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5):36-4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应对世界问题的理论构想。理论构想只有具备现实基础,才能不断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本文从哲学三大元理论存在论、意识论和价值论角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人类水平上的"类存在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结果正逐步成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方法符合思维变革趋势。在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了共同价值理念,坚持尊重融合共同建构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包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已越来越成为相互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而言,该局面的形成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分布格局和运行态势有着本质关联。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现实历史进程会与经典作家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研判发生了重大偏离,也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清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存在的诸多矛盾挑战。通过对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机理和内在限度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我们通过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全球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以及夯实自身战略防御力量等多种举措,来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3.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在海洋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国际性的社会工程。知识所反映的发展规律可以形成说服其他行为体参与集体行动的软实力。引领未来的海洋治理需要我们具备提出治理方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构建区域性制度、领域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要赢得全球伙伴的尊重,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海洋秩序做出贡献。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团结在理念和利益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globalization)成了人文学者和文化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学活动带来何种影响,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何,正成为国际学术理论界的前沿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中国学术界应当就经济全球化对文化、文学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解答,并需要就这一迫切而重要的现实问题加强与国际学术理论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围绕着“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文学研究关系的讨论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5.
世界现实生活基础与普世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及其自觉责任意识的觉醒,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普世伦理有了可能性,然而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为期尚远,这是因为普世伦理能否形成,在认识层面上要受道德领域自身的特点所左右,在社会生活实践层面上要受现实国家利益原则及各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左右.惟有在实现国际社会的利益公平的基础上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一致,在意识上形成全球视野,普世伦理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数字全球化是继通信、网络全球化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以“数字全球流动”为基础的新阶段。与此前阶段的全球化主要以“时空融合”为目标不同,数字全球化主要把“时空透明”作为目标,体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数字化和精准化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推动数字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但这些直接动力以民族国家的政治特性、资本的利润追求、科学知识的反思性等深层动力为基础。数字全球化具有“乘数效应”,它给人类追求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数字泰勒主义”“新穷人”等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破解人类发展时代难题作出的前瞻性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和升华了中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范式,倡导新型国际关系,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平等、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缔造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形态,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对凝聚全球正义的伦理共识、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棠  刘岳 《学术交流》2003,(9):112-116
现实中的全球化与理想中的全球化有巨大差异。全球化是世界一体化趋势最明显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由于生存空间和利益的原因冲突最剧烈的时期,在对待中西方文化价值交流和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转型问题上的理想主义倾向是不切实际的和危险的。指导中国文化与价值转型的原则应为:本土性、内生性、市场性及反思性。只有在这种现实主义选择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证中国文化自觉和经济自主,彻底保障中国国家利益的文化与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盛,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迄今一直呈现多元化面貌的世界文化,是否应该并且能够同步地走向“全球化”?这个问题关系着各文化主体的权利、地位和命运。目前世界上表现出了各种极不相同的反应。 全球化: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认为:“……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全球化不仅带来经济安全问题,而且也带来文化安全问题。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的威胁和挑战,必须克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文化产业战略;二、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行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适度准入原则;三、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民营化战略,主动出击另际文化市场;四、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回应,也是对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回应。论文进而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阶段定位,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最后初步设想了在全球、区域和双边层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论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依据不同范围的复杂性,采取不同的秩序目标和合作形式,不急于追求高水平的一体化和制度化,而是着眼于建设具有高水平互信和相互认同的国家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多边机制受到严重冲击,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是我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快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国际治理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自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真正的全球视野。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I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summed up as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which interstat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d interests and contradictions coexist.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nation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flects China’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introduc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global governance, develops Marxist theory on the community, is concerned both for mankind as a whole and for individuals, highlights the ultimate issu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emphasi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ion of diversity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reflects the emergence of methodological holism, the response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questioning of its legitimacy, and the trend toward hierarchical systemat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value 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t will help promote appreci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discourse force, an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China advocates.  相似文献   

14.
翟崑 《太平洋学报》2020,(1):97-102
2019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青岛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主席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这一理念对内可以视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发展,对外则可视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重大发展。由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提出时间尚短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界和政策界对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认知和行动的探讨与筹划刚刚开始,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本文尝试说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个知行合一的体系,是政策概念体系和战略实践体系的并举合一,这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体性,在行动上应相互促进,在目标上追求高标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防止知行“两张皮”。  相似文献   

15.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is bringing all countries into the same global village, and intensified the coordination, interaction and mutual checks of global and state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advocates the whole of the interdependent destiny and common interests of mankind, and the extension of shared 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challenges and risks to the whole globe instead of restricting them to certain regions or countries. Global governance is increasingly exerting a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state governance in many respects, among them values, concepts, mechanisms, structures and actors, and is giving an external impetu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过去十年来逐步弘扬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中国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的一百八十年,更是华夏文明四千多年来历史实践的一种结果。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的世界”和“中国与世界”两种中国的世界观,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历经千年之变后出现的第三种中国世界观“中国在世界”的必然产物,含指中国对世界的反哺、反思、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7.
人性即人之利己性,即自利性、自私性,这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之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普遍性的人类特征,人之利己性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在人性基础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维护正当的契约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保护和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性对政治的诉求表现为尽可能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公开的选举和受到约束的政治权力。超越国界,在人性基础上促进全球人类发展,建立超越国家范围的平等关系,建立国际经济社会新秩序,成立全球性的政府组织,适应全球政治、社会、经济等一体化进程,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增进人类和全球意识。这些对于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本轮经济全球化主导观念的重大偏误,导致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对立后果愈演愈烈。本轮经济全球化以“经济人”假定为逻辑起点,以发达国家的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实质是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对利润的持续性、体制化的疯狂劫掠,巧立名目地将人类共同资源与财富转化为利润装进了资本家私人口袋的同时,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割裂、人与人的纷争和人相对于自身的异化等诸多脱序状况丢给了普罗大众。认清本轮经济全球化主导观念的偏误,有利于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重树“道德人”的规范,积极化解这三大对立,而不是被“经济全球化”等中性概念所蒙蔽,受制于资本逻辑羁绊,苟安于日益危脆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立新 《学术交流》2002,2(6):38-42
尽管经济发达国家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不可能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是多样化的 ,社会主义国家加入这一进程的目的是利用市场经济 ,为本国经济发展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而不是就范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