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有望在未来深化战略合作。地缘战略是两国战略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澳大利亚始终有同印尼改善并加强战略关系的动机,并使印尼在南海争端中同澳大利亚拥有部分共同利益。中美战略竞争格局是两国战略关系发展的推动力,催生澳大利亚以海洋战略为核心的新"前线防卫"政策,并增加印尼在"独立积极"外交政策下同各方加强战略合作,甚至做出有倾向性选择的可能性。若两国在未来加强传统安全合作,将对中国周边战略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洋安全不仅是美韩两国合作的重要层面,更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领域,影响美国地区战略的实施前景。随着中美之间发生权力变迁以及美国加强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一方面,美韩深化了双边海洋安全合作,同时,韩国加强了地区多边海洋安全合作,并积极配合美国提升联合行动能力。但另一方面,两国也存在分歧,韩国并不愿意参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竞争。通过对比两国海洋战略,可得知,虽然两国的海洋战略目的存在一定分歧,但战略手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美国有能力实现韩国的战略目的,也能帮助韩国增强其海洋力量;韩国则能为美国提供前沿基地、一定程度的地区海洋力量,以及机动作战的支援,这奠定了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基础。因此,未来中美权力变迁期间,美韩同盟关系很可能持续呈现“相互支持”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中美新能源合作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美新能源合作拓宽了中美关系的边界,增加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身份”认同,重塑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中美新能源合作依然面临“技术管制”、“碳关税”、“产业补贴政策”等阻力和障碍,这些因素甚至会影响到中美经贸和政治关系的发展,中美双方应该继续强化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促进两国新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4.
政府审计是扶贫监督的重要力量,是各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的审计机关在确保政府的扶贫工作实现政策目标,以及投入的大量扶贫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中美两国审计署扶贫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了两国扶贫审计的异同。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审计署在组织开展扶贫审计方面各具特色,有一些相同的方面,但由于扶贫机制、审计体制和审计机关的角色定位不同,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扶贫审计的目标、对象、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审计整改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美债务关系是在目前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中美两国基于相互间巨大的经济失衡、贸易—金融循环而形成的规模空前的国家间借贷关系。其形成原因既有国际体系因素,也有中美两国各自国情、政策方面的因素。在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中,由于两国在贸易依存度、贸易收益、对外投资收益、行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对较强。债务问题对中美传统安全关系、人民币汇率和美国贸易战略等领域具有间接影响。对中国而言,债务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数据是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硬实力方面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家战略实力,在软实力方面影响国际规则和秩序,从而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之一,两国都希望在国际上拓展本国政策的影响范围。本文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着重梳理了两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演进历程和特征,认为中美两国对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的不同侧重、数据本地化措施背后的数据主权原则与数据自由流动政策背后的数字霸权是中美两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主要分歧。这种分歧是两国各自数字实力、认知理念和地缘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美国放弃霸权之前,中美在此议题上的竞争只会加剧。因此中国要在国内加强科技和产业体系建设,完善跨境数据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在国际上培育国际动员能力,推动建设数字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自1972年恢复邦交,中日关系已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步入了知命之年。由于围绕中日关系的两国自身、地区和全球环境均已发生全面、深刻变化,导致步入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依然存有诸多事关重大、亟待重新认知的“未知”。本文主要从两国各自的基本发展态势、环绕周围的东亚地区秩序,以及身处其中的世界百年变局等三大层面,对步入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重新认知。在两国各自发展态势层面,主要分析了增长态势逆转、实力对比变化、依存位势转变、政经互动态势改变等产生的多重影响,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在东亚地区秩序层面,重点讨论了中日关系发展与东亚秩序演变之间的多重关联和高度互动,基于东亚“增长奇迹”和“合作奇迹”的“创造”与“再造”的地域视域,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观察;在世界百年变局层面,系统探究了世界百年变局快速变化和加速演进,尤其是新兴市场群体快速崛起、全球治理体系快速变革、大国实力对比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制衡是针对他国的弱点来发展与对手不同的技术或战略,从而抗衡他国权力的扩张或缩小双方的实力差距。技术能力和军事战略文化是决定一国能否采取"不对称"军事制衡的重要原因。冷战后,中美两国形成了动态"不对称"的海洋军事制衡。中国旨在通过发展导弹、潜艇、陆基航空兵以应对美国海上力量过于依赖航母等大型战略投送平台、前沿基地和C4ISR系统等弱点,而美国则试图在太空和空中作战两方面形成"不对称"的技术优势。动态"不对称"海洋军事制衡是中美两国军事战略互动的一个基本方面,对东亚和平与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平衡战略是小国常用战略,新加坡是实施平衡战略的代表性国家。李显龙政府的中美平衡战略以务实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加强与中美两国的合作为主线,从而维持中美在东南亚相互制衡的局面、维护国家与地区安全,并进一步构建以新加坡与东盟为中心的关系网络。本文以新加坡平衡战略在中美竞争与合作态势变化下的调整为划分依据,将李显龙政府的中美平衡战略实践划分为“构建—走向失衡—再平衡”三个阶段,论述新加坡在不同阶段的国家、双边、地区及国际层面的战略。通过多年实践,李显龙政府的中美平衡战略在实现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区域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面临着美国对中国战略遏制的推进、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挑战。面对中美竞争加剧和新加坡中美平衡战略的调整,中国应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稳健应对中美战略竞争,深化中新共同利益并助力东盟维护中心地位,积极推进周边合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在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时期,面对日益加剧的朝鲜核导威胁,强化协调机制建设与运作成为日美重要政策选项之一。两国通过整合关键资源、提升协调机制效能,强化防卫协调、多维塑造协同一致态势,推动机制外溢、构建多边协调平台体系等举措,强化机制整体建设。协调机制为日美带来有限收益的同时,消耗了两国大量显性、隐性成本,并引发诸多负成本。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存在明显机制建设与运作的非对称性,缺乏战时统一指挥要素,缺乏对运作逻辑的全面遵循,缺乏对革新的有效反馈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志 《社科纵横》2013,(4):40-44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头越来越汹涌,对中美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更清醒认识美国贸易政策本质,这需要从体系、国家、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体系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背景;国家层面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制度保证;社会层面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社会基础。奥巴马执政以来,这三个层面都呈现出有利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制定的态势,从而成为理解奥巴马贸易政策的关键。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贸易政策是打开国外市场、促进就业、维护美国经济发展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凭借全球军事投射能力,美国能在中国难以掌控的国际能源咽喉要道影响中国海外能源供应。限于自身实力,中国在近期内奉行搭便车战略是潜在的政策选择,但难免会受制于人。中美两国的竞争关系,以及两国在海洋领域矛盾的凸显,决定了中国在中长期时段必须采取自助战略,发展本国的海上力量。对此,中国在推进陆上油气通道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制定相应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发展一支能执行多种任务的蓝水海军;提高海上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加强对国际海洋法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发展本国的海运能力和造船工业。  相似文献   

13.
