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一、弦子的历史 巴塘弦子,藏族称作“锅伊”,意为“圈圈舞”。关于弦子的历史来源问题,有学者认为巴塘弦子的历史并不久,仅有一百余年。他们认为最初的巴塘弦子是没有弦胡伴奏的舞蹈。因巴塘地处川、滇、藏要道,往来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在原来民歌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使用乐器伴奏和舞蹈,  相似文献   

3.
敦煌曲子词被发现以来,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敦煌曲子词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及人文情感。为体会敦煌曲子词中的文化历史,本文以“月”意象为研究对象,从“月”意象的分类、“月”意象的特点、“月”意象的意义等角度对敦煌曲子词进行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展现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很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信仰宗教。宗教不但隐含在古代埃及金字塔旁边司芬克斯的笑容中,也出现在当今变幻不定的国际风云中。 “宗教”,一词是外来词语。一说是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与神的联结”;一说是拉丁语中的“religio”,意为敬神。“宗教”一词的含义即人与神的联系,人对神圣者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一词被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第45条载:“及至马年(公元694年)……噶尔·达古为Sog[po]所擒”。此处Sog一词,美籍华人学者李方桂于1957年撰文,比定为“粟特”。之后,美籍华人学者张琨、匈牙利藏学家乌瑞、日本学者森安孝夫等,  相似文献   

6.
敦煌舞脱胎于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艺术形象,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虽作为中国古典舞之一,但却有着异韵风情,和急剧想象力的艺术线条,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莫高窟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佛教艺术宝库,并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音乐舞蹈画廊.本文将从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敦煌舞蹈的艺术审美特点,还有历朝...  相似文献   

7.
一 从东察合台汗国到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是由东察合台汗国演变而来。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封建的察合台汗国,至14世纪中叶分裂成为东西两大部。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继承者曾致力于恢复汗国的统一,几次出兵河中地区,虽建立过短时间的统一汗国,但以失败告终,只能保持在东部的统治。人们把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后裔统治下的地域称为“东察合台汗国”。河中地区,由巴鲁刺思部异密(又译为艾米尔,意为首领、将军)帖木儿及其后裔统治,史称“帖木儿王朝”或“帖木儿帝国”。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城出发,翻越云遮雾绕的罗坪山,沿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90公里,便到了素有“歌舞之乡”之称的西山。西山乡总面积512平方公里,以贫困而闻名全省,是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镇之一。但它却也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大理地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有很多源于此,因而,这里又被称为“仙女撒歌的地方”、“民歌之乡”和“神话王国”,其中,西山“里格高”舞则被称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西山人视歌舞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余饭后、劳作闲暇、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他们总要用歌舞这一形式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抒发内心中那一些本真的、质朴的情愫,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诠释自己短暂却又热烈奔放的一生。 走在西山的羊肠小道上,穿梭于莽莽苍苍的森林中,呼吸着潮湿而青新的空气,耳畔是各种不知名鸟雀的呢喃,仿佛又回到了洪荒远古,回到了生命的原初。诚然,西山是贫困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低和交通闭塞等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而这里却照样生息着热爱生命的人们,他们用歌、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10,(8):1-1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称为“维吾尔歌舞之母”,广泛流传于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作为产生于绿洲民族中的一种音乐现象,新疆木卡姆结构庞大,流传时间长,形态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刘瑛  林俊华 《中国藏学》2016,(1):205-211
朱倭古舞是一种边歌边舞、歌舞结合、以歌为主的藏族民间歌舞艺术,极具地域特色。朱倭古舞唱词数量丰富,表达极具规律性和艺术性。朱倭古舞按表演程式可分为引子、正歌、尾声三大部分: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颂扬、祝福、赞美、思念等类型。  相似文献   

11.
土狗年(1958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共西藏工委的领导们应邀出席布达拉宫的“破九跳神法会”,他们与达赖喇嘛见礼后,边看节目边聊天,谈到现在军区也在演出新的歌舞,邀请达赖喇嘛去看。  相似文献   

12.
在马来半岛的高地和丛林中居住着许多原始部落。占主导地位的马来族海岸居民称他们为“萨凯人”(Sakai),但由于这个词带有“奴隶”的涵义,政府现在使用“阿斯里人”(Orang Asli)一词,意为“原始人”。阿斯里人没有历史记载。人类学家推测这些部落民(tribal peoples)大多数是在8000到3000年前,由泰国北部、柬埔寨或越南等地迁来的。尽管部落和语言的界线常常模糊  相似文献   

