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民宪法坚持“宪法从人民生活中来,到人民生活中去”的理念,与传统政治宪法比较而言,具有独特的品格。一是生活的品格: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应与人们的生活范围重合,人们可以运用宪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二是精细的品格:宪法应该是一个“有效且无漏洞”的规范体系,关注人们生活中琐碎、具体的事件;三是制度的品格:任何权利均具有“制度保障”的品格,立法机关的“形成自由”不得侵害特定法律制度的核心与本质内容,在履行宪法的保护义务时遵循“不足之禁止”与“过度之禁止”两项基本原则;四是技术的品格:宪法条文的内容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发掘,宪法问题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
杨明 《金陵瞭望》2011,(4):54-55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雨花台区纪委组织实施廉政教育时.追求广大干部群众能主动“乐之”,充分运用美学原理.按美的规律和特点.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干群实际.彰显人性化、提升幸福化、注重情感化。把教育内容、方式、程序、途径等审美化、艺术化.创造美的廉政教育产品.形成美的廉政教育意境.实现美的感染力.从而使廉政受教育者都主动“乐之”,从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在美的滋润中得到人生观的改造、荣辱观的洗礼、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中国宪法规范和宪法文本之间存在具体差距。中国的宪法是“没牙的宪法”,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就是为了使宪法能够运转起来。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需要超越传统的法制统合的价值目标,将人权保障和法制统合进行结构性整合。  相似文献   

4.
对宪法“公法”命题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仅仅只是“公法”吗 ?本文从立宪、宪法的渊源出发论述了宪法的“私法”性。并认为 ,宪法所具有的私法性对保障公民权利、树立宪法权威、理解宪法的逻辑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卖淫”这项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有人说是“社会的祸害”,因此必须予以禁止;有人则说是“社会的慈善”,因此必须使之合法。究竟孰是孰非,请看此文。  相似文献   

6.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之法律保留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众法之母。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能体现对民权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有学者把2003年描绘为“公民权利年”,孙志刚一案的出现是我国现有法律体制和“法治”状态对生命价值等公民权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虽表现为个案,但使我们反思现实中国法治的制度缺失,在法治社会中宪法如何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鉴此,我们刊发周叶中、韩大元等著名学者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研究论文,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宪法学应当关注生命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众法之母。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能体现对民权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有学者把2003年描绘为“公民权利年”,孙志刚一案的出现是我国现有法律体制和“法治”状态对生命价值等公民权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虽表现为个案,但使我们反思现实中国法治的制度缺失,在法治社会中宪法如何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鉴此,我们刊发周叶中、韩大元等著名学者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研究论文,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众法之母。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能体现对民权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有学者把2003年描绘为“公民权利年”,孙志刚一案的出现是我国现有法律体制和“法治”状态对生命价值等公民权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虽表现为个案,但使我们反思现实中国法治的制度缺失,在法治社会中宪法如何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鉴此,我们刊发周叶中、韩大元等著名学者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研究论文,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众法之母。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能体现对民权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有学者把2003年描绘为“公民权利年”,孙志刚一案的出现是我国现有法律体制和“法治”状态对生命价值等公民权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虽表现为个案,但使我们反思现实中国法治的制度缺失,在法治社会中宪法如何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鉴此,我们刊发周叶中、韩大元等著名学者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研究论文,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八二”宪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但是教育平等权却是间接得来的。教育平等权的内涵虽在学界未达成共识,但应蕴含两类平等性原则:形式及实质之平等原则。我国宪法文本对教育平等之规定经历了从“入宪”到“删除”,随后从“再次入宪”到“强调权利属性的教育平等”之发展历程。实践中,更是因为教育平等权之法律文本缺位,使得公民应当平等享有的宪法基本权利受到本质的侵害。在思考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且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提出教育平等权之宪法确认、教育平等权之宪法救济及其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立法解释制度由宪法解释制度、港澳基本法解释制度与普通法律解释制度等构成。我国的立法解释制度与宪法中所蕴涵的“人民主权”、“民主集中”、“权力监督”等宪法原则和精神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现行宪法的框架内,立法解释制度之发展与完善必须尊重上述制度原则,否则就会违背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产生制度体系内的不协调和不一致,最终使制度在整体上丧失其应有的效力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乃依法治国之精义。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中的“法”以宪法为龙头和核心,依法治国中的“国”立基于以宪法为前提与依据的宪政制度,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据宪法规范国家权力,宪法深深嵌入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认为,“冷战”结束后,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因为自此形成的“新世界秩序”“债务国家”是导致存在“人权祸害”的原因。为了解决人权问题,德里达将希望寄予建立一种“新国际”,但直至目前为止,“人权祸害”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之后,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减轻一些“人权祸害”的,因为构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使德里达憧憬的“新国际”成为现实、实体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百年梦呓──“黄祸论”与“中国威胁论”透视吴建国自上个世纪末叶起,西方世界就流行着一个针对中国人的谬论──“黄祸论”。其主要论点是说以中国人为代表的黄种人对欧美白种人构成了全面的祸害与威胁。由于鼓吹者们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因而使这一谬论流行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宪法秩序的建构奠定了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对现代转型时期的制度改革提出了挑战.在不断面对、反思问题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正,逐步完成了对产权的清晰界定,确认了从“计划”转向“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仅就经济与宪法秩序的现代建构而言,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如何从宪法层面确立现代“契约自由”制度,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宪法序言的最后一段,明文规定了各类宪法主体有维护“宪法尊严”的义务。迄至今日,宪法尊严一词的使用已有浮滥之患,但学界对之研究甚为寥寥。通过对宪法尊严的法理疏释、对宪法尊严的立基眇指细作解读,从而明晰了宪法尊严的基本内涵,即良宪至上,宪法权威,宪法信仰,违宪必究。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谈到美国宪法时,赞扬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反杜林论》)美国政治学家马克·坎农也赞誉美国宪法是“一部经久不衰的法典”,“是美国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发挥着保障人民的自由的作用”。(《为什么要纪念宪法的诞生》,《交流》杂志1987年第1期)但是,在长达一个多世纪时间里,美国妇女的正当权利却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国两制”的基本理论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宪法保障。这一理论的法制化突破了现行宪法的国家结构形式,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并对修改宪法、建立中国法制体系新格局提出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宪法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民环境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环境权的保护和救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环境权保障的民法层面来看,就是要制定“绿色民法典”,即利用物权法原理解决自然资源立法问题;从宪法的国际层面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权立法已经呈现出宪法化、公民权化和具体化的趋势。我国宪法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而且存在着宪法诉讼或违宪审查制度的缺憾,在环境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着环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等问题,亟需制定一部完整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并在执法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穷尽法律救济原则是宪法救济的重要原则之一。穷尽法律救济原则对于发挥各部门法的功能,维护法律秩序的统一、稳定,树立宪法权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穷尽法律救济原则在实践中具有多种适用情形,但其均遵循“穷尽”之逻辑,同时该原则在适用中面临着原则的识别与把握及宪法规范的内在逻辑等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