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活动日益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存续,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和《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框架下,相关区域国际组织及国家开始了设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保护区的探索。这些实践面临着对其合法性的质疑、管理的碎片化、与沿海国权利冲突、非缔约方的忽视以及监测与评估困难等困境。当前,联合国框架下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协定磋商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海洋保护区等划区管理工具是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保护区国际协定磋商中,应通过构建合法性基础、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适当顾及沿海国权利、促进非缔约方参与以及注重监测与评估等措施回应和解决相关的实践困境。我国应积极参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保护区国际协定制定进程,在BBNJ国际协定谈判中结合自身利益诉求提出具体建议,引领相关规则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海洋问题的重要性使欧盟开始关注海洋治理,并在实践中发展出特定的治理结构,囊括主体、客体、机制和目标四部分。欧盟海洋治理模式反映欧盟与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受到治理区域、治理能力不对称程度和治理意愿强弱三个因素影响。在海洋治理域内,欧盟的海洋治理模式主要依据治理能力划分为竞争型和主导型,其中竞争型治理以制度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国际规则处理与全球其他行为体的互动关系,而主导型治理下欧盟发挥关键性作用,推广规范和标准。在海洋治理域外,欧盟的海洋治理模式依据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划分为参与型和兼容型,在参与型治理下欧盟发挥辅助性作用,在兼容型治理下欧盟倾向于减少制度竞争,推动治理机制对接。欧盟海洋治理模式面临治理能力与意愿不匹配、成员国协调困境和主体地位弱化的局限性。未来欧盟将持续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实践中完善和扩展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欧盟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海洋保护区建设作为养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目标明确的公海保护区政策,积极推进制定国际规制和2020年后全球公海保护高标准目标。欧盟积极推动公海保护区建设是保障自身海洋利益、谋求全球海洋事务主导地位、输出价值观、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要求,但在平衡养护与利用的关系、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生态与政治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和欧盟可充分利用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等途径加强公海保护区事务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数据是“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的关键要素,数据权益是新时代发展的权益,数据规则是平衡“区域”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杠杆。数据规则涵盖数据流通规则、数据本地化规则、数据保护规则等。《“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草案》通过设置机密数据保护实体与程序条款确立了“区域”数据保护规则,其数据分享优先下有条件的数据保护规则设计引发承包者及利益攸关方就海洋数据权益保护的激烈讨论。海洋数据权益保护关系全球海洋治理与国家海洋权益实现。立足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从维护数据权益、优化数据利益分配、健全数据争议解决机制角度深入参与“区域”内数据保护规则制定,为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海洋数据保护规则构建与完善贡献中国观点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协定磋商已经进入“深水区”。其中,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遗传资源的开发与成果分享也被纳入国际协定磋商“一揽子”议题。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遗传资源开发利用谈判中的争议集中表现为遗传资源法律属性、获取管理、惠益分享三个方面。淡化遗传资源权属争议,以落实惠益分享为目的对遗传资源获取进行适度管理,以交换正义为原则推进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的建立,是化解该海域遗传资源开发争议的基本路径。在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南北对峙”的协定谈判僵局下,在认知南北冲突成因基础上,中国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坚持谈判原则的同时,善用大国地位化解南北对立,同时通过提出创新性制度提案,引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全球公域治理的国际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6.
自2015年联合国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14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是当前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合组织、海洋行动之友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海洋经济相关行动和倡议以及美国、英国和挪威等沿海国家发布的海洋经济相关法律、战略规划和最新研究成果等,本文总结分析了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形势,提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建议:一是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落地实施,研究制定建设可持续海洋经济的中国行动方案;二是加强金融引导和支持,着力解决海洋经济发展融资难题;三是创新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和监测评估方法,构建海洋经济数据库,并加强信息共享;四是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公海事务发展前沿》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全球海洋与极地治理研究丛书"的阶段性成果,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全面记载、客观反映和专业评述国际公海事务发展进程和成就,阐述了公海资源、环境、法律和管理方面的总体进程,聚焦国际海洋资源环境、海洋战略与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客观评价了联合国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规则制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海事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国际进程的发展趋势及其立场观点,突出反映了相关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成就。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的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太平洋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概况,针对我国在中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活动,分析了当前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等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形势。同时,介绍了国际海底区域各类活动对深海及海底生物、化学、物理及地球化学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有关国家的潜在承包商和研究机构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的环境问题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国际海底区域环境指南的制定、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主要国家在国际海底区域环境问题上的方针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环境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随着海洋产业的崛起和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国内海洋生态治理起步较晚,治理成效不显著,现行治理模式弊端突出、现代化程度不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理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应吸收借鉴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主要海洋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立足于本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和现行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海洋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全力构建相对完备的规划体系,强化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促进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治理,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国海洋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袁雪  马龙 《太平洋学报》2022,(3):94-106
