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喻是人类语言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势必会影响对比喻的理解和翻译效果.本文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从联想的角度比较了由人物、动物、宗教、地域、颜色和植物等引起的不同的比喻联想,并提出坚持"喻义第一、喻体第二"的翻译原则,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归化"法和释义法应对不同的比喻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就英汉成语中的比喻、联想、文化几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 ,论述其异同 ,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异同的四种情况,即形似意似、形异意似、形似意异、形异意异,可以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联想意义以及分析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钱钟书先生“比喻多边”、“每举一而不及余”的观点出发,先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例句分析同一喻体可能具有的多义性及读者应以立喻者之心为心的必要性;后指出比喻中喻义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及其消极和积极的两重作用;最后论述汉民族在“边”的选取上的保守性及其根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比喻思维的日渐开拓  相似文献   

5.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辞不外乎是炼词炼句和运用辞格,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从文化角度看修辞似乎有点“离经叛道”,其实,无论是广义的“调整或运用文辞”,还是狭义的“修饰文辞”,均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中西作品中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外比喻词典》中的爱情比喻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及后续分析,探讨了比喻的机制,认为传统中国作品中的比喻思维比起西方作品较为狭窄,并探寻了这种比喻思维差异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通过英汉喻体对照以探讨英汉比喻形象互译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故比喻形象 的翻译是难中之首。笔者认为,喻体的处理是关键,译者须在保留原喻体、转换原喻体和舍 弃原喻体三者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8.
比喻性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但由于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介绍和比较了三种喻体在各自习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只有了解和掌握英汉比喻中的这种文化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准确无误地传递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比,在《诗经》六义中是属于表现方法的一种,历代谈论它的人很多。宋代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就是用北风的雪比“国家危乱将至,气象愁惨”。从训诂的角度讲,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到,即让彼物和此物神似,有一个作者善于联想的问题。英国15世纪的哲学家霍希斯说:“有时候,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聪明’在这里指‘善于想象’”。比如杭州的西湖,不少诗人歌咏过它,有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中借助动物某些特征的联想来比喻人的现象自然亦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它们源于各自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便从动物喻人这个视角来比较汉英文化的异同,探讨影响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若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真义、差异和冲突,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寻求跨文化理解、融通之道,从而形成了其极具历史前瞻性的中西文化和合思想,倡导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宗教渊源,探讨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无疑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全球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概念长期并行在互不交叉的广义狭义演绎之途,存在着阐析文化的初始、原始、本原、本质、全面、发展的意义与阐析文化的延伸、限制、部分、升华意义的重大区别,自近代开始的交汇融合过程经历反复曲折,终于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得以重新交汇.  相似文献   

14.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立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清末特殊的政治形势 ,严复首倡赋予中国民众以平等权、自由权 ,倡导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 ,强调立法权和司法权独立的重要性。这些思想 ,使严复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法律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西学逐步进入中国,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几经波折,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更取决于中西文明自起源伊始的根本差异。现代,伴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学在复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对此,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有必要秉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抓住核心经典,加强国学教育;在中医方面,我们则需要坚持中医学的本体论和特色思维方式,抓住其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有清醒地保持一份文化自觉,方能在多元的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理解是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隐喻理解理论中的比较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都未能触及到隐喻理解的实质;而隐喻的认知观则从人类的思维、认知出发,考察了隐喻的产生、运作与理解,从而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认为孙中山是中国近百年来自觉思考中西文化关系并付诸实践的重要人物,孙中山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长期的革命生涯使他对中西文化的优劣有着深刻的理解;指出孙中山从社会革命的需要出发,从物质、制度、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全方位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筛选,并在其革命主张和建国纲领中融贯了中西文化精华;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