与官阙这一矛盾时,所采取的由被动限制到主动"迎击"的措施变换,在此流变过程中,并未看到守选制的痕迹.可以断定,开元十八年(730年)推行的"循资格"才是唐代守选制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2.
唐代科举和铨选制度中的糊名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和铨选是唐代选官制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糊名暗考则是在这两个选官制度中先后施行过的考试方法。鉴于学界有些前贤对唐代这两种选官制度中实行过的糊名暗考法的论述偶有疏误,故略论于后。唐代的科举考试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形式。常举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63年)以前先后由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终唐之世,再无变化。报考常举的,既有中央园子监下属的国子六学及弘文、崇文馆毕业的生徒,也有从州县荐举而来的乡贡。由于常举的考试形式种类较多,录取的手续也较为繁  相似文献   

3.
一“皮子文藪”十卷,是晚唐現实主义詩人皮日休自編的一部詩文集。一至九卷是各种散文,第十卷是詩歌。关于書的命名及編輯的經过,作者在“文藪序”中曾作如下說明:“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寿州)东别墅,編次其文,复將贡于有司。发箧叢萃,繁如薮泽,因名其書曰文薮焉。”咸通丙戍,是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也就是黄巢大起义的前十年。我們知道,唐代最重进士之科,但当时考試还沒有糊名的办法(試卷糊名始于宋真宗时),一个人及第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平素文名。为了取得公卿们的吹噓,当时举子們通常是在考試之先將平  相似文献   

4.
西汉刘向所撰《列女传》依托人物事迹宣扬妇德的编撰体例开创了人物故事型女训的先河,据考证,《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在唐代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即贞观末年至元庆元年间),阳成天皇的文学侍读藤原佐世奉敕整理编撰《本朝见在书目录》一书。在其《廿杂传家》中记  相似文献   

5.
夏侯玄《时事议》的核心论旨,是要理顺中央吏部、台省长官与州郡中正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所说"伦辈"、"辈类"诸语,是中正在品第人物时使用的专业术语,与曹魏三年一定品之制有关,意指列为同品。官品制度并非始于咸熙元年之后,而是创立于曹魏初年。上品二品与起家官品的对应关系并非是相差四品,而是表现为多层次性。自九品中正制一创立,中正之"品"就与"家世"有关,具有"门第"色彩。但"资品"之"资"不是指门资、世资,而是指资格、资历,与"家世"无关。  相似文献   

6.
唐代官员的俸禄,主要包括职田、俸料钱、禄米三项。学者认为唐代官禄制度始终未有多大变化,其实不然。本文拟对唐代官禄制度的形成、发展诸问题略作考述,旨在揭示唐代官禄制度的全貌。唐前期的官禄制度唐代《禄令》最早颁布于唐高武祖武德元年。《唐会要》卷90《内外官禄》载:“武德元年十二月,因隋制,文武官给禄,正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正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  相似文献   

7.
鲁国“一继一及”继承现象再考杨朝明在商周史的研究中,继承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当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风靡一时,于是,殷人“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周人实行“立子立嫡之制”,殷周制度有很大差别,成了很有影响的看法。王国维以来,...  相似文献   

8.
董劭伟 《兰州学刊》2011,(7):141-149
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不同,呈式微之态。  相似文献   

9.
初唐四杰之称究竟始于何时?唐代史料中无正面回答,迄今所见的国内文学史家们的著作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提出的“高宗至武后初年”说;一种是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提出的“唐太宗贞观中年以后至武后当政期间”说;第三种可以称为“麟德说”,刘开扬先生在《唐诗通论》中定为“龙朔(661一663)和麟德元年间”,何林天先生则考订为“麟德二年”(其文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588期)。拙意此三说皆难成立,现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彭国忠 《学术研究》2007,(1):147-152
唐代试律诗的称名关涉到对试律诗类型及性质的理解。现存唐代试律诗有省试、国子监试、州府试、吏部试、制试、翰林试、奉试、科试、赎贴试九种类型,但唐人对它们并无统一的称名;宋代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称之为省试诗、省题诗、程试诗、试贴体、五言六韵诗等,以偏概全,不够科学;直到清代,才确立试律、试律诗的称名。“试律诗”之名涵盖了所有的考试类型,概括了所有考试诗的诗体特征,因而是唐代试律诗最恰当和科学的名称。试律诗称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诗歌认识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为了加强和回纥的联系设立了参天可汗道,其设立的时间应在设立瀚海都督府后,故应设立于贞观二十一年。而《资治通鉴》所载在"永徽元年"设立瀚海都督府则可能是记载错误。所载"龙朔三年改日瀚海都督府",应是"瀚海都护府"之误。  相似文献   

