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水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90-191
格式塔理论揭示了审美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组织性,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卓振英在诗学范式汉诗英译理论指导下,通过总结其翻译实践并进行范畴化理论研究,构建了汉诗英译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在模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诗翻译问题.首先从模糊羡的结构层次谈起,然后概括中国古诗在形式、意象和意境上的模糊美特征,接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从而得出汉诗英译的原则应是尽最大努力保留汉诗的意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中意境的模糊美,使汉诗英译达到传播中国精髓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艳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84-88
汉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受中西方语言符号系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差别的影响,汉诗在语言代码转换后总会有"美"的缺损.而从符号学、意象与意境的美学渊源方面来研究配图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传达之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把汉诗之"意象"、"意境"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4.
冯志杰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
汉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诗英译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传播方面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直到目前,不论是汉诗英译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诸多分歧和问题,制约了汉诗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造成"外译作品、内销为主"现象频生。在简要分析诗歌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意境再现、典故异化、音步等度以及格律化的汉诗英译四原则,可望对汉诗英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6.
荣立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5):90-94
汉诗英译中的数字处理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数字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更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更广阔的理论视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诗歌涉及数字应用的具体情况,辨识出其中包含的玄机,作出通观性的考察,从而提供合理、合度、合法(语法)的译文。文章以陶渊明《责子》诗的几种英译版本为例,从数字的功能维度、数字的修辞维度、数字的文化维度、数字的语篇维度、数字的创造维度等五个方面,对汉诗英译中数字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考察,以期引起诗译者的加倍注意和促进诗评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晓惠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83-85,94
空间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是一个基于四位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合成的过程;而汉诗注重意会,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表达含蓄情感。汉诗意象组合方式包括五种:并置式、跳跃式、叠加式、相关式、辐合式。汉诗的意象在翻译中通过运演合成空间实现传译,其传递策略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更替意象和省略不译。 相似文献
8.
谭荣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56-60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视点出发,对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六首不同英译诗进行比较和分析,在赞赏译作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某些诗句的译法提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 相似文献
9.
冷育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68-70
模因是与基因相似的现象,通过模仿而传播。翻译本身也是一种模因,是对原文的模仿从而使之得以在异域传播。从模因论的理论入手,分析了模因得以传播的两种重要方式:复制与变异,并由此推导出"异化"是对源语的复制。对译语的变异,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不仅有利于源语语言或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译语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73-76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格式塔理论与翻译美学在中国的结合,并对其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认为从美学角度运用格式塔理论对不同文体翻译进行微观和宏观研究是新的探索领域,以期引起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及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涵义及其翻译困难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意象翻译的相关技巧:无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带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可使用意象转化法,并以意象解释法和意象省略法为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山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曲中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文化意象之一,象征着国家、爱情之永恒,疆域、离人之阻隔;同时还是寄托诗人隐逸情怀的一种载体。由于山文化意象的某些传统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是缺省的,这为其准确翻译带来了较大难度。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启示下,译者以文化作为翻译的目标和单位,采取多样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大程度地传承山文化意象内涵,向译语读者展现其别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观。 相似文献
14.
诗词意境美的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月红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3):85-87
如何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有效地移植到译文中去 ,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即意象的传达 ,情的传达 ,象外之象的保留 相似文献
15.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6.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心理审美意境─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17.
杨志忠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80-82,88
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文化及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使得汉语诗词在英译过程中,无论是词的选择还是意象再造方面,会出现拙化现象,即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一方面,未能使原语作品的意象、意境完全充分地"复现"出来,致使阅读者难以感受体味汉语诗词的独特美感,留下一些美学欣赏上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李亚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102-108
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81-83
庞德对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英译,其荚译作品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有助于明晰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有助于我国的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外国读者所接受,并最终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从审美过程来讲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因此,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能帮助译者从整体把握全诗意蕴,有机统一语言结构,并重构诗人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