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纲领,其中指出:“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本文通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可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的构想,高原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广泛,它们的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提供生态功能区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该地区的保护和重建应采取包括广泛宣传青藏高原保护与重建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创设土地发展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继续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是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四川草原在省内和全国的战略地位和生态功能极为显著。加强四川草原的保护建设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求,也是进一步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具体体现。本文以四川草原的保护建设为主题,一是着重梳理了其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二是以若尔盖草原(湿地)为典型归纳了其保护建设的成功经验,三是提出了今后草原保护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与不足,文章在分析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制定规划加大投入、构建特色经济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等,确保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四川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比较广泛,其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所以,四川生态脆弱地区在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来协调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包括促进发展的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相关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6.
生态功能区划作为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哈尔滨市保护类、恢复类、建设类和开发类四类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四类生态功能区的不同服务功能和产业准入标准对哈尔滨市生态旅游进行分区,有助于推动哈尔滨市旅游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城规划存在的规划参与缺失、社会资源浪费及城市规划权滥用且缺乏监督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行政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指出在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建设的行政规划需要进行实体法与程序法规制,进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从中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建设目标出发,在对国内外县域城镇化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理念的耦合机理以及生态理念下实现县域城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提出目前县域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外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多主体协同问题和非包容性增长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其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生态理念"和"县域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概念辨析,结果发现生态理念的有机特征、系统特征和权利特征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之间存在内在耦合性;最后,在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统筹发展三个方面引入生态理念,探寻县域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却凸显严重的生态问题,究其根源,文章从人类中心主义、资本逻辑与城市文明三大主要层面阐释,探析出产生城镇化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即文化危机。并论述城镇市民应对自身行为重新审视,重构生态文化,走向城镇生态文明,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赢家园。  相似文献   

10.
甘肃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应重视省域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区域差异以及城镇化均衡发展,更应关注全省人口城镇化、区域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应坚持全省两大区域和四个分区生态城镇化一体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生态城镇化和贫困人口城镇化,通过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综合支撑体系和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全省城镇化建设生态评估体系,重点推进兰白榆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与精准扶贫目标趋同发展效应,最终推进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工业化与沈阳大都市圈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沈阳都市圈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装备产业基地是中国21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最为响亮的声音之一,它将拉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序幕,成为加速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重大举措。沈阳建设中国装备产业基地需要走出四大误区:将建设装备产业基地等同于一般发展装备产业、将发展装备产业基地等同于建立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建立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以现有的企业为依托、建立装备产业基地主要就是发展制造业。沈阳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汲取前20年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谋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六大职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覆被和土地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找出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对国土资源的影响。以耦合关系相关理论为基础,建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和国土自然生态基础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化评估了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土资源生态基础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以期促进中国城镇化与国土自然生态基础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建立起中国城镇化与国土自然生态基础相互作用的协调发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国土自然生态基础耦合关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2002-2006年、2006-2008年和2008-2011年,呈现三个“U”型曲线,耦合强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环青海湖地区属于青海湖湿地,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区,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文章通过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现状调查,深入分析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经济效应,提出了环湖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进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萌芽阶段、提高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顶级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类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从生态理念、城镇绿化、生态技术开发、生态消费四个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进程中负面生态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尽快缩小或消除城乡和地区差别。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城镇规模增长迅速、城镇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城镇资金缺乏,城镇发展人才匮乏等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新观念,强化城镇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综合作用,搞好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把城镇化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走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方能加快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城镇化的传统融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财政收入与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倒挂、土地财政难以持续、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任何一种融资模式都存在利弊,山西省应该从省情出发,不仅要规范传统的融资模式,还要更加注重市场金融条件的培育、政策的优化组合、金融服务平台和融资规范平台的搭建,为城镇化融资模式创新提供可行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基于TOPSIS模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 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从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社会发展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只有省会长沙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其余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长沙市,第二类为株洲和湘潭,第三类为岳阳、常德、邵阳等11个市州。根据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兼顾公平,促进各市州的协调发展;融入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环境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内容和科学要求。作为道路与手段的新型城镇化和作为状态与过程的健康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亟须在理论层面对健康城镇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健康城镇化是城市化速度、质量与效能的有机协调下的均衡、规整与可持续的过程与状态;新型城镇化走向健康城镇化理想状态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层次、九个阶段;健康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四化同步框架下内在稳定机制形成与五大要素的条件驱动。为推进健康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以全域一体整合推进发展提质扩容、以产城联动互融促进城市变性换壳、以双创协调同进加快城镇转制综改、以生态文脉同承实现人文宜居梦想。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基于二象对偶论,在完全空间下将城镇化系统设计为以城镇化水平表征的实象和以城镇化效率表征的虚象构成的二象系统。在对城镇化系统的虚实二象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城镇化效率则出现微弱下降。(2)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演进大致呈"M形";中部地区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在考察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呈微弱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又伴随着"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3)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此外,各省份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