12.
监察官吏的选拔制度古已有之。在封建监察制度建立初始的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是制定了监察官吏的选拔、任用、奖惩等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增设了一批如校事刺奸、丞相左丞等新的监察职官。唐代对以卑察尊的体制作了重大改革,泛监察官吏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高级监察官员,提高他们的官等。如御史大夫,其官等起初为从三品,提高到正三品。宋朝建立以后,在吏部之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为审宫院)“以分中书之权”,与此同时,废除了唐代宰相推任御史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的官吏铨选机构大都是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管理,台官的任用则主要由都察院掌握。清承明制,制定了《钦定台规》,对严格选拔监察官吏有了很大发展。由此观之,历代监察官吏的领导体制虽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4,(6)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立法,所颁行的是《律》、《令》、《格》,但并不包括《贞观式》和《留司格》,以《旧唐书·刑法志》为典型的一组史料之所以发生贞观已有"《留司格》一卷"和"《式》三十三篇"的错误,是因为它们依据的是一个夹注混为正文的《国史》文本。两《唐书·刑法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册府元龟·刑法部》等处关于贞观十一年与《律》、《令》、《格》一起颁行了《式》的记载,都存在着因其所据文本有误而倒错了开元与贞观时代的问题,是断然无法成立的。正由于此,《唐会要》述当时只施行了《律》、《令》、《格》而不及于《式》,《唐六典》关于"皇朝"之《格》始于贞观而《式》则始于永徽的记叙,就更显其准确而值得采信了。贞观十一年确未制行过《式》,但以"式"来指称某些规范的习惯和对各种诏令的审定编纂,则出现了新的趋向,《永徽式》的制定和《律》、《令》、《格》、《式》并行体系的诞生,即是承此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谢保成先生关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意见的商讨.笔者认为,《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着手编辑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正式的编辑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八年五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谢保成先生则认为,《贞观政要》"着手编录"大约"始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编录时间在开元八至九年(720~721年),而"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呈玄宗的时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故其意见不为笔者所同意.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贞观政要》材料来源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七德舞》中两处说到《贞观政要》的材料来源于《太宗实录》。其一,“唐代祖宗功德之盛,莫过于太宗,而太宗实录四十卷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故事迹不易检查。斯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即吴兢贞观政要一书所以成为古今之要籍也。”其二,“惟(太宗)实录一书,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若依之以构思而欲求得条理,询属非易。此又(白)乐天曾用贞观政要,即(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以供参考之故也。”这两处都因说白乐天曾用《贞观政要》中的材料以构成《七德舞》一诗骨干而言之。但陈先生…  相似文献   

16.
唐代铨选重判,经过对《文苑英华》中的判文分析发现,科举之判虽然不全是司法性质的判,但与唐律有着一定的关系,判目中有部分题目直接来自《唐律疏议》,对文中的裁决处理与律法有着高度的一致。这说明唐代试判有着一定的普法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盛行的歌舞很多,最著名的有《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三大名舞。 《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阵舞》,是唐代宫廷乐舞。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破灭刘武周,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之曲流传。”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后,曾命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又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舞有三变,每变四阵,共52遍,有来往疾徐击刺等形象,并有萧管鼓合奏、歌者合唱。该音乐在汉族清商乐基础上吸收了龟兹乐成分,是唐最著名的歌舞之一。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安徽进士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撰《唐代安徽进士考》(以下简称《进士考》),网罗进士及第者凡三十二人。年来翻阅地方志与唐代文献,又复捡得有关唐人科第者十二人,兹依《进土考》之体例,分三大区考述。文中不妥的地方,敬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清·徐松《登科记考》三十卷 ,搜罗宏富 ,取舍精审 ,为研究唐代文史者案头必备之参考文献。然以一人之力 ,欲穷究一代科举之制 ,疏略之处 ,在所难免。后之学者亦多有补正。近观王其、周晓薇二先生刊登于《碑林》集刊第六辑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 0 0 0年  相似文献   

20.
唐代传奇作者萧时和,河南偃师人,南朝萧梁皇室后裔。约生于证圣元年(695),建中元年(780)尚在世,年近90。他以居士身份长期隐居嵩山,有重名于当世,曾参与大历浙东联唱。其传奇作品《杜鹏举传》,或即书目著录之《天祚永归记》,约作于大历中期,主要宣扬睿宗为天命所归。这是唐代较早采用入冥形式的单篇传奇文,对中晚唐小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