美国近来以"公平贸易"政策为由,频繁对他国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实施单边贸易保护措施,与多个经济体产生贸易摩擦。中美贸易关系最为紧张,双边就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议题分歧巨大,未达成任何制度性协定,同时两国在高端制造业和贸易新领域竞争日益激烈。301、201、232、337等条款作为美国贸易政策工具由来已久,是美国维护自身贸易霸主地位的有力武器。因此中国缩减贸易顺差并不能解决中美贸易摩擦,而应坚持多边贸易机制,维护自身系统性利益;扩大开放,建立合作制度;提升贸易政策合规性,为"中国制造2025"铺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国对日政策的总体趋向,是放手日本摆脱政治约束、在强化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扮演更重要的安全角色。支持日本"恢复在安全领域的主权权利"以及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表态更具倾向性,是其最新表现。这一政策内含矛盾:它与美国对日总体政策缺乏整合性,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存在结构性、"成长型"冲突,与美国地区战略的其他部分不兼容,与美国对战略整体效果的追求相背离。美国在安全上的"纵日"政策,导致亚太秩序建构失去方向,面临分裂、对立的风险。亚太地区安全中的"日本因素"上浮,安全态势更趋复杂。美国自身也面临战略困境,地区控制力开始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5.
应丽 《社会工作》2012,(12):55-57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在同一时期推出了"医改"方案,这是一种机遇还是巧合?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两国"医改"内容,对两国"医改"背景、重点、手段和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两国"医改"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杜特尔特政府上台以来,积极调整菲律宾的南海政策。这是菲律宾内政外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基于菲律宾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务实理性选择。杜特尔特政府的南海政策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治压力、大国平衡压力以及对待南海仲裁结果的实用主义。杜特尔特政府的未来南海政策走向和发展前景,则与菲国内政治发展态势、美日对菲关系发展态势以及中美菲三方关系的互动态势密切相关。中国需要审慎评估相关态势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做出预案。  相似文献   

17.
北极地区的治理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合作,其中中美两国的合作对于实现北极地区的有效治理至关重要。两国应将北极理事会作为促进北极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并推动其朝着更加有利于观察员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方向改革。在应对北极地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时,中美两国在资源、安全以及科考等诸多领域都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同时,两国致力于寻求多渠道的合作。中国是北极地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将秉承尊重、合作与共赢三大政策理念参与北极事务,不断推进与美国等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合作,实现北极地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东亚合作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中国的兴起使"机遇论"和"威胁论"同时上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美国重返东南亚,试图主导东亚及亚太合作进程;日澳等国提出区域合作新构想;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更为明显,东亚合作政策将趋于内向保守。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重点(中美协调)"、"两个轴心(中日韩与东盟)"、"三个内环(10+1、10+3、10+6)"、"四个外围(APEC、ARF、SCO、ASEM)"的东亚合作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后中美日三角关系出现深刻变化,中国崛起及其外溢效应成为推动亚太形势发展的首要自变量,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进入深化调整期,日本战略自主性开始显现。2017年以来,"中日关系改善背景下的中美关系"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日关系"交织叠加,相互作用,衍生出复杂多重的"三角意涵",中美日关系进入新一轮战略活跃期。中日关系改善扩大了两国战略转圜空间,缓解了三角严重失衡态势,也为中国外交强化多边视野提供了新契机,为深入认知"大国"与"周边"内在逻辑关联、精准把握中美日三角及其外部平衡变量、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下赢得多边战略博弈创造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智利、秘鲁、墨西哥是TPP机制的三个拉美成员国。从区域内贸易角度来看,一方面,拉美三国参与TPP的内在动因在于受与亚太区域内国家日趋紧密的经贸利益所驱动,三国积极寻求进一步拓展亚太新兴市场、发展对外关系多元化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作为三国参与TPP谈判行为的外部约束,中美两国对拉美三国经贸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力,但近年来,基于二者在亚太区域内贸易中呈现相异的趋势特征,中美因素对三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决策形成了不同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