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各地普遍关注,积极实施。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歪曲了新农村建设的意图,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脱离实际搞规划、盖新房、建新村而且不管农民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强行实施。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农民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彬文 《天府新论》2006,(6):99-103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怎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新农村建设?本文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农民不仅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体。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需要强化制度创新,确保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吉法 《理论界》2006,(9):22-23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的主人,从一定程度上说,农业、农村问题都是农民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扎实帮助农民解决好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难以充分体现,表现为农民自我决策程度低、农民参与实施的程度不高、农民实际受惠程度有限、农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种种境况缘于人们传统的惯性思维、不良的政绩观和干部作风、农民自身的客观局限性及制度缺乏与漠视。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双向决策机制、民主选举机制、参与实施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协调机制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菊 《学术探索》2006,3(1):52-55
新农村建设是一场综合性农村治理运动,主体是农民。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需具备两个前提:有积极性并实现组织化。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方面承担三方面的责任,即用村庄实实在在的建设项目吸引农民;通过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精神伦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信息化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结,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目标,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要以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基础,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信息化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推动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对促进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0.
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国城 《学术研究》2007,3(7):79-8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农民主体力量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分析了树立农民主体意识观,包括科学地认识农民的主体性,辩证地把握农民的主体性,历史地看待农民的主体性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若干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新型的文化模式,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高扬农民的主体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  相似文献   

12.
杜立芳 《兰州学刊》2009,(10):72-7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二十一世纪初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以农民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归宿。文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本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本的重要意义,最后探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本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理论界》2009,(2):50-51
高素质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现实农民素质的低水平又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一大制约因素.本文从分析提高农民素质的原因出发,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率,并充分提升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迫切需要完善现行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应借助制度供给与需求理论,构建农民需求响应型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其核心是以广大农民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起能够回应农民需求的、重心向下的财政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主体,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农民的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16.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试图在短期内消除这样的现状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失不仅与政府的管理方法、政府忽视农民对文化的实际需要、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等有关,更与中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改善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不仅应考虑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而且要切实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农村文化精英等多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值得摸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农民科学素质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决定因素,是破除愚昧迷信、实现乡风文明的决定因素,是保护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推进科学参与、实现管理民主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加强面向农民的科学普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及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和建议,对建设新农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以来,我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立足国情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开展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 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