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文言小说的宝库中,有一类专门描述梦境,或以梦境片断联缀而成的“梦小说”。这些文言梦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一、魏晋时期的梦小说文言梦小说在先秦两汉可谓凤毛麟角。但运用文学形式反映梦境,以梦境作为一种艺术构思的手段已为不少作家所运用。随着“残丛小语”的逐渐发展,第一部具有梦小说意蕴的《蒋济亡儿》诞生在一代君主魏文帝  相似文献   

2.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左传》的梦境描写,受到原始宗教观念和春秋时期相信梦验、尊崇梦兆的社会风俗习尚的影响,具有应验性、因果性和象征性等表现形态,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为后世梦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梦是民族祖先的智慧库。越是早期的梦,越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在西方文学的早期阶段,有不少作品描述了梦境,研究这些梦境,能发掘出有益于中国梦的思想资源。重温这些梦境,是诠释西方文学经典的一条新的路径。李伯梦、但丁梦、皮尔斯梦和海涅梦,分别反映了美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国民性格,其中均有值得中国学人参考的正面价值。西方各国的梦文学大都具有宗教指向性。圣经是西方各国梦文学的总源头。  相似文献   

6.
生活于晚清、民国之际的郭则澐以学者身份从事小说、戏曲创作,先作《红楼真梦》小说,继撰《红楼真梦传奇》,这一再度创作行为和文体转换反映了作者对解读红楼故事的执著与自信;从人生态度和所处时代来看,其创作《红楼真梦》小说和戏曲的主要用意并不在于这两种文学样式本身,而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就晚清以来的世道变迁与文化发展而言,这种道德忧患和文化忧虑并非多余,更不宜以落后腐朽完全否定,而是含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的典范,长久以来它象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自首,受罚的心理全过程,里面有大量的对人物的梦和梦境的表现,这些梦有的提提示性的,有的是揭示性的,有的是预言性的,这些梦多具象征意义,使人们自然地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梦的描写,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内心。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戏剧代表作"临川四梦"都围绕梦境叙事展开,采用多重手法展现梦境,表现人物情感,将中国古代涉梦文学推向高峰。"四梦"主要采取了以梦贯穿主要情节、以梦推动情节、梦境与情爱线索交织三种模式来记述梦境。叙梦与叙事在汤显祖的创作历程中关系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在40年代抗战背景下创作出的小说《八十一梦》,迫于当局压力,借用梦境的笔法,在小说叙述中具有显著的寓言化创作特征,集中体现在"寓言故事"的非现实性、"大环套小环"式的通体寓言结构、人物形象象征符号化和时空背景的虚化。  相似文献   

10.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的典范,长久以来它象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自首、受罚的心理全过程,里面有大量的对人物的梦和梦境的表现.这些梦有的是提示性的,有的是揭示性的,有的是预言性的,这些梦多具象征意义,使人们自然地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梦的描写,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内心.  相似文献   

11.
三教合流是明清文化思潮的重要趋向,其直接的产物———三教混一的心理意识从创作主体、作品形象、题材内容等方面影响着神魔小说,另外,三教合流导致了民间宗教的剧增,提供了讲史类神魔小说产生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意象 ,但是唐前小说中的龙没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数量也不多。至唐以后 ,龙的形象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呈现出“亦兽亦人”“亦真亦幻”“至情至性”的特征 ,从而反映出传统龙文化、六朝志怪、宗教对唐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及唐人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犹太教的创立、发展与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连在一起,宗教信仰被视为犹太民族生存的文化形式。宗教因素对马拉默德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宗教意象成为马拉默德小说创作的文化源泉。在小说《店员》、《基辅怨》、《上帝的恩赐》等作品中,作者成功地运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人类恒定的命题相结合,通过作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20年,不少作家站在宗教文化的立场展开书写与言说。在对神圣之物心理的作用下,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还是故事的叙述人的语言,都是敬畏式的语言;在宗教精神的制导下,人们可以由形而下开始,向着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发出追问;宗教徒非常相信语言的力量,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面对语言并进入语言;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很容易给小说语言涂上厚厚的神秘色彩;新老教徒之间的言语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师生式的语言;立足于宗教文化立场的作家常常在创作中由日常语言走向宗教语言。  相似文献   

16.
梦境是陆游诗作取材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围绕梦境的记述、描写和议论构成了陆游记梦诗的主要创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模式。通过对诗歌体式的选择、写作模式的运用、梦中情境的建构等方面的阐述,记梦诗模式中蕴藏的陆游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执着的艺术追求被呈现出来,即以梦境与现实的二元结构和自己的经历与抱负的二元结构相呼应、相同构,将原本虚幻、非理性的梦境打造成真切、理性的又一重“现实”。  相似文献   

17.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以梦境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成功的尝试,可以说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的梦境就是贯穿《罪与罚》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因此,对梦境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是一位深受俄罗斯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因此,对这些梦境进行分析又不能脱离俄罗斯传统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无名氏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宗教哲学的溶解和整合的文化态势,尤其是代表作《无名书初稿》,通过印蒂一生之追求,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但由于先行理念和认识论的局限,无名氏所建构的在儒文化调和下的"释耶相融"文化理想发生了偏离,实质上只导向道家或道教文化的东方古典哲学精神。无名氏的小说创作虽然对宗教文化及其教义有着某种程度的曲解,但其艺术独创性终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从作家的现实精神迷狂、灵魂焦灼、民族历史梦魇、价值危机与时代文化整合,以及作家所采取的文化心理对策和小说叙述策略、语言艺术创造性成就,系统地透示彝族青年作家巴久乌嘎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小说创作可分为民俗小说和都市小说两大类。民俗小说,因其作者脚踏着故乡的泥土,往往带着地域小说的特征,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品味,但忽略典型地域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市小说,以反映“钢城文化”为优势和特点,少数作品注重写“人”,但尚未构成强劲的创作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