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景湖副教授编著的《汉语方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8.)是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此书为作者长期教学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且能博取众长,吸收科研新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方言学家黄家教教授看了这本书后激动地说:“如今正式出版,高校开方言课有了好教材,可喜可贺!”此书采用灵活自由而又富有弹性的编写体例。每章均由正文和参考资料(包括附录图表)两部分组成。作者将基本内容放在“正文”里叙述,参考资料编在后附。正文部分简明扼要,重点、难点突出,对学科领域里普遍接受的事实与原理作了较为全面而有条理的介绍,抉择精当且间有创获,独到之处甚多。资料部分则择优选录前辈、时贤对有关问题的论述(部分为作者本人的著述)和重要资料,作为正文的补充,既增大了教材容量又不囿于一家之言。资料与正文互相呼应,相得益彰。这种新的编写尝试目前国内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在秦汉史这幅古老而又叠合的画卷上,已留下了多少学者的辛勤心血,以致于后来的研究者大有“山重水复”之感。但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留珠近著《秦汉仕进制度》,却是“柳暗花明”的一项新收获。作者对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的秦汉选官专题,不拘成说,在庞杂陈迹中披沙拣金、钩沉发微,重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此书在学术观点、主题论证以及研  相似文献   

3.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詹姆斯·博纳在其所著马尔萨斯传记的一开头就说,马尔萨斯是“他那个时代最受人辱骂的人”。这种说法是很容易用文献来证明的。卡莱尔、科尔里奇、黑兹利特、狄更斯、迪斯雷利、马克思,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同时代的人,都强烈地谴责过“马尔萨斯牧师”和他的名声极坏的学说——正  相似文献   

4.
中村义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书,主要是阐明以革命前十几年的湖南省为舞台的革命运动及其经济史,并揭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是,中村在本书中并没有总结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独特见解和观  相似文献   

5.
评霍夫曼著《恐怖主义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本优秀著作的序言中,霍夫曼(B.Hoffman)承认,经过20多年的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他还是为大多数恐怖主义者在人们见到他们时所表现出的如此不协调的“正常”外表感到惊讶。 他在该书的第一节中写到,当人们坐下来与这些好战者交谈。建议他们对他们的暴力行为进行讨论,许多人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是“不能自拔的  相似文献   

6.
在历时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文化的主体,是儒家经学;作为封建统治者法定的指导思想,是以经学为基本内容的儒家思想。今天,人们谈到“经学”,总以为它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东西。然而,从经学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并不全面。自总体言之,以经学为基本内容的儒家思想,是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不乏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的美文佳著,然而专门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却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邓承奇与邓华合著的<书法美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阐释中国书法美学的难得之作.这部新作共28万字,分十章,从书法的审美意识到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文化底蕴到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美,书法风格、意境美到书法欣赏、评论等书法美学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论证和阐释.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证、概括,又有技能、技法方面的美学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读李衡眉先生的《先秦史论集》(齐鲁书社1999年10月版),“令人有探骊得珠之感”(李学勤《先秦史论集·序》)。这部论文集是从李衡眉先生100多篇学术论文中选编而成,凡58篇,涉及先秦史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李学勤先生对此书评价道:“这充分表明李衡眉教授于广博中有其宗旨,对先秦史研究有特殊的建树。”(引语同上)。“有特殊的建树”一语是中肯之论。近二三十年来,史学界在两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一是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史学理论的突破;二是以考古学为代表的各学科研究的长足进步,使方法论更完善了。李衡眉先生的论文集集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的《金瓶梅》研究,开始活跃并取得一定进展,据统计国内发表的有关论文百余篇,专著和论文集近十部。其中蔡国梁著《金瓶梅考证与研究》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在同类著述中,显示了鲜明的特色和开拓精神。 这部专著的重点,不是一般考证感兴趣的作者问题,而是较系统地探究作品本身的底蕴和客观价值。通观全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较全面地论述《金瓶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科学家最不喜欢听的话,那就是游戏结束了。由于一直信奉发明的历程是无止境的,他们对那种认为最好的东西大部分已经被找到的观点感到恐惧。如果情况果然如此——如果牛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邓经武专《二十世纪巴蜀学》,在巴蜀化观的建构,数千年巴蜀学发展的勾勒、20世纪巴蜀学史的开拓,巴蜀学“川味”“蜀风”的体味……等方面,均开了撰写巴蜀学史的先河,值得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几乎是同中国的哲学、经学、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兴衰与共的。源远流长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更是建构我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石。然而,关于中国语言学的史学研究,却历来不为时人注目。其著述寥若晨星,且涉足范围狭窄,往往限于训诂、文字、音韵等方面的单科研究。直至近期以来,方有几部全面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专著面世。继1981年王力所著《中国语言学史》结集出书之后,1985年出版何九盈著《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987年又相继出版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和胡奇光著《中国小学史》。这是清理我国语言学遗产、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光芒新著《现代文学史》(太白文艺出版社 2 0 0 4年 5月版 )有意识地超越出“教材型”与“合作型”文学史编写模式的束缚 ,以个人专著的形式撰写了一部有特色的“学术型”文学史。翻阅这部文学史著 ,可以发现著者富有开创性的文学史观 ,即以动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描述现代文学史 ,使其表现为一种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的实现 ,在于著者刻意打碎了思潮史、作家论与文体史三者各自的“合法性” ,转而采用以作品为基本的和有效的叙述单位 ,通过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来观照整个文学史。这样就避免了采用思潮史、作家论、文体史几大块叠加所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80年代才开始逐步掀起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热潮,但至今仍还处于以介绍和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为主的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具有系统理论的发展经济学。董辅礽同志是我国最早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之一,《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他自1980年以来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南朝文坛,文学名家风起云涌,而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举足轻重。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则汉文、宣、光武……梁武、简文、元帝……凡二十九主。而著作之盛,则无如萧梁父子。"充分肯定萧梁父子的文章之美与著作之盛。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进一步认为:"古今人主才美之盛,盖无如梁武者。阴阳、算历、弈射、琴书,靡不冠代。而赋诗、  相似文献   

16.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17.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18.
T·阿多诺在1966年出版了一本他研究多年的题为《否定的辩证法》的著作。根据阿多诺的看法,辩证法按通常的理解既不可能是方法,也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矛盾地思考矛盾”的特  相似文献   

19.
韦瑟福德(J.Weatherford)的《货币史》可能是自1994年戴维斯(G.Davies)发表《货币发展史》以来有关这一课题的最佳著作。他的著作增加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包括人类的金融发明的最新实例——电子或实际货币。而以前的大多数著作者都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杨国桢著《林则徐传》是一部内容详备、结构严谨的大型历史人物传记。在这部三十六万言的传记中,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广泛、深入地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相当准确地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变和传主所处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对林则徐的一生事业的功过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评价,宣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读了以后,深感本书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和特色:一、对史学界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重大问题以及前人尚未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二、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章节安排得当,史和论结合得较好,有自己的风格。三、史料丰富,运用自如,文字流畅生动,并能利用传主的诗词、书信烘托传主的思想感情,颇具匠心,避免繁琐、枯燥的弊病。这是一部表彰民族英雄,宣扬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正气的好书,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里笔者仅就该书的学术成就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