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一个属于文学社会学范围里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研究一直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十分重视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但另一方面,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即使在实用的层面上也远未认真展开。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文学的总体结构,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的区分及相互关系,社会对文学的需求和文学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对应和调谐,等等。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对上述问题略作探视,希望能够引起关注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清代边省文学发展迅猛,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与避籍制度有很大关系。避籍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另一方面也迫使不愿外出就职的文人选择回避制度要求相对较弱的教职,为边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说来,避籍制度对清代边省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江山之助不仅促进边省本地外出文人的创作,而且边省风景与风俗也激发了入边省文人的创作,丰富了边省文坛。二是避籍制度扩大了边省文人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增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三是避籍增进了主流文坛对边省文学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边省文学的传播。避籍促进了文人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文学功利主义在文学理论范畴一直是被否定的对象,但在文学文化建设,尤其是地域文化建设方面,文学功利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在社会事功的建构之中,文学功利性的讲求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文学事功在社会意义上的展开,即形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建设的一定格局。一般而言,这种地域文化可以自然形成,但如果一定地域有一定的规划、奖励或其他措施有意形成,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文学事功的讲求在文学创作的理论方面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在社会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意义上则应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把文学说成是一种刻划和塑造,这不无道理。用于雕塑艺术的这两个词汇,恰当地表述了文学审美的某种性质。文学要显示稳定的东西。例如景物和场景,这是相对静止和稳定的对象。即使人物性格,也是相对稳定的对象。尽管人物是有生命的活体,但当我们把握或构造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时,我们是在理解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贾宝玉是一个怎样的性格,这是稳定的东西。然而另一方面,人们把文学作为时间艺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讲,地域是从空间上划分的一个地理概念。不过,说到文学的地域性,却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指向一个文化概念,即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地域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在作品风格、审美内涵等方面形成的诸种变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固然独特,即使是汉民族居住区也因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圈。  相似文献   

6.
文坛风会的演变,一方面有文学发展的自身机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又深受哲学思潮的“诱惑”。研究文学演变递嬗的规律与原因,从哲学这个视角可以看到许多深层的东西。我们以往的文学史研究,在这方面较为薄弱。即使谈到文学演变与哲学思潮的联系,也是颇为笼统、普泛化的,或者停留在表层的直接联系上。而现在借哲学视角来观照文学史,应该深入具体地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史的传统形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影  相似文献   

7.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学术》2007,(4)
当我们在讨论西部文学这个概念时,会有一个突兀的发现,即在现代文学史上,西部基本是一个被忽视的地域。即使当时有延安文学、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但是它们无论在哪个版本的现代文学史上都没有多少地位,仅仅是一笔而已。西部文学是在当代突显的一个概念。这种突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西部作家(或与西部有关的作家)的文学自觉。这种自觉使作家们与自己的日常体验、生存环境、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背景都吻合了。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其实正是西部独特、深厚、丰富的自然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将这些作家确立了起来。那么,首先我们要考察的是,在西部,究竟有哪些资源是西部文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生态资源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但在文学观念上仍未彻底摆脱革命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政治化严肃传统,文学的真实性和生活的真实性保持了较大的距离.王朔小说的出现,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文学生活的另样图景,另一方面也唤起了我们对文学观念的理性审视.本文通过对王朔小说创作策略的探析,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观念嬗变.  相似文献   

10.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的功能看文学的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从无到有的过程漫长而复杂,那么究竟谁是文学发生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可以从文学本身的一般规律着眼去探讨这一问题。初民朴陋的文学自是不可与后世成熟文学相提并论,但在“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一方面二者却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事物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根据,文学也不例外,一定的时代一旦提出了文学的要求,那么在这种时代中产生的文学必然会具有满足这一时代要求的功能。因而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层面来探讨文学起源问题就很有必要。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文学价值的体现,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作用于社会生活,发挥其社会功能,文学始终带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工作,没有什么成熟的意见,在这里只谈谈两点感想,作为书面发言。一、三十年来古典文学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文学与其社会的关系方面,成绩更是显著。尽管这里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可能有待进一步澄清,而眉目已具,解决起来是有丰富的基础和经验的。也许正是由于我们把精力集中地注意到这一方面来,对于文  相似文献   

13.
以《绿洲》和《绿风》两个刊物为代表的西部文学,其在1980年代的发展变化,并不仅仅是自身所能决定的,这一变化显然与全球环境及时代精神的变化有关。即使是特殊的地方性刊物,如果不能表现出同质化或均质化的趋同性(普遍性),而在地域上的特殊性下大功夫,其势必要被淘汰出局,因为显然,文学的轰动效应已经不再,市场摆在了刊物面前,如何赢得特定地区之外的读者,往往就成为地方刊物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雅好慷慨"是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倾向。这一方面固然是建安时期整体的文学风格的反映,同时也是曹植自身的气质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是受其所处北方燕赵故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所影响而形成的。本文正是从燕赵文化的地理特征、北方特有的物候特点与战乱与灾疫三个方面去阐释曹植"雅好慷慨"审美倾向形成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新中国三十年文学走过的艰难历程?怎样评判这三十年文学发展的是是非非?虽然有关这方面的专著、教材已有不少,但陈墨不囿已有成果,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扭曲、变态的三十年文学》即是他对当代文学史研究方面作出的独特判断(该文认为,这三十年文学一方面表现在“历史的扭曲和变态”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文学的扭曲和变态,另一方面,文学家心灵的扭曲和变态则是它的主观上的原因)。尽管作者持论远非称得上全面,不过该文的思路和一些观点,却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有过两种主要观点:一说文学不属于上层建筑;一说文学属于上层建筑。然而,这两种观点都值得进一步商榷。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末,苏联和我国对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全部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究竟怎样?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导致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观点的分歧。一方面,持文学不属于上层建筑论者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同是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是平行关系,不能划等号。因  相似文献   

17.
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期,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近百年的流程中,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构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潮流,对中国20世纪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空间维度不是地域文学史编写的重要的衡量尺度,重要的衡量尺度应是这一地域共同的文化结构形态和地域文化特性的趋同。地域文学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延续性,某地域文学应当包括描写内容与该地域风土人情相关的外籍作家和土生土长的作家及其作品。地域文学史的编写要坚持文学本位和作家本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用"忧患意识"来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诉之于文字,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优良传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的关注焦点常在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即使是着笔于身边熟悉的人事,也往往言近旨远,寄寓遥深。地域书写即是典型的题材之一。自鲁迅开启的地域书写传统,从一开始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知识分子通过地域书写构筑着关于国家民族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杨扬 《社会科学》2007,5(7):177-184
海派文学是上海诞生的一种文学类型,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而是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学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有别于传统文学,而且,海派文学发展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粗鄙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海派文学的另一面就是生动活泼。但由于传统审美观念的惯性,海派文学至今依然带有贬义,其积极方面还没有在文学史研究中得到应有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