13.
芭例意为婚礼歌,是举行结婚仪式时所说唱的歌,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第十一代藏王埃学勒时代,是由于国王的贤臣拉布果嘎协助国王大力发展农牧业,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后,民间得以操办比较隆重的婚礼的结果。到松赞干布时代,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并增添了新的内容,逐渐成为今天这种形式。现在的婚礼及其颂歌按其内容、形式和顺序可分为下列数种: 1.分别歌。新娘出嫁的当天早上,送亲的人员和伴娘及喜官都要到新娘家中喝早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我国舞蹈文化传播的高潮。敦煌舞作为从敦煌壁画中所衍生出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舞蹈艺术形式,与"一带一路"存在着紧密联系。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多元文化理论、文化传播理论的角度解读敦煌所蕴含的的佛教文化、舞蹈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内涵,随后系统分析了敦煌舞蹈文化传播所表现出的传承传统舞蹈文化、丰富我国舞蹈文化系统、满足人们舞蹈审美需求、彰显我国深厚舞乐文化内涵方面的价值,最终总结出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舞文化传播方式,从而为敦煌舞蹈文化推广与传承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我国舞蹈文化传播的高潮。敦煌舞作为从敦煌壁画中所衍生出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舞蹈艺术形式,与"一带一路"存在着紧密联系。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多元文化理论、文化传播理论的角度解读敦煌所蕴含的的佛教文化、舞蹈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内涵,随后系统分析了敦煌舞蹈文化传播所表现出的传承传统舞蹈文化、丰富我国舞蹈文化系统、满足人们舞蹈审美需求、彰显我国深厚舞乐文化内涵方面的价值,最终总结出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舞文化传播方式,从而为敦煌舞蹈文化推广与传承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施艺 《中国民族》2023,(3):80-81
<正>以大型乐舞来展现武王伐纣历史的《大武》;集歌、舞、乐为一体并具有歌舞套曲结构意义的《相和大曲》;令九州之民啧啧称奇的唐代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自古以来,用歌舞大曲或套曲的表演形式展现重大历史题材、回顾光辉历史进程,是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而自钟鼎文以来的历代史书、传记与演义文学以及流传至今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都可作为以歌、舞、诗、书、演等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相似文献   

17.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更多教育者将教育落实由“教”与“学”转为“创作”,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相关教育的“创作性”要求更高,例如舞蹈创作、音乐创作等。舞蹈创作,旨在通过创作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对客观世界作出反映,表达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领悟,既是创作者自身情感的寄托,也是创作者看待某一事物的真实态度。因此,舞蹈创作离不开“内容”“形式”“情感”,内容真实反映创作主题和情节等,形式真实反映创作内容的物质外化形态,情感则集中表达创作者的内在感受。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时,首先最直观的舞蹈接触就是舞蹈形式,所以所有舞蹈作品都会通过准确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形式接触的方式满足观赏者的感官需求。故而,舞蹈形式是舞蹈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以舞蹈《可咸可甜》为例,深入解读该舞蹈的形式,简要体悟该舞蹈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并针对该舞蹈创作中的问题及诱因进行解读,提出现代舞蹈创作形式的优化路径,以期推进我国现代舞蹈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们朝鲜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凡节假日,有群体活动的地方总是离不开歌舞这个“伴侣”。这种歌舞习俗已经相传了2000余年。朝鲜族音乐分唐乐、雅乐、乡乐。乡乐发展成为民谣、新民谣、现代音乐。舞蹈大致分民俗舞、宫廷舞、祭礼舞等三大类。据记载,传统舞蹈有360多个,其中一部分舞蹈随朝鲜族人民由朝鲜传入中国。对朝鲜族舞蹈古人曾作过三句概括:静如垂柳,柔如腊焰,动如飞鹤。它以屈伸美、曲线美、动静结合美、内在美为主要特征,以简单的多变连续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不象西欧芭蕾那样以庄美的外  相似文献   

20.
敦煌藏文IOL TibJ731号写卷中的“人马盟誓”情节,是《家马与野马分化的历史》整个故事内容的枢纽,不仅折射了吐蕃盟誓传统的初始形态,而且反映了苯教丧葬仪轨中有关生死的观念.文章重新转录和译释了“人马盟誓”段落,并将其与纳西族东巴经《献冥马》作了文本沟通,另对其中的誓词和盟誓仪式作了语词和文化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