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政府间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ABNJ)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各国广泛关注。当前,国际社会谈判的焦点与分歧集中在惠益分享中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否适用以及如何适用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下一代云计算的雏形,其颠覆性的技术特点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海洋遗传资源中知识产权适用的难题,亦可为惠益分享的机制构建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为保障的复合型惠益分享机制成为最优选择。“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参与海洋国际治理提供了清晰的定位,也为中国深入参与BBNJ协定谈判、发挥在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构建中的功能提供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盟不得不面对一个复杂共同体的治理难题。试验主义治理模式的出现有效地应对了这一挑战。这一模式的核心机制是同行审议和惩罚性缺省。它通过基于执行经验的反复迭代过程实现了规则的制定和修正。这一模式的出现挑战了欧盟治理中既有的观念和信条。中国比欧盟更早地开始运用这一机制实现大国的治理和转型。只是这一机制在当下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限制,而欧盟的试验主义却在国际范围内影响日益增大。我们应该在追求法治化目标的同时,努力保持体制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残疾政策发展进程的考察,分析论述欧盟残疾政策的构成要素、欧盟扩大化和国际残疾政策运动对欧盟残疾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以权利为基础的欧盟残疾政策模式而言,欧盟扩大化与辅助性原则成为其政策执行方面的内在约束,联合国及其残疾政策规则成为其最重要的外部推动力.中国应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从明确权利保障理念、关注国情多样性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2007年夏季起,主权财富基金问题便成为国际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西方大国同新兴工业国以及资源出口国之间在全球主权投资规则主导权上的博弈和争夺,其中的核心问题包括:政治性或战略性投资是否合理合法,透明度要求如何实施,以及国际规则制定的适格主体和程序。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的辩论和角力,明确提出保持全球资本市场开放性的国际伦理和政治价值的主张。最后,本文就中国在这场围绕主权投资规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冰洋海冰消退为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目前夏季无冰区域最大已达北冰洋公海区域的40%,主要位于太平洋一侧。为养护北冰洋公海生物资源,北极沿海五国单方面主张实施临时措施,防止不管制捕捞活动;同时推动联合科学研究计划。理论与实践分析认为,这种临时措施不应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也不能适用第三方;联合科学研究计划是一种公海捕鱼自由的养护义务,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海洋科学研究。我国应积极参与北冰洋生物资源养护,建议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或安排来履行养护的义务,并在此框架下开展联合科学研究与监测计划。  相似文献   

15.
环境影响评价是正在制定中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国际协定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一项国际法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规则的最新发展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一国际立法进程以建立协调有效的BBNJ法律框架为目标,以不损害其他相关国际法律框架为原则,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规则新的立法定位和现实意涵。在BBNJ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主要规则内容的确立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了国际海洋法治发展演进的趋势,更攸关各国海洋利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对于新形势下的中国而言,需要从参与国际法治和统筹国内法治两方面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BBNJ国际环境影响评价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国际制度及其运用成为海权演变的基本方面。海权的国际制度"资源"包括四种要素:国际海洋法、利益协调制度、安全互信制度和海军军控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实现国家间海洋利益的分配,或有助于国家对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权中国际制度的"运用"包括两种模式,即"制衡"与"合作","制衡"模式是国家以制度抗衡他国扩大海洋利益的行为,包括直接制衡与间接制衡;"合作"模式是一国将其主张的规则与他国支持的规则相协调,包括法治合作、霸权合作和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超国家法的范畴中,欧盟法是一个典型代表。欧盟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经济决定法律"。欧盟作为一种欧洲国家间的组织,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均以契约为基础,欧盟法正是建立在欧盟成员国条约的基础之上的。然而,欧盟的事业顺利前行,其根本的力量在于规则层面的协同或者趋同,规则的协同性是欧盟法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英国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领域具有优势,这是其在全球进行海洋能源产业布局的基础;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全球布局反过来也有助于维持英国海洋能源产业的优势。为此,英国同法国等欧洲国家及环太平洋国家开展海洋能源合作,英国同中国的海洋能源合作则是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中英海洋能源合作不仅源于英国的主动,也源于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多重诉求。今后,我国要加快制定海洋能源国际合作战略规划,重视参加多边主义框架下的海洋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加强海洋能源人才储备和信息服务,提高海洋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增进中英海洋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对发展低碳经济充满着各种美好设想的同时,还要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主要涉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立论基础的科学争论;当前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难以胜任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新旧国际秩序的争夺会愈演愈烈,国际合作将会更加脆弱。尽管如此,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出路。对此,要认清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对发展权的争夺;要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要从全球气候的科学研究、自身权利的伸张、碳交易规则的制定上,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逐步构建中国的话语权和领导理念。  相似文献   

20.
论海洋秩序演变视角下的南海海洋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海洋秩序从权力竞争的无序状态发展为以规则和机制为中心阶段后的产物。与此同时,作为海洋秩序的重要内容,海洋治理体系的架构也反映了秩序的权力与规则的安排结构。当前,国际和南海地区海洋秩序深度调整,海洋治理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应抓住当前南海海洋秩序调整的机遇,通过完善规则与规范、建立区域海洋治理合作机制网络,建立起基于规则的南海海洋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与东盟国家一道牢牢抓住主导权,并扮演与自身国力和地区影响力相匹配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